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庆历新政”始末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庆历新政”始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精鉴史馆 访问量:4502 更新时间:2024/1/3 19:31:2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我们认识范仲淹基本就是从这一篇《岳阳楼记》开始的,范仲淹将岳阳楼描绘的绘声绘色 ,跃然眼前。

但实际上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而仅仅是凭借一幅画来写出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来。

范仲淹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政坛颇有建树,甚至还领导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几次重要改革之一——庆历新政。

而我们所熟知的《岳阳楼记》就是在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谪居在邓州时所作。

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推出庆历新政,这次改革又是为什么失败的呢?

改革背景:

公元960年,赵匡胤凭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轻易夺取后周政权,建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是为宋太祖。

为避免成为下一个短命王朝,宋太祖采取系列防弊之政,自太宗起,被奉为祖宗之法。

随着时代发展,因循之法弊端愈显,北宋社会兵败、财困、民反的情况日益严重。

为此,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改弦更张,实施变法。

宋仁宗迫于形势,不得不在政治上进行一番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推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主角范仲淹,自幼家贫。在外读书时,提前一夜将粥煮好,第二日用刀把凝固成块儿的粥切成四份,配咸菜作为一日三餐。

但是清贫的环境并不能阻挡他求学的心,数年的寒窗苦读,范仲淹已博通古今,精于儒学,身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志。

入仕后的他并非一帆风顺,高歌猛进,经历过多次贬谪,使范仲淹更加成熟老练,对于社会境况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

当时内忧外患,社会危机日益凸显,一心为国的范仲淹为使国家摆脱困境,不顾自身荣辱安危,针对当时的矛盾,他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

于1043年九月向仁宗皇帝上《答手诏条陈十事书》,这也是此次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包括十方面的内容。

改革内容:

其一:“明黜涉”。北宋对于官员的升迁“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只讲资历年限,不问政绩如何,到期限便可按例升任。

在这种因循风气下,官场上全然没有锐新之风,影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对此,范仲淹提出对官员进行严格考核,按照政绩优劣判定官位升降,这对提升官员素质、整顿政风都是有利的。

其二:“抑侥幸”。北宋自开国以来优待士大夫,为了扩大统治基础,扩大取士名额,此外推行恩荫制。

到了北宋中期,恩荫泛滥。恩荫即为现任高中级官员的子孙提供出仕机会,此外还可以荫及旁亲,这就使官员数量日渐冗烂,真正有才能者,却并不随之增长。

范仲淹因此提出限制恩荫人数,或对恩荫子弟进行考试,取合格者授予官职。

其三:“择官长”。即给予各路监司更大的权利,同时兼按察使、转运使等职,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甄别、选拔和监督。

不任事者罢黜,优秀者予以升迁,以保证官员素养,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其四:“精贡举”。为了选拔真正适合国家发展的有才之士,范仲淹提议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进士除了诗赋以外,还要考策论,如此一来,就能更好地选拔出治国之士。

第五:“均公田”。公田,即职田,作为北宋官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是往往分配不均。

此法就是平均分配外官职田,改变收入不均的境况,令官吏的收入足以养廉。

第六:“厚农桑”。加强各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增加粮食产量,以发展农业经济,维护社会稳定。

第七:“修武备”。当时西夏势起,蠢蠢欲动,不时对北宋周边进行侵扰,北又有辽的威胁,面对此种情境,范仲淹主张招募强壮之士为卫兵,三季务农,一季教战,增加军力,节省军费。

第八:“减徭役”。合并县邑行政机构,减轻民众的徭役负担。

第九:“覃恩信”。朝廷免除多年积欠的赋税,地方官执行要求取信于民,有违者依法惩处。

第十:“重命令”。国家令出必行,各级官吏必须认真遵行有关的法令条文,提高行政效率。

从上可以看出,范仲淹新政改革措施,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经济、提升军事力量等方面。

他认为政治改革是系列措施推行的基础,本着“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的理念,将改革重心放于此。

失败原因:

然新政条令的实施,触犯了大官僚阶层的既得利益,他们群起而攻之,朝政斗争愈发激烈。

庆历四年(1044年)六月,与范仲淹站在同一阵营的欧阳修,向仁宗上《朋党论》,指出朋党自古有之,并将之分为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大加阐论。

身为皇帝,最为忌讳的便是朋党,欧阳修此举无疑触犯了仁宗皇帝的逆鳞。

当仁宗当面问范仲淹朋党之事时,他的回答与欧阳修如出一辙,这就必然引起仁宗的猜忌。

保守派深知朋党是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要害,且清楚皇帝最为防备朋党,便借此大加发挥,对改革派进行更加疯狂的打压和攻击。

在封建社会的改革,由于中央集权下的皇权独裁,统治者的态度往往能够决定一次改革的成败,乃至一个国家的存亡。

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底层的矛盾是决定一个朝代兴旺的主要因素,但也不可因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

像春秋战国时代的燕齐之战,燕昭王在世之时全力支持乐毅伐齐,燕昭王死后,新王猜忌,临阵换将,原本只剩下两座城池的齐国才得以逆风翻盘,恢复了齐国的领土。

当然也有人死事成的,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上扬的改革措施得以施行,虽然也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但在国家最高统治者秦孝公的铁腕之下,守旧派也不敢泛起什么浪花。

但是秦孝公一死,我们的商鞅就遭到了秦国守旧势力的反扑,直接在秦孝公的遗体之前被抓捕,随后车裂而死。

但好在他的改革措施得以继续贯彻落实,秦国才能够不断强大起来,最终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

但是宋朝的宋仁宗对反正演的支持就不是很稳定了,仁宗最初支持变法是想借改革来振兴朝政。

但看到改革的阻力这么大,仁宗自己心里也犯了嘀咕。面对有人弹劾陷害改革主刀人范仲淹的状况,立场立刻就动摇了。

虽然宋仁宗并没有提出来,但范仲淹已经感受到了自己政治地位的风雨飘摇。

于是范仲淹不得不于1044年六月自请外出巡边,改革集团其他人物随后纷纷被贬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遂告失败。

庆历新政过急地触损大部官僚集团的利益,招致四面楚歌的处境,且得不到皇帝坚定不移的支持,其失败是必然的。

出于改革派自身的历史局限性,范仲淹所代表的利益也只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虽然其有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但改革想要触动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势必要让地主阶级的这些既得利益者们伤筋动骨,甚至遭受断腕之痛。

所以范仲淹代表不了广大农民阶级,已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没有也不可能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行真正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措施。

真正解决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注定挽救不了北宋衰颓的趋势。

结语:

但是庆历新政的精神却影响深远。首先,范仲淹一心为国,敢于破除守旧之风的锐意革新精神被世人所颂扬、传承。

继庆历新政后的王安石变法便是在继承革新精神上所进行的更为深入、宽广的改革,对北宋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庆历新政所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人民起到了有利的影响。

比如改革加强了对辽、西夏的防御能力,符合人民对于和平安定环境的要求;推行轻徭薄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

最后,以范仲淹为中心的改革派并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上的朋党,他们更多的是站在国家的层面,对于当前的危机有着清醒的认知。

他们怀有一颗爱国之心,面对困阻,迎难而上,不为权贵折腰,此等精神着实值得倾佩。

但历史总是存在众多偶然和必然,范仲淹也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挽救整个宋朝。

更多文章

  • 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河南和洛阳不该忽视伊川

    历史解密编辑:豫记标签:邵雍,伊尹,富弼,宋朝,范仲淹,焦裕禄,洛阳市,伊川县,河南省

    2016年4月26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的时候,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经典名言,成为后来河南人引以为傲的“今学焦裕禄 古学范仲淹”的最早出处。发源于河南兰考的焦裕禄精神不需赘言已家喻户晓。而即便是河南人,对范仲淹埋骨的河南伊川,恐怕也有认识上的不足。

  • 北宋文人范仲淹,为何会娶雏妓为妻?这里面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讲史事标签:宰相,皇上,北宋,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百官图,弦乐器,演奏家,中国音乐家,中国传统音乐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先祖曾是唐朝的宰相,由于他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因此他青少年时使用的是朱说这个名字。他在二十六岁时,以朱说的名字考取了进士,从此开始在朝中做官。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能写一手好文章,他的《岳阳楼记》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为官时,他表现出忠直敢谏,

  • 【邓州教育】我市范仲淹公学入选省级特色示范校

    历史解密编辑:邓州在线标签:范仲淹,中小学,教育,邓州,示范校

    来源:邓州在线喜讯!热烈祝贺邓州市范仲淹公学入选“河南省民办中小学特色示范校"!喜讯!喜讯!为了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根据民办教育发展有关管理办法规定,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全省民办中小学特色示范校和全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项目等遴选工作。经各地各学校自主申报、专家评审、网络答辩、征

  • 从寒门士子到千古宰相,范仲淹经历了什么?他又为何屡次被贬?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宰相,太后,刘娥,李元昊

    他是北宋耿直一哥,怼太后怼皇帝,命运给了他一副烂牌,他却多次打出王炸,这人就是北宋范仲淹!从寒门孤儿到千古宰相,范仲淹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为何能被后世敬仰?公元989年,范仲淹在徐州出生,在他两岁时,亲爹范佣就去世了,孤苦无依的范母只能带着范仲淹改嫁给了朱文翰,范仲淹也因此改名为朱说。因为母亲从未向她

  • 范仲淹比人们想象中还要伟大,只是被《岳阳楼记》掩盖了光辉

    历史解密编辑:东江学习社标签:晏殊,刘娥,诗人,宋朝,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岳阳楼记,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菜根谭》说到范仲淹,人们自然会想起千古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已经妇孺皆知,而对于作者范仲淹,一般人却了解不多。范仲淹的光辉,几乎被他自己的作品所掩盖。

  • 北宋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米价继续涨,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范仲淹,宋仁宗,朝政,百姓

    提起北宋,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这四个字,重文轻武。在宋朝年间,由于朝政制度的原因,武力发展较弱,经常会受到其他异族的骚扰,但不得不说在北宋当文官是一件极为优渥的事情。北宋的文官地位很高,甚至官员可以追着皇帝来上谏,而且皇帝还不得不耐下心来去听,此外福利待遇更是让官员一家都过得极为舒适。在这样对文官良

  • 宋朝爆发饥荒,百姓苦不堪言,为何范仲淹却说:“继续上调粮价”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百姓,晏殊,粮价,宋朝,饥荒,诗人,乐器,范仲淹,宋仁宗,齐特琴,民族音乐,官宦世家

    古代文武全才的名人志士有很多,例如曹操,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奠基人。武能平定北方,历经大小无数战役,政治上用人唯贤,实行屯田。而文学方面,爱好诗词,有文学素养,著有《孟德新书》等著作。范仲淹能文能武,为北宋的发展跟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一向爱民如子,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却在杭州灾情之时

  • 杭州出现灾荒,身为父母官的范仲淹带头花天酒地,背后却有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范仲淹,大智慧,父母官,百姓,灾荒

    北宋期间,杭州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灾荒,当时在任的官员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出人意料的是,范仲淹作为当地的父母官,居然“不务正业”,偏偏在杭州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带头花天酒地,但这“奢靡”的背后却藏着常人难以想到的大智慧。崎岖生长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

  • 解读丨范仲淹的忧患意识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韩愈,李贽,朱熹,苏轼,诗人,宋朝,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拨弦乐器,民族乐器

    范家大院范仲淹铜像忧患意识不等于杞人忧天,亦非悲观绝望,而是一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开拓的哲学智慧,它实际上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人类对宇宙、社会和人生及其关系中各种危机现象的本质认识、价值诉求。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锐意进取,建功立业,今天它同样具有

  • 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难怪范仲淹与他关系最铁,看看其表现就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老四讲事标签:仁宗,狄青,乐器,诗人,范仲淹,滕子京,欧阳修,齐特琴,古典乐,岳阳楼记,官宦世家

    范仲淹的同榜进士有197人之多,与他有交往及诗文唱酬的即有近30人,但与仲淹相知最深,关系最亲密的同年,首推滕宗谅。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宋又称西京)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初仕潍、连、泰三州从事。天圣初,在泰州军事推官任,职事外,孜孜不倦,聚书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