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娶尼姑,让儿媳怀孕?被尊称为“朱子”的朱熹,真的是个伪君子吗

娶尼姑,让儿媳怀孕?被尊称为“朱子”的朱熹,真的是个伪君子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烨青衣 访问量:591 更新时间:2024/2/8 4:00:07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吴潜

世人对于朱熹的印象大多都只是停留在他的诗词上,至于他的背景和经历,很少有人清楚,因为有很多的事情会让世人对其的良好印象破灭。有心人肯定会发现,在南庆元二年的时候,临安城内流传着一则人尽皆知的消息.

“道学大师朱熹,力排众议娶尼姑为妾,并且垂涎自己儿媳的美色,使得守寡的儿媳怀上自己的孩子”,当时这件事情对南宋的影响非深,朱熹也因此身败名裂。

道德典范朱熹

朱熹一直都是儒学中的楷模,道德中的典范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百姓眼中,他的地位都是相当之高的。在宋高宗执政期间起,朱熹所主导的思想就一直熏陶着百姓,同时他为了能更加深刻地去体会世间百态.

亲自打入社会基层,干过多种苦活,有好多次甚至因为遇到抢匪险些丧命。有了一定亲身感悟的朱熹决定拜侗为师,学习北宋“二程”的思想,之后朱熹将自己的理念与其结合,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崭新理学体系。

南宋时期本身就处于一个思想喷薄时代,无数学派崛起,然而在这时朱熹的理论横空出世,仿佛给各个学派立了一颗里程碑,各大学派对其提出的理论都信服不已,不管是君臣还是平民老百姓。

只要在当时提到朱熹,他们脸上第一时间流露出的必然是崇拜和信服,所以朱熹在当时被誉为道德典范、学术派的楷模。

身败名裂

对于朱熹是一代道德典范,儒学大师是不争的事实,可是让人震惊不已的是,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大师,却流传出几段让人感到羞耻且抬不起颜面的事迹。

朱熹的黑料是被当时的监察御史沈继祖爆料出来的,两人之间的渊源要从公元1196年说起。当时金国使者初来南宋贺年,沈继祖为了出风头,公然弹劾朱熹,而那一次对朱熹的弹劾,也是将朱熹的正面形象给击垮。

沈继祖足足用了十条罪名定给朱熹,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便是“引诱尼姑为妾”“家妇不夫而孕”。当时这两条罪名出来的时候,还不待朱熹有所应对,朝廷内各个官员接连的表态指责朱熹,同时还在民间公开对其定罪。

当时的朱熹已经近70高龄,在封建思想弥漫的年代,人们会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越来越看重面子和名分,所以当时的风波对于朱熹来讲,影响不可谓不大。

非圣人也

只要是人都不可能拜托七情六欲,朱熹在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几十年里,他提出过大量有关“欲理”的学术理论,然而讽刺的是他所提出的这些大道理,在他身上发生时,却比普通人做得更加荒唐。

当时沈继祖见朱熹逐渐失势,于是趁热打铁地给宋宁宗上书请求将朱熹斩首,可宋宁宗最终只是对朱熹罢免的官职,其本人除了受到舆论抨击,并没有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罚,但朱熹门下的学徒们却因为此事接连被捕入狱。

后来朱熹站出来澄清的时候,没有为这些事情做辩解,而是一五一十地承认了这些罪名,在当时原本一直袒护和相信朱熹的人,内心也渐渐开始变得黯然失色。如果朱熹不承认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

那那些跟朱熹站在统一战线上的人必然会力挺朱熹,可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有心无力。此事过后,一直到庆元四年,朱熹申请提前回家退休,当时的朱熹已经年过七十,要不是因为晚年闹出的这些舆论,此时的他在后人眼中一直都是圣人的形象。

然而世事总是不敬人意,他不仅没能获得圣人之称,还在晚年时落得如此败名,朱熹就在这样人见人骂的日子中,坚持了几年,享年71,公元1200年病逝。当时的朱熹就如同现在这些名人.

他们是公众人物,所以他们在大众眼中的形象必须要保持好,不然就会让自己走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有些事情,如果是一个没有名气的普通人做了,可能不痛不痒,对这个社会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但是同样的事情倘若换做一个很有名气的人来做,那这件事情对于这个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其中大有几分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标签: 朱熹宋宁宗尼姑赵构

更多文章

  • 朱熹: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爆史君带你读历史标签:朱熹,孔子,大儒,长安城,唐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当孔子见到7岁的项橐时,被他的机敏折服,当场拜他为师,虚心请教。而朱熹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购物为何又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众弟子百思不解,一个10岁的小孩却一语道破。那10岁小孩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咱们接着往下看。购物为

  • 创城在线丨朱熹大道路灯上新中!区城管局紧抓美化亮化提升项目工程

    历史解密编辑:建阳发布标签:朱熹,区城管局,城管局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里的每一盏路灯,照亮了无数夜归人的回家路。为点亮高品质城市生活,方便群众夜间出行,建阳区城管局科学规划设计市政路灯、夜景灯等照明设施,针对照明情况不够完善的朱熹大道沿线,积极谋划并推进朱熹大道路灯改造亮化提升项目,以良好的夜间亮化效果,打造优美、舒适、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区城

  • 寻宋︱昙山朱熹题刻:颓然见此山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朱熹,苏轼,皇帝,宰相,宁宗,昙山,宋朝,蔡元定,艺术家

    昙山朱熹题诗塑像(一)颓然见此山钱江潮向西奔腾,至之江路尽头将与富春江衔接时,突然拐弯向南行10公里。原本可以径自流入钱塘江的富春江水也在今天富阳中学的位置偏东行20余公里,至今天杭州双浦镇的东江嘴与钱塘江河道形成一个尖锐的夹角。东江嘴一带长期以来受到洪潮肆袭,水祸频生,直到1996年筑起50里标准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说破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朱熹,白居易,宋朝,老师

    每个民族都是特定文化造就的,文化是民族的内在标识,它刻在国人的骨子里,无形之中就会表现出来,谁也改变不了。华夏文明衍生到现在,持续了五千年之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想要将其详细地表现并描述,无非就是两种方式:语言和文字。因为没有趣味性,许多东西只能失传。吃一堑长一智,老祖宗为了让我

  • 陆游的书法被他的诗人名气所掩盖,看看他80岁时写得字,绝对是一等一的高手,难怪让秦桧嫉妒、朱熹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陆游,秦桧,朱熹,书法,诗人

    在语文教科书中,岳飞、陆游、文天祥都是爱国诗人的典范,当然陆游在诗歌上的成就是他们中最高的,他留下了9300多首诗,其中脍炙人口的如“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都表达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但很多人不知道,陆游也是一位书法家,特别是在行、草书上,在南宋书坛举足轻

  • 张建伟:《论语》“侍坐”章朱熹注与儒家道德的现代化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儒家,孔子,论语,王守仁,孟子

    摘要:《论语》“侍坐”章曾晳讲的暮春出游得到孔子的赞许。朱熹注与他人不同,他一方面引申到天理人欲方面,另一方面提出“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儒家思想以道德规范人的行为的反思。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义务论,有时容易导致僵化与伪善。现代社会需要以中庸之道平衡各家思想,提倡自尊尊

  • 出人意料,在韩国居住着14万朱熹的后裔,曾回国拜祭建阳朱子墓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朱熹,韩国,后裔,朱氏,高丽,宋朝,儒家思想,建阳朱子墓

    在韩国居住着14万朱熹的后裔,其开基祖是朱潜,朱 潜字景陶,号清溪。他是朱熹的曾孙,即朱熹次子朱埜之孙。据朝鲜朱氏后裔编的《新安朱氏世谱》:朱潜于宋绍熙 五年(1194年)生于建阳县考亭。嘉定十三年(1220年) 朱潜被赐为文科翰林学士。其时,蒙古军队已占据黄河以北,铁骑步步南逼,宋朝社稷面临覆亡的

  • 高考已毕,读书有用吗?朱熹用短短四句,作出最恰当的回应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朱熹,读书,苏轼,观书有感,高考,方塘

    导言:高考已毕,读书有用吗?朱熹用短短四句,作出最恰当的回应我刚懂事起,我的父母就告诉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有出息。在读书的过程中,又有一句话是这么讲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随着年龄的增长,隐隐的有一种声音传了出来,“读书无用论”成了一些

  • 《千家诗》81《泛舟》朱熹 |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朱熹,泛舟,春水,千家诗,巨舰,江边

    泛舟【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译文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般轻了。往日水少时,多少人花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注释1.艨艟(ménɡchōnɡ):古时

  • 他的才华令秦桧记恨,书法让朱熹叹服,800年来行草数他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秦桧,朱熹,陆游,草书,书法,岳飞

    歌唱家李玉刚有一首《赤伶》,曲风婉转,歌词优美,诉说着梨园人的朴素爱国情感,其中有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这句歌词的出处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的,正是今天的主人公——陆游。陆游是中国诗人中留下作品最多的,足有9300多首。如此海量的诗词需要深厚的才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