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居住着14万朱熹的后裔,其开基祖是朱潜,朱 潜字景陶,号清溪。他是朱熹的曾孙,即朱熹次子朱埜之孙。
据朝鲜朱氏后裔编的《新安朱氏世谱》:朱潜于宋绍熙 五年(1194年)生于建阳县考亭。嘉定十三年(1220年) 朱潜被赐为文科翰林学士。其时,蒙古军队已占据黄河以北,铁骑步步南逼,宋朝社稷面临覆亡的危险,他纠集翰林院学士积极进行抗元斗争,而朝廷权臣倾倒于和议,救国无望。朱潜感慨系之,“呼门弟子诫之曰:‘海外青邱,箕圣攸封,素称礼壤,吾属可居。’”便于嘉定十七年(1224 年)带家谱,携二男一女及其门人叶公济、赵昶、陈祖舜、 周世显、刘应奎、杜行秀、陶成河七学士东渡高丽,舟泊全罗道的锦城,并定居于此。高丽朝廷闻知,数次聘他任门下侍郎,他都辞谢不就,但求抗元救国。在朱潜的努力 下,终于使高丽高宗王下了抗战决心,开展了 30年的抗元斗争。
宋淳祐三年(1243年)元朝廷派将军罗大到处搜索朱潜,他改名积徳,隐居绫城,后又移居尤潭朱茁川新安村,复又隐于绫城的竹树夫里,终老于此,葬锦城的南洛 阳山下。其子余庆,字必有,号汝阳,登恩赐科,官止乐正左丞相。余庆长子,字而和,号竹树,高丽元宗元年 (宋景定元年,1260年)登文科状元第,岀为南原判官,累 迁监察御史。朱子后裔,在高丽仍积极传播朱子学,使朱子学成为当时韩国的统治思想。
朱子后裔世代相传,不忘亲族之情。在1507年(李朝中宗时期)印编了第一部朱子族谱。其后又先后编印10次。 1902年,朱熹三十一代孙任李朝高宗元帅府记录总局长, 为表慎亲追远,以其先祖出于吴郡新安之故,特上疏高宗 皇帝,要求朝鲜全半岛的朱子后裔,统一贯以“新安朱 氏”,获得批准,并出版统一的《新安朱氏世谱》。
1973年5月13日,在各地先后建立新安朱氏宗亲会 的基础上,共同组建了韩国新安朱氏中央宗亲会,统一领导韩国和移居日本的朱子后裔的活动。1990年10月,正值朱熹诞辰860周年之际,由会长朱昌均率领韩国新安朱氏 中央宗亲会代表团,第一次踏上故土,寻访瞻仰朱熹遗迹,拜祭了建阳黄坑朱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