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
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二者相互依存,相生相灭。
如今,很多古代语言都随着本民族的衰亡而失传,只留下了一点点石碑、泥板,证明曾经存在过。
但汉语不一样。
它是一种活着的语言,五千年来从未断绝。
这也使汉语中的词组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比如,“解手”这个词就反映了古代强制的人口迁移。
“吃醋”这个词则源自唐代房玄龄之妻。
朱熹画像
“买东西”这个词的背后其实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不知道你们是否曾疑惑过,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
1000年前,朱熹也曾疑惑过,而一个10岁小孩的回答则让他彻底震惊。
朱熹的理气论与“五气”学说
朱熹是一个在历史上有很大争议的人。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历史地位非常高。
但他的很多言论、学说在客观上导致儒学走向狭隘化、偏执化。
对女性的鄙视、压迫更是他思想中的糟粕。
但是,平心而论,朱熹的很多思想都很有启发价值。
而且他一生都致力于开办学堂,书社,对宋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有一次,朱熹亲自去授课,他想要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正巧当时有几个妇女提着篮子从学堂路过,看样子要去买东西。
朱熹灵光一闪,给学生出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为什么买东西使用“东西”两个字,难道“南北”不可以吗?
这一下子难倒了所有学生。
他们都是十岁出头的小孩子,哪里会懂得这个。
不一会儿,大家就热烈地讨论了起来,
谁料,一个十岁的小孩突然站了起来。
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金配东、木配西,以金易木,故为东西。”
朱熹当即就被震惊到了。
因为这个孩子运用的其实是五行学说。
在古代,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对应着方位上的“东西南北中”。
这个小孩的意思其实就是东对应着金,也可以代表金子、钱币。
西对应着木,而竹篮也是“木”。
买东西就可以解释为,用钱币买来被盛放在竹篮子里的货物。
五行相生相克
这个说法对吗?
不全对,甚至可以说全不对。
但这种说法非常符合朱熹的思想。
朱熹是主张理气论的。
即,先有“理”,再有“气”,“气”再生出万物。
很多人都熟悉朱熹的“阴阳二气论”。
但实际上,朱熹也非常推崇“五气论”。
言外之意,在朱熹看来,“气”既可以被分为阴阳二气,也可以被分为“金木水火土”这五气。
“五气论”在理解上的难度,要远高于“二气论”。
这个小孩居然能熟悉运用“五气论”,自然让朱熹感到十分的震惊。
但买东西这个词的由来,其实和五行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买东西的这个“东西”其实指的是,东西两个市场。
只不过宋代这种市场已不再流行。
所以朱熹也没能真正明白“东西”的本意。
坊市制度:唐以前的市民生活
很多人在看完古装电视剧后,都会留有这样一个印象。
那就是,古代人已经能够沿街开小商店,甚至整出“不夜街”来。
描写长安生活的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但实际上,这种场景只能在唐代以后才能见得到。
在宋代以前,城市大多是按功能的不同被严格划分成“小方块”。
居民区是用来居住的,市场才是用来交易的。
如果商人敢在居民区卖东西,轻则罚款,重则被抓进监狱。
而且,市场也不是随时都开放的。
唐代规定的市场开放时间为12点至黄昏时分。
具体时间以击鼓的声音为准。
所以在唐代,如果你想要在晚上逛个夜市,那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其实这和古代城市的职能有关。
今天,城市的主要职能其实是促进经济的发展。
比如提供就业岗位、作为商品集散地等。
但古代人建造城市的初衷很简单,就是用来打仗和统治。
怎么有利于统治,怎么有利于防守,城市就怎么建设。
市场反而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能严格管理就严格管理。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立国的社会。
古代的皇帝们大多对商业不感兴趣。
他们没学过现代经济学。
因此在他们看来,商品交换根本不能带来什么实际上的好处。
而且商人的流动性很大,经常需要四处进货、卖货。
这让统治者们非常担心商人群体会趁乱“搞事情”。
因此,他们严格划定市场区域和居民区域,将商人与市场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当然客观上说,这样的处理办法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负责管理市场官员们可以定期检查市场内部商贩秤的刻度是否标准、商品质量是否合格。
这种监管极大地减少了偷税漏税的行为、规范了商品的质量,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发展。
唐长安城地图
坊市分明在唐长安城的区域划分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从地图上不难看出,唐代长安城的规划非常整齐,甚至整齐得有点“死板”。
居民区都被划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方块,各个职能区之间界限分明。
其中,如果我们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在中轴线两侧各有一个比居民区稍微大一点的方块。
这其实是两个市场,分别叫东市和西市。
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市。
世界的商人云集长安,这让长安城的东西二市非常火爆。
其中胡人、官员聚集的西市,更有“金市”的美称。
长安城的“买东西”应该也是来源于这种划分。
少数服从多数:一种可能的演化进程
其实现在已经查不到买东西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代指购物的了。
但也许我们可以参考其他案例合理想象,来还原买东西这个词逐渐流行的过程。
在历史上,这种演化是有案例可参考的。
比如,伊斯坦布尔原名为君士坦丁堡。
但是当地的百姓一般都把去君士坦丁堡这件事说成“进城去”。
而进城区的发音与伊斯坦布尔很相近。
逐渐,君士坦丁堡就有了一个新的代称“伊斯坦布尔”。
很有可能,最开始长安人去购物时,被人问起要去干什么,还是会说要去东市买某某东西,或者是要去西市买点货物。
然后随着被问的次数增多,为了能快速回答,或者不想被别人知道自己要去哪个市场,买什么东西。
这句话就很有可能被简化为了“去东西”、“买东西”、“去东买”。
然后,又随着时间的推移,买东西这个简化短语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了约定成俗的词语。
后来虽然坊市制度逐渐被取消。
这个词却依然流传了下来。
当然上述的过程只是一种猜想,等再过几年。
随着出土文物、文献的增多,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应该会更加深入,更加清晰。
唐洛阳城地图
当然,很多人也会提出质疑。
因为唐朝另一个实际意义上的都城洛阳,其实有三个市。
确实,从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洛阳城的南、北、西南三个方位上确实有南市、北市、西市三个市场。
但这种现象与上述提出的猜想其实并不冲突。
因为我们在上文说过,当时的城市,更多是为军事、统治服务的。
洛阳城建的特殊性,正是统治者追求军事实用性的体现。
正常情况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为君在北,臣在南。
也即是所谓的“北面事之”。
因此官府、皇城都会建在城市中轴线的北侧。
上面的唐长安城就是如此。
但是洛阳城西北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
有山有水,非常利于防御。
唐洛阳城最初的营造者隋炀帝杨广为了实用性,特意将皇城建在了西北角。
这种建造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不管是瓦岗寨的李密,还是天策上将李世民,都没能正面攻破洛阳宫城、皇城。
西北角的险要可见一斑。
西市复原图
也许当时的洛阳城真的也有买南北的说法。
但是大多数的城池没有洛阳那样的天然险阻,更多的还是正常建设,将中轴线北侧留给了官府衙门。
因此市场只能分布在东西两侧。
也就是说很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坊市制度逐渐淡化的时候,人们也忘记了他们为什么要说买东西,买南北。
因此,逐渐形成了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最终让“买东西”成为购物的代称。
总结
中华文化包容万物,博大精深,很多词组的来源都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买东西”看起来更像是坊市制度的残留,但朱熹赞赏的“金木”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也许正是这两种可能性的共同作用,才让“买东西”这个短语使用得这么广泛。
汉语是一门活着的语言,本身就追求实用,怎么方便怎么来。
只要发音简单、朗朗上口、用词文明,词语发生演变又有何不可?
参考文献
《宋史》
《新唐书》
《旧唐书》
《四书章句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