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熹问:为何叫买东西,而不叫买南北?十岁小孩14字回答令他鼓掌

朱熹问:为何叫买东西,而不叫买南北?十岁小孩14字回答令他鼓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口说名人堂 访问量:4442 更新时间:2023/12/25 6:00:06

语言是人类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

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二者相互依存,相生相灭。

如今,很多古代语言都随着本民族的衰亡而失传,只留下了一点点石碑、泥板,证明曾经存在过。

但汉语不一样。

它是一种活着的语言,五千年来从未断绝。

这也使汉语中的词组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比如,“解手”这个词就反映了古代强制的人口迁移。

“吃醋”这个词则源自唐代房玄龄之妻。

朱熹画像

“买东西”这个词的背后其实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不知道你们是否曾疑惑过,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

1000年前,朱熹也曾疑惑过,而一个10岁小孩的回答则让他彻底震惊。

朱熹的理气论与“五气”学说

朱熹是一个在历史上有很大争议的人。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历史地位非常高。

但他的很多言论、学说在客观上导致儒学走向狭隘化、偏执化。

对女性的鄙视、压迫更是他思想中的糟粕。

但是,平心而论,朱熹的很多思想都很有发价值。

而且他一生都致力于开办学堂,书社,对宋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有一次,朱熹亲自去授课,他想要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正巧当时有几个妇女提着篮子从学堂路过,看样子要去买东西。

朱熹灵光一闪,给学生出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为什么买东西使用“东西”两个字,难道“南北”不可以吗?

这一下子难倒了所有学生。

他们都是十岁出头的小孩子,哪里会懂得这个。

不一会儿,大家就热烈地讨论了起来,

谁料,一个十岁的小孩突然站了起来。

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金配东、木配西,以金易木,故为东西。”

朱熹当即就被震惊到了。

因为这个孩子运用的其实是五行学说。

在古代,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对应着方位上的“东西南北中”。

这个小孩的意思其实就是东对应着金,也可以代表金子、钱币。

西对应着木,而竹篮也是“木”。

买东西就可以解释为,用钱币买来被盛放在竹篮子里的货物。

五行相生相克

这个说法对吗?

不全对,甚至可以说全不对。

但这种说法非常符合朱熹的思想。

朱熹是主张理气论的。

即,先有“理”,再有“气”,“气”再生出万物。

很多人都熟悉朱熹的“阴阳二气论”。

但实际上,朱熹也非常推崇“五气论”。

言外之意,在朱熹看来,“气”既可以被分为阴阳二气,也可以被分为“金木水火土”这五气。

“五气论”在理解上的难度,要远高于“二气论”。

这个小孩居然能熟悉运用“五气论”,自然让朱熹感到十分的震惊。

但买东西这个词的由来,其实和五行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买东西的这个“东西”其实指的是,东西两个市场。

只不过宋代这种市场已不再流行。

所以朱熹也没能真正明白“东西”的本意。

坊市制度:唐以前的市民生活

很多人在看完古装电视剧后,都会留有这样一个印象。

那就是,古代人已经能够沿街开小商店,甚至整出“不夜街”来。

描写长安生活的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但实际上,这种场景只能在唐代以后才能见得到。

在宋代以前,城市大多是按功能的不同被严格划分成“小方块”。

居民区是用来居住的,市场才是用来交易的。

如果商人敢在居民区卖东西,轻则罚款,重则被抓进监狱。

而且,市场也不是随时都开放的。

唐代规定的市场开放时间为12点至黄昏时分。

具体时间以击鼓的声音为准。

所以在唐代,如果你想要在晚上逛个夜市,那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其实这和古代城市的职能有关。

今天,城市的主要职能其实是促进经济的发展。

比如提供就业岗位、作为商品集散地等。

但古代人建造城市的初衷很简单,就是用来打仗和统治。

怎么有利于统治,怎么有利于防守,城市就怎么建设。

市场反而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能严格管理就严格管理。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立国的社会。

古代的皇帝们大多对商业不感兴趣。

他们没学过现代经济学。

因此在他们看来,商品交换根本不能带来什么实际上的好处。

而且商人的流动性很大,经常需要四处进货、卖货。

这让统治者们非常担心商人群体会趁乱“搞事情”。

因此,他们严格划定市场区域和居民区域,将商人与市场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当然客观上说,这样的处理办法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负责管理市场官员们可以定期检查市场内部商贩秤的刻度是否标准、商品质量是否合格。

这种监管极大地减少了偷税漏税的行为、规范了商品的质量,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发展。

唐长安城地图

坊市分明在唐长安城的区域划分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从地图上不难看出,唐代长安城的规划非常整齐,甚至整齐得有点“死板”。

居民区都被划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方块,各个职能区之间界限分明。

其中,如果我们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在中轴线两侧各有一个比居民区稍微大一点的方块。

这其实是两个市场,分别叫东市和西市。

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市。

世界的商人云集长安,这让长安城的东西二市非常火爆。

其中胡人、官员聚集的西市,更有“金市”的美称。

长安城的“买东西”应该也是来源于这种划分。

少数服从多数:一种可能的演化进程

其实现在已经查不到买东西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代指购物的了。

但也许我们可以参考其他案例合理想象,来还原买东西这个词逐渐流行的过程。

在历史上,这种演化是有案例可参考的。

比如,伊斯坦布尔原名为君士坦丁堡。

但是当地的百姓一般都把去君士坦丁堡这件事说成“进城去”。

而进城区的发音与伊斯坦布尔很相近。

逐渐,君士坦丁堡就有了一个新的代称“伊斯坦布尔”。

很有可能,最开始长安人去购物时,被人问起要去干什么,还是会说要去东市买某某东西,或者是要去西市买点货物。

然后随着被问的次数增多,为了能快速回答,或者不想被别人知道自己要去哪个市场,买什么东西。

这句话就很有可能被简化为了“去东西”、“买东西”、“去东买”。

然后,又随着时间的推移,买东西这个简化短语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了约定成俗的词语。

后来虽然坊市制度逐渐被取消。

这个词却依然流传了下来。

当然上述的过程只是一种猜想,等再过几年。

随着出土文物、文献的增多,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应该会更加深入,更加清晰。

唐洛阳城地图

当然,很多人也会提出质疑。

因为唐朝另一个实际意义上的都城洛阳,其实有三个市。

确实,从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洛阳城的南、北、西南三个方位上确实有南市、北市、西市三个市场。

但这种现象与上述提出的猜想其实并不冲突。

因为我们在上文说过,当时的城市,更多是为军事、统治服务的。

洛阳城建的特殊性,正是统治者追求军事实用性的体现。

正常情况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为君在北,臣在南。

也即是所谓的“北面事之”。

因此官府、皇城都会建在城市中轴线的北侧。

上面的唐长安城就是如此。

但是洛阳城西北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

有山有水,非常利于防御。

唐洛阳城最初的营造者隋炀帝杨广为了实用性,特意将皇城建在了西北角。

这种建造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不管是瓦岗寨的李密,还是天策上将李世民,都没能正面攻破洛阳宫城、皇城。

西北角的险要可见一斑。

西市复原图

也许当时的洛阳城真的也有买南北的说法。

但是大多数的城池没有洛阳那样的天然险阻,更多的还是正常建设,将中轴线北侧留给了官府衙门。

因此市场只能分布在东西两侧。

也就是说很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坊市制度逐渐淡化的时候,人们也忘记了他们为什么要说买东西,买南北。

因此,逐渐形成了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最终让“买东西”成为购物的代称。

总结

中华文化包容万物,博大精深,很多词组的来源都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买东西”看起来更像是坊市制度的残留,但朱熹赞赏的“金木”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也许正是这两种可能性的共同作用,才让“买东西”这个短语使用得这么广泛。

汉语是一门活着的语言,本身就追求实用,怎么方便怎么来。

只要发音简单、朗朗上口、用词文明,词语发生演变又有何不可?

参考文献

《宋史》

《新唐书》

《旧唐书》

《四书章句集注》

更多文章

  • 朱熹是圣人吗?他为何推崇存天理灭人欲?他自己做到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朱熹,灭人欲,孔子,程颐,教化

    朱熹被称为孔子的继承者,是继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大圣人。同时也是唯一一个非孔子亲传弟子,却能够享受孔庙祭祀的人,被大家习惯称之为朱子。理学大师程颐程颢的三代弟子李侗,便是朱熹的老师。所以朱熹所接受的思想教育主要就是理学教育。此后他的学说甚至与程颐程颢的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由此可见,朱熹的思想是非常有影响

  • 朱熹问:为何“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朱熹,岳麓书院,五经,进士,孝经,李侗

    身为现代人的我们都知道,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其实古代人也是这么想的,他们都想要努力学习,借着科举之路,致仕为官,成功实现阶级的跨越。 这种好学的氛围在宋代更是达到了顶峰,在宋朝时诞生来极为著名的六大书院,分别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并且这些书院都会教授“四书

  • 存忠孝心,行仁义事:追忆武所紫阳祠,朱熹文化影响武平

    历史解密编辑:品藏天下标签:朱熹,黄镇,宋朝,紫阳祠,武平县,艺术家,嘉靖皇帝

    品藏天下听品藏故事 追百年记忆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作为一介藏夫,本人喜欢探究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在此过程中,我也自认为深受古代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其中,我对朱熹文化情有独钟,内心深处有一些特殊的“朱子情结”。本人收藏有一套明清时期记载朱熹语录的字板,所载内容在现存朱熹文献中找不到记录,因

  • 伊沛霞 | 榜而告之:作为地方官的朱熹

    历史解密编辑:新史学 1902标签:朱熹,孝经,皇帝,宋朝,伊沛霞,真德秀,伊佩霞,汉学家,科学家,儒家思想

    在引起人们对告示使用的关注上,没有哪个宋代学者比朱熹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朱熹作品集中的一百多份告示涉及了广泛的主题:地方防务、土地调查、丧葬礼仪、家庭财产的不当分割、穷人的苦难、政府学校、政府下属、诉讼等等。公告的特点也出现在朱熹的告示中,包括经济悬赏、鼓励诉告、指示藏匿告示,以及努力遏制下属人员的腐

  • 1182年,名妓严蕊被朱熹抓进大狱

    历史解密编辑:春秋娱评标签:朱熹,严蕊,名妓,王淮,宋朝,唐仲友,宋孝宗

    1182年,名妓严蕊被朱熹抓进大狱,狱卒扒掉了她的衣服,强迫她趴在冰冷的地砖上,用藤条反复抽打身体。理学大师朱熹逼严蕊承认与太守之间的不正当关系,谁知严蕊却死不认罪!宋朝初期文人风骨是有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奢靡的生活优渥的环境逐渐侵蚀了风气,这文人骨头开始软了起来。反而在这市井当中在这教坊瓦舍,

  • 朱熹最经典的一首哲理诗,人人都会背,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第二首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朱熹,皇帝,宋朝,宋宁宗,宋光宗,哲理诗,四书集注,观书有感

    提到哲理诗,很多人都会想到朱熹的那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出自他《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借景喻理、表达读书体会的名诗。朱熹以清澈的池塘作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了微妙的、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读书感受。池塘之所以如明镜般清澈见

  • 谒朱熹墓

    历史解密编辑:鹭客社标签:朱熹,辛弃疾,孔子,理学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经过一片空阔且金黄的稻田,很快便来到了南平建阳黄坑镇大林谷的朱熹墓。此时,墓园空无一人。途见一汪清水,水至清。沿着墓道拾级而上,终见大墓。朱熹墓比想象中的简单,比想象中的清净。墓碑不言官职,只称朱子。墓前的两根石望柱,如如椽巨笔,已经闲置了800多年,纪念着昔日的主人——古

  • 赵梅阳:朱熹【9220】——理学宗师(2022年6月2日)

    历史解密编辑:大师之道标签:朱熹,赵梅阳,理学,宗师,四书章句集注

    《赵梅阳:朱熹【9220】——理学宗师》此文收录于赵梅阳《路遥知马力——开启感悟之门》总文集-第九十九子文集《登高壮观天地间》中。时间:2022年6月2日……以此送给我那遥遥无期的奋斗征程……理学宗师程朱道学理气论,格物致知动静巡。濂溪太极图说解,四书章句集注云。朱熹(1130-1200),字元晦,

  • 《朱子晚年定论》朱熹与王阳明:一枝两花并蒂莲

    历史解密编辑:进德修业标签:朱子晚年定论,周敦颐,孟子,圣学,朱熹

    朱子晚年定论《定论》首刻于南、赣。朱子病目静久,忽悟圣学之渊薮,乃大悔中年注述误己误人,遍告同志。师阅之,喜己学与晦翁同,手录一卷,门人刻行之。自是为朱子论异同者寡矣。师曰:「无意中得此一助!」隆庆壬申,虬峰谢君廷杰刻师《全书》,命刻《定论》附《语录》后,见师之学与朱子无相谬戾,则千古正学同一源矣。

  • 儒学大家朱熹的书法,笔墨精妙,萧散简远!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朱熹,萧散简,书法,儒学

    大儒—朱熹朱熹,儒学集大成者。理学家盛名掩盖了他的书法。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朱学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