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藏天下
听品藏故事 追百年记忆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作为一介藏夫,本人喜欢探究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
在此过程中,我也自认为深受古代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其中,我对朱熹文化情有独钟,内心深处有一些特殊的“朱子情结”。
本人收藏有一套明清时期记载朱熹语录的字板,所载内容在现存朱熹文献中找不到记录,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我名之以《朱子格言启示录》,并曾撰写了一系列拙文以弘扬之。
此外,我还收藏了一对特别珍爱的朱熹亲笔题写的楹联:”该楹联木物极大可能出自朱熹在世时期,或为元代制作亦可能,最晚不超过明代中期;而书法内容题写人,确定是朱熹(晚号晦翁)无疑。
明清以来,朱熹文化在我的家乡福建武平县影响力深远,上至官府,下至乡野,朱熹理学深入人心。明代中后期,历代汀漳守备(驻扎武所)筹建的朱熹专祠——紫阳祠,成为当时全县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冥冥中或许有天意,本人收藏生涯中迄今最大的历史文化投资建设项目——百家大院古建园林(合作迁建),就坐落在原武平紫阳祠旧址及周边地块。
百家大院建 设效果图
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有的武所紫阳祠于上个世纪70年代被拆除,十分可惜。
但紫阳祠在武所屹立四百多年,充分证明了武平人民对朱熹的尊崇以及对朱子文化的发扬。就一个山区县份来说,这种历史文化厚度是非同寻常的。
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驻地设于福建武平县武所(今中山镇)的汀漳守备行司衙署,迎来了新一任守备,他就是今安徽怀远县人黄镇。
明代武进士将军形象雕塑
黄镇是个武进士,军事武功素养没得说;但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个文化修养极高的人,喜欢研读朱熹理学书籍,对朱子学说推崇备至。于是他上任汀漳守备不久,即提出要修建朱晦翁祠(即朱熹专祠)。
作为一介军事驻将,如若黄镇发起兴武之道,自然是他本分之事;今他主张在武所广推兴文之风,不免令人刮目相看。
军事立国,文化兴国,这个道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适用。以朱熹文化为符号,在武平大地兴起尊师重教、文化兴县的氛围,无疑受到了本土人士的拥护和赞成。
朱熹形象雕塑
于是,在黄镇率先捐出一笔俸禄之后,武所及周边乡绅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为建设朱熹专祠奔走相告。很快,一座崭新的朱晦翁祠就建成了,屹立于通济桥头的半山腰上,与东边的相公古塔遥遥相望。
武平中山相公塔
黄镇又牵头组织了朱熹专祠的落成致祭仪式,全县文化乡绅、读书人等聚集于武所,为朱子文化在武平落地生根喝彩。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全县的文化大事:“人以为兴文之兆”。
从那以后,朱熹理学思想在武平大地上深入人心,读书人莫不以朱文公为楷模,随口都能吟几句朱熹语录。
千百年来,从“孔孟”到“程朱”,中华儒家文化学海无涯,并不止于朱熹学说。但朱晦翁祠的设立,极具文化象征符号意义,使广大读书人有了一个具体的榜样坐标。这种文化影响力不可小觑。
又过了三十多年,武所的朱熹专祠历经风吹雨打,已呈圮废之相。或许武人治文化是汀漳守备司的一个不成文规矩或传承罢(前有守备俞大猷筑读易轩),另一个汀漳守备王廷臣,接过了前守备黄镇的文化夙愿,决定重建朱熹专祠。
明万历十五年(1587),祖籍今扬州江都的武进士王廷臣,来到武所就任汀漳守备。王廷臣军事武功一流,后来担任辽东总兵即为明证;而他的文功素养,更是在黄镇之上。因此,由他牵头重建朱熹专祠,似乎是历史注定的一件事。
王廷臣重建朱熹专祠,跟黄镇一样,也是以捐出俸禄为表率,由此带动乡绅和读书人出钱出力。据历史记载,王廷臣“捐俸千馀金为倡”,“诸生量力佐之”。
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不解其意,疑问丛生:王廷臣只是一介武夫,他哪来这么多钱,捐千余金?何况建一座祠堂也用不了这么多钱啊。
实际上,古时以黄铜为金,千金就是千斤黄铜,其价值跟我们想象的大不相同。但即便如此,王廷臣的捐赠数额,也是相当惊人的。可见他对武所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有多大。
明代后期因时局混乱,汀漳守备的任期大多短暂。据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杭县文化大儒丘复著《南武赘谭》载述,王廷臣任汀漳守备仅一年时间,便升职去别处了。
在此意义上看,王廷臣如此热心于武所朱熹专祠的重建,实在是功德无量。难怪王廷臣离任后,武所百姓又捐资为他建了专祠。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王廷臣组织重建的朱熹专祠,改名为紫阳祠(紫阳先生是朱熹的别称)。而这座新祠,比黄镇版的专祠,用地扩充了不少,且外围修筑了院墙,院子里种了桃、李、桂、柏等多种象征书香的植物。
图文不符
王廷臣离任后,接替他的新一任汀漳守备,叫张守贵,福州人。这个人很有意思。
首先,他的父亲张勋,曾经也是汀漳守备,于嘉靖后期驻守武所。因此,张守贵对武所这个地方,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武所明代古城墙
其次,作为一个福建人,张守贵对朱熹是“福建同乡”这个事特别在意,他决意要在福建本土弘扬朱熹文化。
在王廷臣和张守贵的军职交接仪式上,张守贵就说:“夫子产于闽,吾闽人也,宜加惠闽士。”
张守贵的意思是说,朱熹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祖籍安徽,原籍福建尤溪县),而且平生绝大部分学术生涯都是在福建度过的(足迹遍及剑州、同安、漳州、武夷山等),因此朱熹的文化应该惠及福建本土。张守贵这是表明了决心:要继续在武所发扬朱熹文化。
与此同时,张守贵也顺便拍了王廷臣的马屁:“幸王将军留有馀之役以俟我。”意思是说,多亏王廷臣把紫阳祠扩建得这么大,院子里空地还很多,给张守贵留下了建设发挥的空间。
果不其然,张守贵组织人力物力,在紫阳祠大院正栋祠房的后面,又建了一座祠堂。如此一来,紫阳祠就有了两座祠堂,前栋重在营造读书氛围,而后栋则供百姓瞻仰及参拜朱熹像。
以上就是武所朱熹紫阳祠的建设历史。嘉靖时期的汀漳守备黄镇开启了朱熹专祠落地武平的先河,而万历年间的汀漳守备王廷臣、张守贵则接连在重建紫阳祠上下功夫,为朱熹文化在武平大地的生根夯实了基础。
从1587年到上个世纪70年代,王廷臣、张守贵重建的紫阳祠,在武所土地上屹立了近四百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文化记录。 直到现在,仍有武所(今中山镇)老人记得紫阳祠拆除前的模样。 历经时间的洗礼,它或许破败不堪(拆除前),但它留给世人的记忆是永恒的。
而今,百家大院古建园林一座座明清时期古建筑,在当年的紫阳祠周边拔地而起,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历史的荣光。
百家大院古建园林 迁建侧影
待百家大院全面建成后,当有传承朱熹文化的一席之地。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公众号ID:zhpctx
品藏天下,怀古惜今
块块荣匾豪门事,待追忆
件件华艺巨匠心,绽异彩
古曲今颂,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