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存忠孝心,行仁义事:追忆武所紫阳祠,朱熹文化影响武平

存忠孝心,行仁义事:追忆武所紫阳祠,朱熹文化影响武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品藏天下 访问量:409 更新时间:2024/3/15 0:31:25

品藏天下

听品藏故事 追百年记忆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作为一介藏夫,本人喜欢探究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

在此过程中,我也自认为深受古代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其中,我对朱熹文化情有独钟,内心深处有一些特殊的“朱子情结”。

本人收藏有一套明清时期记载朱熹语录的字板,所载内容在现存朱熹文献中找不到记录,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我名之以《朱子格言示录》,并曾撰写了一系列拙文以弘扬之。

此外,我还收藏了一对特别珍爱的朱熹亲笔题写的楹联:”该楹联木物极大可能出自朱熹在世时期,或为元代制作亦可能,最晚不超过明代中期;而书法内容题写人,确定是朱熹(晚号晦翁)无疑。

明清以来,朱熹文化在我的家乡福建武平县影响力深远,上至官府,下至乡野,朱熹理学深入人心。明代中后期,历代汀漳守备(驻扎武所)筹建的朱熹专祠——紫阳祠,成为当时全县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冥冥中或许有天意,本人收藏生涯中迄今最大的历史文化投资建设项目——百家大院古建园林(合作迁建),就坐落在原武平紫阳祠旧址及周边地块。

百家大院建 设效果图

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有的武所紫阳祠于上个世纪70年代被拆除,十分可惜。

但紫阳祠在武所屹立四百多年,充分证明了武平人民对朱熹的尊崇以及对朱子文化的发扬。就一个山区县份来说,这种历史文化厚度是非同寻常的。

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驻地设于福建武平县武所(今中山镇)的汀漳守备行司衙署,迎来了新一任守备,他就是今安徽怀远县人黄镇。

明代武进士将军形象雕塑

黄镇是个武进士,军事武功素养没得说;但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个文化修养极高的人,喜欢研读朱熹理学书籍,对朱子学说推崇备至。于是他上任汀漳守备不久,即提出要修建朱晦翁祠(即朱熹专祠)。

作为一介军事驻将,如若黄镇发起兴武之道,自然是他本分之事;今他主张在武所广推兴文之风,不免令人刮目相看。

军事立国,文化兴国,这个道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适用。以朱熹文化为符号,在武平大地兴起尊师重教、文化兴县的氛围,无疑受到了本土人士的拥护和赞成。

朱熹形象雕塑

于是,在黄镇率先捐出一笔俸禄之后,武所及周边乡绅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为建设朱熹专祠奔走相告。很快,一座崭新的朱晦翁祠就建成了,屹立于通济桥头的半山腰上,与东边的相公古塔遥遥相望。

武平中山相公塔

黄镇又牵头组织了朱熹专祠的落成致祭仪式,全县文化乡绅、读书人等聚集于武所,为朱子文化在武平落地生根喝彩。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全县的文化大事:“人以为兴文之兆”。

从那以后,朱熹理学思想在武平大地上深入人心,读书人莫不以朱文公为楷模,随口都能吟几句朱熹语录。

千百年来,从“孔孟”到“程朱”,中华儒家文化学海无涯,并不止于朱熹学说。但朱晦翁祠的设立,极具文化象征符号意义,使广大读书人有了一个具体的榜样坐标。这种文化影响力不可小觑。

又过了三十多年,武所的朱熹专祠历经风吹雨打,已呈圮废之相。或许武人治文化是汀漳守备司的一个不成文规矩或传承罢(前有守备俞大猷筑读易轩),另一个汀漳守备王廷臣,接过了前守备黄镇的文化夙愿,决定重建朱熹专祠。

明万历十五年(1587),祖籍今扬州江都的武进士王廷臣,来到武所就任汀漳守备。王廷臣军事武功一流,后来担任辽东总兵即为明证;而他的文功素养,更是在黄镇之上。因此,由他牵头重建朱熹专祠,似乎是历史注定的一件事。

王廷臣重建朱熹专祠,跟黄镇一样,也是以捐出俸禄为表率,由此带动乡绅和读书人出钱出力。据历史记载,王廷臣“捐俸千馀金为倡”,“诸生量力佐之”。

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不解其意,疑问丛生:王廷臣只是一介武夫,他哪来这么多钱,捐千余金?何况建一座祠堂也用不了这么多钱啊。

实际上,古时以黄铜为金,千金就是千斤黄铜,其价值跟我们想象的大不相同。但即便如此,王廷臣的捐赠数额,也是相当惊人的。可见他对武所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有多大。

明代后期因时局混乱,汀漳守备的任期大多短暂。据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杭县文化大儒丘复著《南武赘谭》载述,王廷臣任汀漳守备仅一年时间,便升职去别处了。

在此意义上看,王廷臣如此热心于武所朱熹专祠的重建,实在是功德无量。难怪王廷臣离任后,武所百姓又捐资为他建了专祠。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王廷臣组织重建的朱熹专祠,改名为紫阳祠(紫阳先生是朱熹的别称)。而这座新祠,比黄镇版的专祠,用地扩充了不少,且外围修筑了院墙,院子里种了桃、李、桂、柏等多种象征书香的植物。

图文不符

王廷臣离任后,接替他的新一任汀漳守备,叫张守贵,福州人。这个人很有意思。

首先,他的父亲张勋,曾经也是汀漳守备,于嘉靖后期驻守武所。因此,张守贵对武所这个地方,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武所明代古城墙

其次,作为一个福建人,张守贵对朱熹是“福建同乡”这个事特别在意,他决意要在福建本土弘扬朱熹文化。

在王廷臣和张守贵的军职交接仪式上,张守贵就说:“夫子产于闽,吾闽人也,宜加惠闽士。”

张守贵的意思是说,朱熹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祖籍安徽,原籍福建尤溪县),而且平生绝大部分学术生涯都是在福建度过的(足迹遍及剑州、同安、漳州、武夷山等),因此朱熹的文化应该惠及福建本土。张守贵这是表明了决心:要继续在武所发扬朱熹文化。

与此同时,张守贵也顺便拍了王廷臣的马屁:“幸王将军留有馀之役以俟我。”意思是说,多亏王廷臣把紫阳祠扩建得这么大,院子里空地还很多,给张守贵留下了建设发挥的空间。

果不其然,张守贵组织人力物力,在紫阳祠大院正栋祠房的后面,又建了一座祠堂。如此一来,紫阳祠就有了两座祠堂,前栋重在营造读书氛围,而后栋则供百姓瞻仰及参拜朱熹像。

以上就是武所朱熹紫阳祠的建设历史。嘉靖时期的汀漳守备黄镇开启了朱熹专祠落地武平的先河,而万历年间的汀漳守备王廷臣、张守贵则接连在重建紫阳祠上下功夫,为朱熹文化在武平大地的生根夯实了基础。

从1587年到上个世纪70年代,王廷臣、张守贵重建的紫阳祠,在武所土地上屹立了近四百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文化记录。 直到现在,仍有武所(今中山镇)老人记得紫阳祠拆除前的模样。 历经时间的洗礼,它或许破败不堪(拆除前),但它留给世人的记忆是永恒的。

而今,百家大院古建园林一座座明清时期古建筑,在当年的紫阳祠周边拔地而起,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历史的荣光。

百家大院古建园林 迁建侧影

待百家大院全面建成后,当有传承朱熹文化的一席之地。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公众号ID:zhpctx

品藏天下,怀古惜今

块块荣匾豪门事,待追忆

件件华艺巨匠心,绽异彩

古曲今颂,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

更多文章

  • 伊沛霞 | 榜而告之:作为地方官的朱熹

    历史解密编辑:新史学 1902标签:朱熹,孝经,皇帝,宋朝,伊沛霞,真德秀,伊佩霞,汉学家,科学家,儒家思想

    在引起人们对告示使用的关注上,没有哪个宋代学者比朱熹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朱熹作品集中的一百多份告示涉及了广泛的主题:地方防务、土地调查、丧葬礼仪、家庭财产的不当分割、穷人的苦难、政府学校、政府下属、诉讼等等。公告的特点也出现在朱熹的告示中,包括经济悬赏、鼓励诉告、指示藏匿告示,以及努力遏制下属人员的腐

  • 1182年,名妓严蕊被朱熹抓进大狱

    历史解密编辑:春秋娱评标签:朱熹,严蕊,名妓,王淮,宋朝,唐仲友,宋孝宗

    1182年,名妓严蕊被朱熹抓进大狱,狱卒扒掉了她的衣服,强迫她趴在冰冷的地砖上,用藤条反复抽打身体。理学大师朱熹逼严蕊承认与太守之间的不正当关系,谁知严蕊却死不认罪!宋朝初期文人风骨是有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奢靡的生活优渥的环境逐渐侵蚀了风气,这文人骨头开始软了起来。反而在这市井当中在这教坊瓦舍,

  • 朱熹最经典的一首哲理诗,人人都会背,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第二首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朱熹,皇帝,宋朝,宋宁宗,宋光宗,哲理诗,四书集注,观书有感

    提到哲理诗,很多人都会想到朱熹的那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出自他《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借景喻理、表达读书体会的名诗。朱熹以清澈的池塘作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了微妙的、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读书感受。池塘之所以如明镜般清澈见

  • 谒朱熹墓

    历史解密编辑:鹭客社标签:朱熹,辛弃疾,孔子,理学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经过一片空阔且金黄的稻田,很快便来到了南平建阳黄坑镇大林谷的朱熹墓。此时,墓园空无一人。途见一汪清水,水至清。沿着墓道拾级而上,终见大墓。朱熹墓比想象中的简单,比想象中的清净。墓碑不言官职,只称朱子。墓前的两根石望柱,如如椽巨笔,已经闲置了800多年,纪念着昔日的主人——古

  • 赵梅阳:朱熹【9220】——理学宗师(2022年6月2日)

    历史解密编辑:大师之道标签:朱熹,赵梅阳,理学,宗师,四书章句集注

    《赵梅阳:朱熹【9220】——理学宗师》此文收录于赵梅阳《路遥知马力——开启感悟之门》总文集-第九十九子文集《登高壮观天地间》中。时间:2022年6月2日……以此送给我那遥遥无期的奋斗征程……理学宗师程朱道学理气论,格物致知动静巡。濂溪太极图说解,四书章句集注云。朱熹(1130-1200),字元晦,

  • 《朱子晚年定论》朱熹与王阳明:一枝两花并蒂莲

    历史解密编辑:进德修业标签:朱子晚年定论,周敦颐,孟子,圣学,朱熹

    朱子晚年定论《定论》首刻于南、赣。朱子病目静久,忽悟圣学之渊薮,乃大悔中年注述误己误人,遍告同志。师阅之,喜己学与晦翁同,手录一卷,门人刻行之。自是为朱子论异同者寡矣。师曰:「无意中得此一助!」隆庆壬申,虬峰谢君廷杰刻师《全书》,命刻《定论》附《语录》后,见师之学与朱子无相谬戾,则千古正学同一源矣。

  • 儒学大家朱熹的书法,笔墨精妙,萧散简远!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朱熹,萧散简,书法,儒学

    大儒—朱熹朱熹,儒学集大成者。理学家盛名掩盖了他的书法。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朱学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说破

    历史解密编辑:汉江忆史标签:朱熹,庄子,皇帝,宋明,宋朝,宋孝宗,艺术家,儒家思想

    生活里,人们多少都有些抬杠的意味存在,即便是千百年前的古人也不例外。昔日庄子与友游玩于桥上,忽见水下鱼群游玩嬉戏,不由的心中一阵宽心,于是对友人称;“水中的鱼玩的多欢乐啊!”友人故意逗他,于是笑称:“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闻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说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枕猫标签: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白鹿洞

    南宋时期有一位理学大师,他五岁时便通读《孝经》,甚至认为不读此书便不能成人。六岁时竟口出奇语,向父亲询问天地起源。他总是上下求索,求知若渴,十九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也成为了一代理学大师。他就是著名的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诗人——朱熹。由于他天赋出众,加上自身的勤勉,因此他对

  • 朱熹最经典的一首哲理诗,人人倒背如流,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第二首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诗人,春水,朱熹,江边,千古名句,观书有感,宋朝,唐诗,哲理诗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甚至可以说人人都会背这首诗。这首诗以池塘清澈的形象进行探索,得出“为有源头活水来”来的深刻哲理,暗喻我们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才能保证脑海中这片“池塘”的清澈,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