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熹:秋风萧爽天气凉,朗朗书声润心房

朱熹:秋风萧爽天气凉,朗朗书声润心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 访问量:2256 更新时间:2023/12/6 9:38:29

写秋的诗句很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大部分诗句里的秋天,萧瑟肃杀又带几分寂寥,而朱熹笔下的秋天却别有情怀。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如果说同为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秋声一半在虫鸣”,那么朱熹的另一半秋声,大抵就是朗朗读书声。已是暮年的朱熹在这首劝学诗中感慨时光飞逝,却不自怜自弃,而是回顾自己寒窗苦读的经历,劝勉后辈惜取少年时,莫负好时光。

朱熹的好学,离不开母亲的谆谆教诲。朱熹14岁时,父亲朱松便病重不治,母亲祝氏苦苦支撑,悉心抚育。据记载,朱熹“早岁孤露,提携教育,实赖母慈。”在闽北,也广为流传朱熹母亲“煮莲教子”的故事。

朱熹的一生,有一大半时光是在奉母治学中度过的。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是朱熹母亲六十岁生日。而立之年的朱熹却依然如老莱子一般,娱亲奉母。他亲自行祝寿仪,并作诗为母亲庆生。“秋风萧爽天气凉,此日日升斯堂。堂中老人寿而康,红颜绿鬓双瞳方……熹前再拜谢阿娘,自古作善天降祥。但愿年年似今日,老莱母子俱徜徉。”字里行间满是对顾复之恩的感念和对母亲健康的祈愿。

白露化霜,鸿雁南归,倏而又是一秋。

历经几番人生起落后的朱熹潜心学问,要为理学整合出一个精妙的体系。他原本大可不理世事,学做桃花源中人。然而,在萧瑟寒秋,夜不能寐的他挥笔写道:“秋堂天气清,坐久寒露滴。幽独不自怜,兹心竟谁识。读书久已懒,理郡更无术。独有忧世心,寒灯共萧瑟。”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那场洪灾导致饥民遍地,那景象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他终究放不下世事,更放不下百姓。在这个萧瑟的秋夜里,他独对寒灯,为民思、为国忧。

纵观朱熹一生,历经南宋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虽然宦海坎坷曲折,但他凭坚定的信念和胸怀天下的热血,在每一任上都努力为百姓多做实事。几番出仕入仕,他经历岁月的雨雪风霜,由春华走秋实。去任而归的朱熹感叹“出山今几时,忽忽岁再秋。江湖岂不永,我兴终悠悠。”他释怀过去种种,在麻阳溪畔筑室定居,并在此创办了著名的“考亭书院”,著书讲学,传道授业,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考亭学派”。

“一雨散林表,清阴生广庭。喜兹新秋夜,起向高斋行。烦歊获暂祛,凉氛集华缨。沉沉远林气,惬此端居情。节物坐如此,抚世襟方盈。归当息华念,超遥悟无生。”青年时的朱熹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抒端居之乐、归隐之情。当年忽而一阵秋风,带来悄然无声的秋雨,淅淅沥沥、层层凉凉,落在林间,落在庭院,也落在专注于学禅问道的朱熹心房。多年之后,经历世事沧桑,步入暮年的他,早已心素如简。秋风、秋雨于他,也许就只是“天凉好个秋”吧。

少年,中年,暮年,朱熹的秋天似乎并不全是美好,但他却总能抱起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秋日读诗,读朱熹诗作,是观照自我,是在诗作中度过百十个秋,是从秋日里读懂人生百般滋味。

◎本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顾文静,陈炊),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朱熹朗朗萧爽诗作自怜

更多文章

  • 朱熹问: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朱熹,范仲淹,学说,哲学,儒学

    世间最美的语言是什么,是世界范围使用最广的英语吗?在笔者看来,最美当是汉语,悠悠汉语,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中的奥妙也非同一般。很多人身处汉语环境之下,对其的感知往往很浅薄,有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疑惑。加之汉语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配上其本身的表意性质,使得汉语博大精深。仅仅是一个“买东西”

  • 文史宴讲坛:苏轼诞辰,谈一谈苏轼的儒学成就,不在朱熹之下。今晚八点,嘉宾凌空子,抽奖赠书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宴标签:茶,苏轼,朱熹,儒学,诞辰,凌空子,齐特琴,古典乐,文史宴讲坛

    今日适逢苏东坡阳历诞辰,应用户朋友们要求,今晚八点大司马特邀儒学学者凌空子(班布尔汗兄可能也会参加)对谈苏轼的儒学成就,仅将苏轼视为文苑之臣是对他的矮化。欢迎大家收听,也可就相关方面提问。今晚也抽奖赠书,一二三等奖设置如下:一等奖:世界的四个部分二等奖:东汉兴衰史(上下册)三等奖:《世说新语》美学研

  •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历史解密编辑:安静的翻阅标签:朱熹,古村,祠堂,风水,宅院,上岳村,邻里,宋朝,艺术家

    佛冈岳山,以前山上种满了沙糖桔,村里老人叫它“对面山”,岳山脚下有上岳村和下岳村,在北江一带颇有名气。南宋大理寺评事孙朱文焕在北江抗击元军牺牲后,其后人最终落脚于上岳村,朱文焕是宋朝理学家朱熹第六代子孙,《朱氏族谱》记载,朱氏七代两兄弟分家,朱朝瑞居在上岳村,曾孙就是朴山朱公,朱连瑞以后人则居住在下

  • 朱熹为什么要整一个官妓?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朱熹,唐仲友,苏轼,宋孝宗,齐东野语,夷坚志

    岳飞之子岳霖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刚接任浙东提刑,他就要审问一个妓女。她叫严蕊,乃台州官妓“行首”(花魁),色艺双绝,作得一手好词。此前,严蕊被巡行台州的朱熹投入监牢,遭遇刑讯逼供,只为查清她与台州知州唐仲友是否存在不正当关系。岳霖到台州后,严蕊向他诉说冤屈,满怀悲情,吟唱了一阕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

  • 高 伟 | 朱熹人欲思想在日本近世的误读 ——以古学派对“无欲说”的批判为线索

    历史解密编辑:明清史研究辑刊标签:朱熹,儒家,朱子学,宋儒,程朱

    【作者简介】高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深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硕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哲学会理事会员。曾在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立命馆大学、明治大学担任来访研究员与客员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日本思想史、中日比较文化。目前致力于探索中国儒学与道教思想在日本的容受与演变,东亚视域下日本的神话

  •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朱熹,他被人污名太久了

    历史解密编辑:醒着先生的书斋标签:朱熹,王淮,宰相,宋明,严蕊,宋朝,唐仲友,宋孝宗,官宦世家

    事实一:理学大师、钦差大臣朱熹巡视台州时,听说知州唐仲友与官妓严蕊关系暧昧,为了肃清官场风气,查办唐知州,他对严蕊百般拷打。严蕊为了保护情人唐仲友,宁死不屈,拒不承认,并留下一首千古佳作:“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事实

  • 江南三大道教名山之一,朱熹讲学之所,为何没知名度

    历史解密编辑:富龙标签:朱熹,道教,道士,讲学,名山

    “阁峰缥缈入云端,积雪犹封礼斗坛。山远地偏游不得,几回驻马隔江看。”寻着诗人的赞叹,我们自驾来到了心中神往之地,素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之称的江西阁皂山。阁皂山是药都的祖山,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距樟树市区18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早在东汉建安七年(202),东汉道学家葛玄来到

  • 朱熹:为何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朱熹,进士,程朱,理学,举人

    如果在前往购物的路上被人询问要去做什么,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买东西。对于这个回答,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十分熟悉,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购物会被称为买“东西”,却不是买“南北”呢?同样是方向名词,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早在明朝的时候,朱熹也同样问过自己的学生,为何叫“买东西”

  • 严蕊:宋代最贞烈的青楼才女,遭朱熹陷害入狱,一首词名流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朱熹,严蕊,青楼,才女,宋朝,唐仲友

    谈到青楼女子,我们对其的有色眼镜从未摘下过,总认为她们是肮脏不堪的代名词。其实在宋代青楼中,许多女子并非单单以色侍人,这背后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虽然在大部分人眼中,在青楼从事之人伤风败俗,但其间游走的女子多是卖艺不卖身的,更有饱读诗书和精通音律的才女。严蕊便是其中之一。背景宋代,承唐接元。唐有

  • 厦门集美苎溪发现朱熹诗中“红树”:山乌桕

    历史解密编辑:鹭客社标签:朱熹,集美,陆游,乌臼,乌桕,红树,宋朝,辛弃疾,厦门市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朱熹诗中的红树:山乌桕南宋时期,朱熹游赏苎溪,曾写下一首诗《苎溪道中》。秋山有红树,忽忆野田中。禾黍收将尽,氛埃晚欲空。登原悲落景,倚杖怯高风。更有寒塘水,应将此处同。有人认为具体写的是苎溪桥附近,我对此表示怀疑。于是,溯溪而上,经坂头、石兜水库至白盘岭,发现森林茂密,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