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2019年1月5日晚6时21分,南胜乡村教师林清河(我的老同学)忽然给我发来五张照片,让我进行研究解读。这五张照片涉及他的最新发现,一块“扳辕石”。发现地点是南胜田坑村北地溪畔。
从照片上看,石刻的核心是“扳辕”两字,刻石的时间是“己酉之春”,落款是地点“矾麓”与书者印章。“扳辕”两字,指民众挽留好官,不忍其离去,攀扯住驾马之辕,让车不得行走的情景。“己酉之春”是时间。“矾麓”很好理解,矾山脚下。最神秘的是印章,由于风吹雨打,本来就不大的印章更加漫漶不清。据前述,我们可以得悉,某年的己酉年春天,在矾山脚下,南胜的民众舍不得一位好官的离去。
在厦门翔安小盈岭,恰好也有同样的“扳辕石”,书者据说是朱熹。远在漳州山区的南胜镇竟然也会出现“扳辕石”,令人震惊。
刻字时间“己酉之春”的“己酉”是干支纪年法,六十年轮回一次,暂时无法明确具体年份,从元到清,我将所有相关的时间列出:1309年、1369年、1429年、1489年、1549年、1609年、1669年、1729年、1789年、1849年、1909年。
我们知道,南胜镇在元至治年间(1321-1323)到至元三年(1377年)之间,曾经是南胜县的县府所在地。此“扳辕石”会不会是当时南胜县知县的?经查,元朝(1271-1368)期间只有一个己酉年,也就是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在南胜县建县之前。可见,此古石刻与南胜县无关,故1309年可以排除。
在调查中,我得悉南胜镇曾是漳州分府(官员为南胜同知)的驻地,此“扳辕石”会不会是与南胜同知有关呢?
雍正十三年(1735年),海防同知由漳州府城改驻平和县南胜。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海防同知改为粮捕同知。 嘉庆三年(1798年),移海澄 县丞驻平和县南胜,改南胜同知为抚民厅同知,同知府移驻云霄厅。也就是说,南胜镇曾有63年时间作为“漳州分府”所在地驻扎海防同知(后改为粮捕同知),此同知即所谓“南胜同知”。
第一任南胜同知是谁呢?刘良陛!据悉,清乾隆元年(1736年),南胜同知刘良陛带头建设南胜书院。第二任南胜同知显然是 王时翔。 王时翔 (1675-1744),字皋谟,又字抱翼,号小山,江苏镇洋人。王时翔于 雍正六年(1728)出任福建晋江县知县。此后,先后当过政和、瓯宁两地知县。续而被提拔为“漳州府同知,驻南胜”。提拔时间与接替刘良陛的时间非常接近。王时翔很可能是第二任的南胜同知。
《清史稿》称:王时翔“擢漳州府同知,驻南胜。南胜民族居峒中,多械斗。有赖唱者,纠众夺犯,匿险自固。时翔亲入山谕之曰:“汝诸赖万人,奈何庇一人而以死殉耶?为我缚唱来即无事。”唱不得已自缚出,始如律。濑子坑民叶扬煽乱,时翔谓缓之可一纸定,或张其事,大吏檄入山剿之。事平,意不自得,乞病归。”从文献中看,我的故乡是很喜欢械斗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得悉,王时翔是位好官。
刘良陛与王时翔的任职时间 距1789年的 己酉年时间较长,“扳辕石”不可能与刘良陛与、王时翔两人有关。
此篇为抛砖引玉,后续将继续探索!欢迎留言补充!
上图为厦门翔安的朱熹”扳辕石“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