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要不断地读书?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用一首诗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不断地读书?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用一首诗回答了这个问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4999 更新时间:2023/12/8 19:22:01

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兼诗人,儒家最后一位大宗师,世称“朱子”。朱子学说曾经垄断中国明、清两代官方应试教育,前后时间超过600年。

尽管后世因批判儒教而对他颇有微词,但是作为一位古代贤者,他向世人提供的一些学习方法和理论,至今仍然值得借鉴。

下面我们要提到的这一首小诗,就是他在庆元二年的一次讲学过程中写下的名作——《观书有感其一》。

一、朱熹原作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意译:小方塘只有半亩大,水面像镜子一样光可鉴人。云影天光清晰地倒映在塘中,缓慢地流动。如果你要问:为什么方塘能这样清澈?那是因为,塘外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

诗的第一句用“半亩方塘”来比喻书籍。清澈的水塘,在日光下看着像一面镜子。因此才可以照出无边无垠的天光和云影。

我们读书的时候如果能像圣人一样,保持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就可以照出深不可测的世道人心。半亩那么大的一个小水墉,比起广阔无限的天空是十分渺小的。

但是因为它清澈得像镜子,就可以把天边的流云和光线,全部收纳到自己的四方天地当中。我们坐在小小的四方形书斋里面,手上捧着书卷阅读,足不出户却知天下大事,也是这个道理。

诗的第三句表面是在问怎么保持水塘的清澈,实际是在问,怎样做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澈,让自己的心如明镜止水。最后一句给出的答案是——给它一个永不枯竭的水源。即是说:不断地阅读,汲取新的知识。

这首诗讲的道理非常简单,却十分透彻。读书的时候假如想要领会其中的奥妙,必须全神贯注,心无杂念。这时候你的心就像是那半亩方塘一样,是澄澈明净的。

但是,一个人的视野会受到他的阅读范围限制。有些书读得太久,就会形成一些比较顽固、陈旧的观点。天长日久,它们就像漂浮在水塘中的杂质一样,把整个水面都搅浑,会影响你的思路,妨碍你的学习。

这个时候,光凭集中注意力,已经不能保证“心如明镜止水”了。我们就应该打开“源头”,广泛地阅读,吸纳新鲜的知识。

一个人的见识,决定了他一生的成就。而个人的眼界视野的形成,是受到他的人生经验、亲友圈子制约的。想要打破这种制约,只有广泛地阅读有益的书籍。

如果你长期和某一类人在一起,你身上一定会沾染上他们的习惯。你对世界的认识,也很难突出你所处的圈子的见识。

阅读书籍也是一样。当你按自己的偏好选择书籍时,就像我们在手机软件上看新闻一样,它会拼命推荐你喜欢看到的东西一样。

时间一久,你就会因为“偏听偏信”导致心中的“明镜”浑浊。你以为你看了世界全部,其实你只是在管中窥豹。所以古人一直强调“兼听则明”,一定要广泛地阅读,听取不同的声音。

二、《观书有感》创作背景及其它

朱熹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是徽州人婺源(江西人)。他的父亲是程门三传弟子,家学渊源。十九岁进士及第,二十二岁授迪功郎。一生中曾有短暂几年当过官,任满后不再求仕,长时间从事讲学活动和著书,在儒学界非常有影响力。

五十二岁以后修成“四书”,并作成《四书集注》,六十四高龄之时遇到湖南瑶民起义,朱熹临危受命,毅然前往说服瑶民首领接受招安。事后,他又为了保证投降者人身安全,进京面见宋宁宗,奏请“毋失大信”,体现了一个道学宗师的风范。

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六十四岁的朱熹在宫中担任待讲,因为希望能够效法古代缺席,制约君权,得罪宋宁宗与宰相韩侂胄被罢免,还居建阳。

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庆元党禁”爆发,由于朱熹的说学与主张威胁皇权专制,有人叫嚣要“斩朱熹以绝伪学”。先将他落官罢祠,再把他的门人抓去坐牢或者流放。

朱熹躲到福山双林寺,在武夷堂中讲学。偶然有一次到农村去游历,就写到了上提到的《观书有感》。

在人生的逆境当中,六十六岁的朱熹仍然努力让自己的心境保持澄明。为了追求学问至高无上的境界,打开胸腔去照见宇宙万物,他鼓励他的学生们努力读书,广泛地汲取四方的知识精华。

他在诗中提到的“源头”,不仅仅是指大家敞开心胸去多方接纳知识,更是在讲一种求学的信念。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终生打开“源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无论身在何时,也无论身处何地,也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境与绝望,都不要放弃追求真理。以我心照见世间光明,海纳百川,浩瀚磅礴、万象包罗于其中。

朱熹是中国儒学最后一位顶级大家,他的学说影响非常广泛。明、清时期,统治者因为“偷懒”而利用他的著述做为科考取仕唯一标准,结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个人要想打开自己的眼界,就不要受固有知识的约束。只有让自己的心灵如明镜止水,不带任何偏见去接受全新的观念与事物。

一个人假如在同一个圈子里呆得太久,就难免会形成一些顽固的思想,这些思想就像是清水中的杂质。它们会让你心中的明镜蒙尘。让你无法看清这个世界。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终身保持源源不断地,最广泛地阅读。让各种鲜活的思想进入到你的大脑,让你的头脑像半亩方塘一样,始终保持清晰灵活。

标签: 朱熹读书宋宁宗明镜讲学观书有感

更多文章

  • 江西有一古村,古树、水口、小桥、人家,宛如朱熹笔下的梦里老家

    历史解密编辑:司徒小凝看萌娃标签:朱熹,小桥,古树,宋朝,古村落,红豆杉,江西省

    江西有一古村,古树、水口、小桥、人家,宛如朱熹笔下的梦里老家现在的游客随着前往旅游景点的增多,自己的需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看惯了大都市里的车水马龙,就想寻找一处能够体验原生态生活的地点,其实这点需求在国内诸多城市里面,还是很好找的。在江西就有一座浓缩版婺源,属于小众原生态古村落,村内一棵千年红豆杉。

  • 朱熹学说把宋代妇女束缚住了吗?没有,她们远比你想象的要开放。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微声悟网易号标签:朱熹,李清照,宋徽宗,唐仲友,司马光

    要说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妇女最开放,公认是唐朝,毫无悬念。而对唐之后的宋朝,人们往往会认为,由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等理论的提出,自宋以后,妇女的言行就被限制于家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与唐人自有天壤之别。其实不然!朱熹的学说在他有生之年,并不显山露水,没有受到重视。他的影响力,主要是在

  • 娶尼姑,让儿媳怀孕?被尊称为“朱子”的朱熹,真的是个伪君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朱熹,宋宁宗,尼姑,赵构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吴潜世人对于朱熹的印象大多都只是停留在

  • 朱熹: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爆史君带你读历史标签:朱熹,孔子,大儒,长安城,唐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当孔子见到7岁的项橐时,被他的机敏折服,当场拜他为师,虚心请教。而朱熹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购物为何又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众弟子百思不解,一个10岁的小孩却一语道破。那10岁小孩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咱们接着往下看。购物为

  • 创城在线丨朱熹大道路灯上新中!区城管局紧抓美化亮化提升项目工程

    历史解密编辑:建阳发布标签:朱熹,区城管局,城管局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里的每一盏路灯,照亮了无数夜归人的回家路。为点亮高品质城市生活,方便群众夜间出行,建阳区城管局科学规划设计市政路灯、夜景灯等照明设施,针对照明情况不够完善的朱熹大道沿线,积极谋划并推进朱熹大道路灯改造亮化提升项目,以良好的夜间亮化效果,打造优美、舒适、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区城

  • 寻宋︱昙山朱熹题刻:颓然见此山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朱熹,苏轼,皇帝,宰相,宁宗,昙山,宋朝,蔡元定,艺术家

    昙山朱熹题诗塑像(一)颓然见此山钱江潮向西奔腾,至之江路尽头将与富春江衔接时,突然拐弯向南行10公里。原本可以径自流入钱塘江的富春江水也在今天富阳中学的位置偏东行20余公里,至今天杭州双浦镇的东江嘴与钱塘江河道形成一个尖锐的夹角。东江嘴一带长期以来受到洪潮肆袭,水祸频生,直到1996年筑起50里标准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说破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朱熹,白居易,宋朝,老师

    每个民族都是特定文化造就的,文化是民族的内在标识,它刻在国人的骨子里,无形之中就会表现出来,谁也改变不了。华夏文明衍生到现在,持续了五千年之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想要将其详细地表现并描述,无非就是两种方式:语言和文字。因为没有趣味性,许多东西只能失传。吃一堑长一智,老祖宗为了让我

  • 陆游的书法被他的诗人名气所掩盖,看看他80岁时写得字,绝对是一等一的高手,难怪让秦桧嫉妒、朱熹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陆游,秦桧,朱熹,书法,诗人

    在语文教科书中,岳飞、陆游、文天祥都是爱国诗人的典范,当然陆游在诗歌上的成就是他们中最高的,他留下了9300多首诗,其中脍炙人口的如“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都表达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但很多人不知道,陆游也是一位书法家,特别是在行、草书上,在南宋书坛举足轻

  • 张建伟:《论语》“侍坐”章朱熹注与儒家道德的现代化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儒家,孔子,论语,王守仁,孟子

    摘要:《论语》“侍坐”章曾晳讲的暮春出游得到孔子的赞许。朱熹注与他人不同,他一方面引申到天理人欲方面,另一方面提出“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儒家思想以道德规范人的行为的反思。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义务论,有时容易导致僵化与伪善。现代社会需要以中庸之道平衡各家思想,提倡自尊尊

  • 出人意料,在韩国居住着14万朱熹的后裔,曾回国拜祭建阳朱子墓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朱熹,韩国,后裔,朱氏,高丽,宋朝,儒家思想,建阳朱子墓

    在韩国居住着14万朱熹的后裔,其开基祖是朱潜,朱 潜字景陶,号清溪。他是朱熹的曾孙,即朱熹次子朱埜之孙。据朝鲜朱氏后裔编的《新安朱氏世谱》:朱潜于宋绍熙 五年(1194年)生于建阳县考亭。嘉定十三年(1220年) 朱潜被赐为文科翰林学士。其时,蒙古军队已占据黄河以北,铁骑步步南逼,宋朝社稷面临覆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