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年,宋真宗赏赐一壶御酒,王旦美滋滋提回了家,打开酒壶发现是一壶珍珠后,他笑不出来了。直到晚年,他都因此事后悔不迭。
当宋真宗的内侍去传旨召王旦进宫时,他不知道宋真宗找自己有什么要事商量,王旦只好跟着内侍一起进宫。
之后,王旦只见宋真宗摆了一桌美味佳肴。宋真宗对王旦说:“坐吧,今日的宴席就是为你而做的。”
王旦不知道宋真宗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听到他叫自己坐下,他也只好照做。
在饭桌上,宋真宗并没有提朝廷上的事情,只是一直喝酒。
酒过三巡之后,宋真宗还派人给王旦拿了一壶酒,让他带回去给家人试试。
王旦觉得无功不受禄,不好意思接受。但宋真宗却一直要他拿下,他不好推辞,只好收下。
回到家后,王旦感到疑惑,便打开了酒壶。他发现壶里根本不是酒,而是一壶珍珠。本有醉意的他,看到珍珠后,立马清醒了许多。
王旦回想起前几天宰相王钦若找过自己:宋真宗要封禅。而宋真宗又要请自己喝酒,还送了一壶珍珠,其目的不言而喻。
宋真宗之所以执意要封禅,一半是因为宰相王钦若在身边念叨,另一半原因是宗真宗想忘记“澶渊之盟”的耻辱。
1004年,辽朝萧太后和辽圣宗率军队南下攻打宋境。朝中大臣建议宋真宗南逃,而宋真宗也有此意。
但宰相寇准站出来劝宋真宗去面对,皇帝亲征,才可以振奋人心,团结起来,才可以打败辽军。如果逃避的话,那人心如何安抚?
听到宰相寇准的话后,宋真宗勉强答应亲征。几经波折之后,宋真宗却同意和辽朝议和。
后来,两国就签下了和约。宋朝每年要给辽朝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虽然签下了“澶渊之盟”,宋朝确实解决了边境的问题。但是,宋真宗却感觉很是耻辱,每年都要给辽朝送去那么多的钱和绢。
随后,宰相王钦若便抓住宋真宗的软肋“澶渊之盟”来说事。
他经常在宋真宗面前谈“澶渊之盟”,宋真宗就想到是宰相寇准硬要自己亲征 ,然后得来的结果。
宋真宗越想越生气,于是,他就罢免了宰相寇准。
不仅如此,王钦若还在早朝上提起此事。
王钦若看到宋真宗脸色大变,便说:想洗去“澶渊之盟”耻辱,不是攻打幽燕之地,就是封禅泰山。
宋真宗不想因为战争而打乱百姓生活,所以,他选择了后者。但宋真宗,又怕宰相王旦不同意。
因为王旦担任宰相以来,对于宋真宗的决定都会一一落实。但这次的事情,跟以往的不太一样。封禅之事,太祖赵匡胤,父亲赵光义都没有做过。
宋真宗担心王旦拒绝,后来,宋真宗想着要怎么跟王旦说此事时,他走到了秘阁。他便随口问了一句秘阁负责人杜镐“河出图、洛出书”这些事,是真的吗?
对于宋真宗的问题,杜镐不明白他的意思,便回答:“圣人为了教育人们,制造的一种祥瑞而已。”
此后,宋真宗更加坚定自己封禅之事。
没多久,他就邀请宰相王旦喝酒,并送了他一壶“酒”。
王旦看到是一壶珍珠之后,他联想起宋真宗的封禅,他立即明白了宋真宗送“酒”的意思。
之后,对于封禅之事,王旦想开口劝阻,但想起那壶珍珠,他又没有继续说下去了。
后来,宋真宗封禅泰山顺利举行。一年后,宋真宗听到萧太后去世,他觉得是自己封禅起的作用。
在那之后,宋真宗又陆陆续续举办了各种祭祀活动,但朝廷以及各地都出现了各种自然问题。这些事情,却被宰相王钦若掩盖了下来。
王旦知道后,很后悔当初收下宋真宗那壶珍珠,不然,自己还能出面阻住宋真宗。但因为应了“封禅”一事,王旦说话的威信力已大打折扣。
后来,王旦因年老,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宋真宗得知后,几乎天天去看望他,甚至还亲自喂他吃药。
王旦看到宋真宗对自己这般好,可自己却眼看着宋真宗做了错事。
直到临终前,他都对此耿耿于怀,交代后事时专门强调:不要在棺材放入太多珠宝。
为何王旦如此介意“封禅”一事呢?
答案很简单:宋真宗并没有资格行使此权利。
即使开国皇帝封禅都还要反复思量,宋真宋并没做出大业绩,也无利国利民的功劳,却仅为了“遮羞”就强行做下此事。
澶渊之盟是无人提了,宋真宗却成为后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