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熹的一首《夏日》,朗朗上口,结尾颇有理趣,值得深思

朱熹的一首《夏日》,朗朗上口,结尾颇有理趣,值得深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卿美食 访问量:518 更新时间:2024/3/9 5:33:39

夏天时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可是古代既没有空调,又缺乏有效的驱蚊装置,令人觉得苦夏难熬。人们晚上还要不时地与蚊虫作战,经常会感到睡眠不足,于是白天就有些昏昏沉沉,非要补上一觉才有精神。

南宋一位诗人虽然闻名遐迩,但是他也是凡夫俗子,有时熬夜写作,日间也会感到疲倦乏力,甚至坐在那里就能睡着了。下面介绍朱熹的一首《夏日》,朗朗上口,结尾更值得深思。

夏日

南宋:朱熹

端居倦时暑,竟日掩柴门。

窗风远飙至,竹树清阴繁。

静有图史乐,寂无车马喧。

兹焉惬所尚,难与世人论。

朱熹是中国哲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者之一,他承继孔孟道统,以二程理学为宗,融汇周敦颐张载邵雍等人的学说,构筑起一个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后人尊为“朱子学”。

朱熹认为心有知觉功能,而且心体湛然虚明,犹如明镜一般,无尘垢之蔽。因为本体自明,所以物来能照。若能保持这种虚明,认识客体时就不会发生偏差。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心态平静之时,也表达了他的恬淡襟怀。

开篇表现了诗人慵懒的状态,“端居倦时暑,竟日掩柴门。” 暑热天气,诗人坐在家里就感觉非常困倦,整天都虚掩着柴门。他晚上会工作到下半夜,有时奋笔疾书,有时凝神思考,遇到棘手的问题,还会反复查阅资料。

可是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夜里如此忘我地工作,白昼时必然昏昏欲睡。不过圣人喜欢清静,平时足不出户,亲朋好友也知道他的习惯,没事也不来打搅他的生活。一扇柴门,既能阻挡一点暑气,又可将诗人与外界的喧嚣分隔开来。

诗人稍微眯了一会儿,然后洗了一把脸,又觉得精神振奋。颔联描绘其居所的环境,“窗风远飙至,竹树清阴繁。”热风从窗户中窜进来,让人觉得有些烦躁不安;不过竹林繁茂、清荫匝地,却又给人一派清爽的气息。

一个“飙”字,形容出速度快、声势大;一个“繁”字,则展现出绿叶成荫的景象。诗人的小屋虽然简陋,夏天漏雨、冬天钻风,不过有了这浓密的竹林,即使是酷暑天,诗人也觉得极其清凉。

颈联抒发惬意之情,“静有图史乐,寂无车马喧。”诗人很享受在小屋独居的生活,虽然门庭冷落鞍马稀,但是也非常清净无尘,每天有诗书作伴,和先贤交流,其乐无穷。

幽寂的状态,不仅有利于休息,而且可以让人静下来思考和分析问题。朱熹好学不倦,也涉猎广泛,他的文学功底扎实,哲学思想高深,其教育理念也是独树一帜,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无数人。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有诗句,“兹焉即可爱,何必是吾庐”,表达了韦才子对游访之地念念不舍的情意。朱熹将原句稍加改动,便写下了这首诗的结尾,也颇有理趣,“兹焉惬所尚,难与世人论。”诗人说自己喜欢这里的一切,也感到心情惬意,但是这样的情感却无法与人分享,也无须与人评论。

尚,指崇尚、注重的意思。一个“难”字,表达了一种曲高和寡之意,也彰显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情怀。有些道理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唯有经历了才能感同身受;有些事情也无法解释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亲自体验,方可茅塞顿开。

朱熹的这首五言诗抒写了夏日景象,也传达出诗人的心境。作者首先描绘了自己暑天困倦的状态,然后又欣喜竹林茂密的清凉。虽然居所清寂,但也显得静谧,非常适合读书写作和思考研究。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惬意之情,同时也彰显出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诗人的思想境界已非一般人可以比拟。全文抒写流畅,情景交融,虽然不是一韵到底,但是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值得赞赏!

标签: 朱熹夏日周敦颐诗人柴门

更多文章

  • 江西人朱熹竟在成都有宗祠 春熙路科甲巷还因他得名

    历史解密编辑:天府新生活标签:朱熹,宗祠,广东,四书,宋朝,科甲巷,春熙路,江西省,成都市

    成都、十陵、朱熹宗祠,我相信即便是热衷文化旅游的人,也很难把这三个词语关联到一起。在成都十陵明蜀王家族墓地,也就是今天的青龙湖湿地公园里,居然有座规模不小的朱熹宗祠。本期内容,我们就讲讲这件和“考神”朱熹有关的趣事。朱熹画像朱熹,祖籍南宋徽州婺源 (今江西婺源县),出生在剑州尤溪 (今属福建建阳,也

  • 解读四书集注说朱熹,大事难事看担当,小事琐事看修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朱熹,四书集注,孟子,科举,儒学

    儒学在无数儒家弟子的奋斗下,成就了2000多年的主流文化地位。最牛的一个人,一定是朱熹!他写下一本《四书集注》,把儒家的四部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变成了科举教材。《四书集注》形成了朱熹的理学思想根基,被统治者定为官方参考书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集注》对朱熹到底有多重要?朱熹临

  • 高清经典 | 朱熹《复允夫纠掾书》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朱熹,贤弟,宋朝,理学家,复允夫纠掾书

    朱熹《复允夫纠掾书》纵33.5厘米、横45.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朱熹,字符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之一,工书法,用笔沉着顺畅,洒脱自然。释文:七月六日,熹顿首。前日一再附问,想无不达。使至承书,喜闻比日所履佳胜。小一㛐(嫂)千一哥以次俱安。老拙衰病,幸未即死。但脾胃终是怯弱,饮食小失节,便觉不快。兼作

  • 齐白石传人汤发周书小楷,宋代朱熹的《劝学诗》,告戒年轻人惜时

    历史解密编辑:齐白石书画院标签:齐白石,朱熹,劝学诗,汤发周,小楷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出自宋代朱熹的《劝学诗》,全文如下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是齐白石传人、中国齐白石书画院院长、白石山堂文化传媒的首席运营官-汤发周先生用切身体会告戒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因其“易老”、

  • 朱熹家训仅317个字,却亿万人收藏——只因其太有价值了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朱熹,孔子,宣扬,朱子家训,礼义,修身

    《朱子家训》朱熹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

  • 被朱熹陷害入狱的青楼才女,最终惊动皇上,从良后嫁入皇家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朱熹,才女,岳飞,严蕊,青楼,皇上,宋朝,卜算子

    浙江台州天台县,有座军营,营中有一营妓叫严蕊,字幼芳。她姿色超群,技艺不凡,是一位超级明星,是营中的头牌。严蕊自小擅长弹琴下棋,能歌善舞,不仅会演奏各种乐器,而且字写得不错,更重要的是,她的容貌非常出众,如此条件,不成为明星,才是不正常的。现今的演艺界,有如此条件的,也没有几个。令今天的明星晕菜的是

  • 一代大儒朱熹真的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遇旧人标签:朱熹,皇帝,儒家,宋朝,王守仁,唐仲友,伪君子

    如果说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朱熹可以说是三圣了!朱熹配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一,在儒家文化中,地位崇高,影响巨大。他最有名的话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原话是存天理,遏人欲)。老朱一辈子以“道学”先生自居,给这儿立立规矩,给那儿正正名分,特别是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俨然一副反三俗的

  • 朱熹的“三纲五常”延续了几百年,但他阻止佛教却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朱熹,佛教,宗教,僧侣,道教

    朱熹主张“三纲五常”“女性缠足”等,一直延续了几百年。朱熹也曾经阻止佛教,但是他却没有成功。宋代,佛教已超越了读经义、释佛典的研习记诵,注重对人心性的体认与感悟。同时佛教对佛教义理进行通俗化解读与讲演,在伦理道德方面逐渐向儒家思想接近,同时宋代儒学吸收容纳了佛道二教思想,形成独具特色的宋代理学,于是

  • 第2216期: 倔强的朱熹 (外一篇)

    历史解密编辑:乡村精短文学标签:朱熹,孔子,纪纲,义理

    文/ 孙延宜(山东)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大学者,后人称其学术“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格物致知”是朱熹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贯穿于朱熹政治思想、学术成就、讲学与教育实践的始终。朱熹一生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皇帝,认为“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

  • 古来圣贤皆寂寞,“存天理,灭人欲”让朱熹背负了世人无尽的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尘谷行知标签:灭人欲,朱熹,王守仁,人欲,圣贤,道心

    文字/尘谷行知“存天理,灭人欲”这六个字让朱熹背负了世人无尽的骂名,其实他老人家真的太冤枉了,因为后来人大都搞不懂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微妙关系,误解为把作为人的一切欲望都剔除掉。看来,古来圣贤确实皆是寂寞的,世俗人不会去骂佛家的“戒欲”,却反过来去骂人家一个读书人的“灭人欲”,这算什么事呀?儒家十六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