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时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可是古代既没有空调,又缺乏有效的驱蚊装置,令人觉得苦夏难熬。人们晚上还要不时地与蚊虫作战,经常会感到睡眠不足,于是白天就有些昏昏沉沉,非要补上一觉才有精神。
南宋一位诗人虽然闻名遐迩,但是他也是凡夫俗子,有时熬夜写作,日间也会感到疲倦乏力,甚至坐在那里就能睡着了。下面介绍朱熹的一首《夏日》,朗朗上口,结尾更值得深思。
夏日南宋:朱熹
端居倦时暑,竟日掩柴门。
窗风远飙至,竹树清阴繁。
静有图史乐,寂无车马喧。
兹焉惬所尚,难与世人论。
朱熹是中国哲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者之一,他承继孔孟道统,以二程理学为宗,融汇周敦颐、张载、邵雍等人的学说,构筑起一个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后人尊为“朱子学”。
朱熹认为心有知觉功能,而且心体湛然虚明,犹如明镜一般,无尘垢之蔽。因为本体自明,所以物来能照。若能保持这种虚明,认识客体时就不会发生偏差。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心态平静之时,也表达了他的恬淡襟怀。
开篇表现了诗人慵懒的状态,“端居倦时暑,竟日掩柴门。” 暑热天气,诗人坐在家里就感觉非常困倦,整天都虚掩着柴门。他晚上会工作到下半夜,有时奋笔疾书,有时凝神思考,遇到棘手的问题,还会反复查阅资料。
可是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夜里如此忘我地工作,白昼时必然昏昏欲睡。不过圣人喜欢清静,平时足不出户,亲朋好友也知道他的习惯,没事也不来打搅他的生活。一扇柴门,既能阻挡一点暑气,又可将诗人与外界的喧嚣分隔开来。
诗人稍微眯了一会儿,然后洗了一把脸,又觉得精神振奋。颔联描绘其居所的环境,“窗风远飙至,竹树清阴繁。”热风从窗户中窜进来,让人觉得有些烦躁不安;不过竹林繁茂、清荫匝地,却又给人一派清爽的气息。
一个“飙”字,形容出速度快、声势大;一个“繁”字,则展现出绿叶成荫的景象。诗人的小屋虽然简陋,夏天漏雨、冬天钻风,不过有了这浓密的竹林,即使是酷暑天,诗人也觉得极其清凉。
颈联抒发惬意之情,“静有图史乐,寂无车马喧。”诗人很享受在小屋独居的生活,虽然门庭冷落鞍马稀,但是也非常清净无尘,每天有诗书作伴,和先贤交流,其乐无穷。
幽寂的状态,不仅有利于休息,而且可以让人静下来思考和分析问题。朱熹好学不倦,也涉猎广泛,他的文学功底扎实,哲学思想高深,其教育理念也是独树一帜,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无数人。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有诗句,“兹焉即可爱,何必是吾庐”,表达了韦才子对游访之地念念不舍的情意。朱熹将原句稍加改动,便写下了这首诗的结尾,也颇有理趣,“兹焉惬所尚,难与世人论。”诗人说自己喜欢这里的一切,也感到心情惬意,但是这样的情感却无法与人分享,也无须与人评论。
尚,指崇尚、注重的意思。一个“难”字,表达了一种曲高和寡之意,也彰显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情怀。有些道理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唯有经历了才能感同身受;有些事情也无法解释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亲自体验,方可茅塞顿开。
朱熹的这首五言诗抒写了夏日景象,也传达出诗人的心境。作者首先描绘了自己暑天困倦的状态,然后又欣喜竹林茂密的清凉。虽然居所清寂,但也显得静谧,非常适合读书写作和思考研究。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惬意之情,同时也彰显出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诗人的思想境界已非一般人可以比拟。全文抒写流畅,情景交融,虽然不是一韵到底,但是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