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开国元勋赵普的弟弟叫做赵安易,字季和。先后任过很多官职,只是由于他本人志大才疏,一直受到朝中人的排挤。可他自己偏偏不自知,还要一个劲儿地进谏,让人觉得很好笑。
赵安易曾经押运粮草到太原城下,算是做了一点实际的工作。在此之前,朝廷要两川缴纳税款的百姓把铁钱换成铜钱。赵安易上言,认为这样不方便,请求准许交纳铁钱。朝廷听了他的意见,下诏准许两川百姓交纳铁钱。赵安易对于钱的事情很看重,说明他有意要伸手抓钱。在钱的方面即使犯了什么错误,也不会受到多大的惩罚。因为他哥哥赵普是朝中的宰相,可以对他形成庇护。
建隆九年,朝廷下诏启用赵安易为宗正少卿,定州知州。曹璨为知州时改任赵安易为通判,不久,把赵安易轮换回朝。赵安易并不想在朝廷养尊处优,上表请求任地方官,但朝廷只是任命他为耀州知州,留在京城没有派遣,命他巡视北部边境。在京城不能随意贪污受贿,也不能公然搜刮民脂民膏,如果到了地方,任地方官,赵安易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再加上朝中有他哥哥宰相赵普的荫护,就能赚得盆满钵满,金山银山了。毕竟,赵普也不是两袖清风的大臣。
淳化年间,赵安易又在钱的事情上下功夫。当时蜀地用铁钱,折合铜钱数倍,普通百姓买卖非常不方便,他请求朝廷像刘备那样让西川铸大钱,以十当百。刘备铸大钱的例子并不是一个好例子,而是掠夺民间财富的一个事例。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攻打益州的刘璋,包围了成都。为了鼓舞士气,刘备与将士们约定,如果攻下成都,就把刘璋的财产全部分给众将士,他自己分文不取。将士们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下成都。刘备放纵士兵,对成都的官仓洗劫一空,也把刘璋的财产分给了将士们。只是,刘备后续的部队给养不足,军队府库没钱了。左将军西曹掾刘巴便建议刘备,铸造直百钱,命令官吏收购物资。刘备接受了刘巴的建议,铸行“直白”大钱,用大钱换小钱,当时每枚“直白”钱兑换100枚五铢钱。此后,蜀汉政权继续铸造“直百”钱,并逐步实施减重措施,有效地抢掠民间资财,数月之间就搞得府库里面装满了物资。刘备铸行“直百”钱所获的价值,用来支持所需的军事开支。后世有人评论刘备铸大钱的行为,虽然对刘备军队来说是美政,但对于民间来说却是是恶政,目的就是掠夺民间财富。而赵安易却把刘备铸大钱的事拿出来上奏,对于朝廷来说是要迅速积累财富而不择手段,对于民间来说其实就是掠夺。赵安易的奏章交到了都省,让大臣们商议。吏部尚书宋琪等人上言:“刘备时担心钱少,因而改造。现在赵安易的请求反而是担忧钱多,不是长久之计。”隐含的意思是赵安易的建议可能对朝廷不利,对民间也不好,不能长久。可是赵安易论述请求不停,又招募工匠铸造大钱百余枚进献朝廷。极其精致美观。不久,事情就败露了。那大钱掉下殿阶,被摔碎了。原来在熔铸大钱的时候,把钱的精华都耗尽了,剩下的美则美矣,只不过都是废料了。宋太宗没有追问这件事,还赞美他的用心,赏赐金子,并且派他管理铸钱。这下可就遂了他的心愿,他可以在铸钱方面下很大功夫了。
他管理铸钱以后,很快就出现了亏损消耗,一年之中仅得到三千余缗,众人议论纷纷。朝廷终于停止了这件事,不让他管理铸钱了。也就是说,他本来不是铸钱方面的专家,也不是主管财政的大臣,却偏偏插手铸钱的事,用了他哥哥赵普不断进言的本事,让太宗准许他的建议。可是,又怎么样呢?铸钱出现的巨大亏空到底是消耗掉了还是进了他个人的腰包就很难说了。外行领导内行,终究会出事。
赵安易的丑事还不算完,他历任襄、庐二州的知州,就地升为宗正卿。返回朝廷,重新领了卿的官职。既然重新做了京官,那么就要好好做官吧,不要瞎折腾了。可是他还是要折腾,要行外行领导内行之事。当时户籍还不完备,赵安易上奏请求编录。咸平初年,朝廷命梁周翰和赵安易共同编修户籍。赵安易只是稍微懂一点典籍传注,性情刚愎自用,喜欢谈论事务,只是志大才疏而不可用。
当初,宋太宗曾向他询问农事,赵安易请求恢复井田制,终于没有被准许。又因为他的家原来在燕蓟,宋太宗经常向他询问边疆事务。宋太宗也就是做做样子,问问他的有什么建议,其实对于他的建议已经失去了信心。
在明德皇后灵驾发引的事情上赵安易又和群臣闹了别扭。群臣认为明德皇太后灵驾先在京城壬地暂时停放,按照礼仪埋下悬重,并祔神主。赵安易认为不行,要按照祖宗法度,九祭完毕之后,再埋下虞主,然后立神主,进入庙堂。判礼部孙何等上言,说的和赵安易正好相反,还说他把丧礼仪仗当做不详的污秽,把群官看作颠倒错乱的人,把梓宫当成棺柩,让各个部门人分析陵园,污染亵渎圣上的听闻,污蔑欺骗臣下。赵安易不肯罢休,不断上书,言辞大多浅陋庸俗。晚年还奉承皇帝,请求升官,引起当时舆论的嘲笑。他晚年上书求升官的行为和他哥哥赵普上书给太宗的事何其相似乃尔,只不过赵普上书之后重新做了宰相,而他却徒留笑柄而已。
赵安易揭发人的过错不徇私情,但很自负,毁谤的人无非是些良善之人,有时候又凭借官职自高自大,崇尚的无非是些庸俗浅陋的东西。他志大才疏,官僚气十足,喜欢接近皇帝,喜欢抓钱,喜欢外行领导内行,只不过屡屡失败,还留下笑柄,被写进史书。后世应当深思,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