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首席军师赵普助他代周建宋,为啥赵普三起三落没人能取代?

赵匡胤首席军师赵普助他代周建宋,为啥赵普三起三落没人能取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聪聪扒历史 访问量:550 更新时间:2024/1/22 10:49:29

宋太祖建立北宋前后,赵普身为开国功臣又三次拜相,在其中必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他的政策措施都对北宋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宋朝300年的统治期里,他立下的许多政策几乎一直没有变过,可见这位宰相必然有着一些过人之处。

功绩不凡

赵匡胤还没有建立北宋之时,此时的赵普同赵匡胤一起在后周政权下效命,当时赵匡胤就觉得赵普此人不凡,于是便与之交好。但在显德六年,本来欣欣向荣的后周却因柴荣去世而停步不前。

幼帝柴宗训羸弱不堪,于是赵普等人便有了新的想法,在柴荣死后第二年便假传消息,说契丹来犯。宰相范质慌乱之下,没有分辨消息真假就令赵匡胤率兵北上迎敌,部队出城只四十里便扎营休整。

在赵普等人的一番劝说之下,起初不同意谋反的赵匡胤也被灌醉,在半推半就之下黄袍加身,发动了“陈桥兵变”。赵匡胤就这样从柴宗训手中接过了禅位诏书,建立宋朝,即位为宋太祖,改年号为建隆元年。

以往朝代的更替,又或者是叔侄兄弟间的夺权,往往都伴随着血腥和杀戮。而这一次赵匡胤代周建宋,中途没有经过任何的战斗,赵匡胤就在赵普的谋划之下建立了宋朝,丝毫没有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但是在宋朝建立之后,周围依旧是五代十国政权林立的局面,宋朝在其中并不算多么强大的势力,此时赵普因此便同大臣们进行详细论证,为赵匡胤定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逐步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政策。

宋太祖赵匡胤一直想要天下太平,赵普便劝他收回兵权,但被赵匡胤以这些人是他过命的兄弟为由拒绝,赵普此时便提醒说,人有时候也是身不由已,想想陈桥兵变,想想自己的皇位是怎么来了,于是便有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三次拜相

在北宋政权建立初期,其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背后,都有着赵普的参与,可见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方面,赵普都有着超越常人的见解。

除此之外,赵普更是不惜直言犯上、据理力争,数次当着百官指出宋太祖的过错。另外因为宰相负责的就是人才的推荐和选拔,赵普提倡适才而用,但首先是要人品上过得去,不少贤能之士在赵普的举荐之下入朝为官。

依法治国是赵普的治国方针,无论是任何人触犯法律都坚持依法处理,这一点在当时那个黑暗时代可以说相当罕见。赵普能够一心为国,也是十分难得,为相期间从来没有给子孙谋过个一官半职。

但是人无完人,不是圣人怎么可能不会犯错,赵普有着一个缺点,那便是专权行事,听不下别人的意见,但又无法否定他的能力和功绩,赵普因此三次拜相。

赵普之前为北宋立下莫大功劳,加上同宋太祖之间的亲密关系,成就了他敢独断专行、越权行事的基础保障,朝中一些好的建议如果不符合他的意愿,那就无法付诸实施。

赵普第一次被贬的原因,是因为专权遭人记恨,宋太祖在其他大臣的进言之下,对赵普逐渐不再加以恩宠,将其外调出京城为官。

第二次是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后,赵普官复原职又担任宰相,后来因为宋太宗不忍赵普再为国事操劳,便找了一块好地方让他养老,临别前宋太宗作诗给他饯别。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有一句话很出名,那便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南宋,但是不知道真实性如何,赵普到底为何要这么说,不过半部论语理论上确实能治天下。

孔子的时代在春秋末期,面对礼乐崩坏,诸侯间相互攻伐,他一人无能为力,便因此周游列国,开门办学,借自己弟子之手去实现自己“社会大同”的理想。

但是赵普治国却不是用的《论语》,而他也绝对不仅仅只读了《论语》,这也是他被后世误解最大的地方。《宋史》说他“寡学术”,只是说他对儒家经典没有深入的研究。

如果赵普真的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们也不会在其死后才发现赵普读的是《论语》,而且二十篇明显是一整部。实际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别说半部,一句话都能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更多文章

  • 半部论语走天下的赵普

    历史解密编辑:天天rasion标签:赵普,皇位,皇帝,晋王,宋太宗,后周世宗,宋太祖赵匡胤

    赵普自称是半个文盲?对于赵普,他自己说自己是半个文盲,貌似只读过《论语》。对于此有个典故,那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赵普,他是非常推崇用儒学来帮助赵匡胤兄弟治理天下的。赵匡胤对赵普吐槽前面一文《宽厚待人的赵匡胤》提到赵普提出了很多加强宋朝中央集权的举措,同时他也提倡并实施各级权力层层监督,甚至连

  • 赵普《赤壁怀古》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赵普,赤壁怀古,隶书,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赵普先生的苏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纸本,隶书,380×110(cm)。1990夏作。同年国庆前陈列于天安门城楼西大厅。作品嵌印有三:"寿康幼子"、"赵普"、"日日行不止"。

  • 赵普:曾经的央视主持人,现在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娱有趣故事标签:赵普,央视,中央电视台,播音员

    2015年11月1日晚上,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晚间新闻》,主持人赵普用他标志性的结束语说:“赵普在北京,祝您平安!”有细心的观众发现,赵普这句话,和平时的说法不同。平时的说法是:“赵普在北京,祝您晚安”。这是不是意味着,要发生些什么呢?果然,之后的《晚间新闻》,再也看不到赵普的身影,再也听不到赵普

  • 《分界线》谭季平, “都是媳妇惹的祸”宋琪, “对不起, 我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大厨小陶标签:谭季平,分界线,宋琪,李兵,逃脱

    电视剧《分界线》现已更新完结,想必,很多观众在看到,谭季平举枪与贩毒集团头目杨大元对决的时候,都会认为谭季平是准备杀人灭口。可是,当我们看到谭季平向宋琪自首之后,我们会发现,谭季平曾经确实是一名好警察。只可惜,他摊上了一个傻媳妇。不得不说,谭季平的牺牲真的很让人感到惋惜。#电视剧分界线#谭季平:“杨

  • 赵太宗本是重用卢多逊,为何后来他却重新启用卢多逊的对头赵普?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赵普,卢多逊,赵太宗,宋太宗

    当年赵太宗本来是重用大臣卢多逊的,为何后来他却重新启用卢多逊的对头,赵普为二号人物?要知道,卢多逊与赵普有大仇。宋太宗这样做,不是想弄亡卢多逊吗?赵太宗本来一直在重用大臣卢多逊,可是后来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重新启用卢多逊的对头,赵普为二号人物。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疑惑,不知道宋太宗这样

  • 宋真宗为何压着向敏中的退休报告,直到向敏中死的时候都没有批准?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赵恒,向敏,宋太宗,宰相

    作者:许云辉宋真宗任命向敏中出任右仆射官职后,猜想他必定感激涕零阖府欢庆,于是对亲信面授机宜:“朕自即位以来,从未任命过仆射职位。朕特意任命向敏中,他肯定心底乐开了花儿!今天,向府绝对是门庭若市,贺客如云。您去看看情况,明早回复朕。但要记住,‘勿言朕意也!’”亲信到向府门前,却见“门阑悄无一人。”他

  • 寇凖向此人举荐好友,此人:不可用,寇凖不以为然,后果真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肥羊标签:赵恒,丁谓,宰相,皇帝,侍郎,李沆,寇凖,宋太宗

    寇凖咱们都知道,俗称“寇老西儿”,是北宋有名的宰相,他曾经屡次向此人进言,要求提拔好友丁谓,可是此人每次都拒绝了,后来这个丁谓升上来以后,果然将他陷害远贬,这时候寇凖才由衷的佩服此人的远见。丁谓那么比寇凖还有远见的这位是谁呢?他叫李沆(hàng),也是北宋的宰相,这个人虽然没有寇凖那么有名,但是小编

  • 北宋名相寇凖,两次被罢相,死后没钱归葬故里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丁谓,赵恒,王钦若,宰相,奸佞,宋朝

    寇凖,是今天陕西渭南人,和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寇凖考中进士,做过县令也做过宰相。宋辽澶渊之盟,寇凖更是功不可没。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寇凖,德行合一。然而能臣、忠臣总是受到排挤,寇凖也不例外。澶渊之盟使得辽朝认识到了宋朝的实力,不敢再轻易欺负宋朝。寇凖的功劳,朝野上下是有目

  • 大宋朝第一鬼难拿寇凖是如何拜服王旦的?

    历史解密编辑:现代出版社标签:王旦,丁谓,宰相,范仲淹

    本文选自《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第一部《风云际会》作者:滕非本套书以北宋端拱至皇祐年间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为线索,以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吕夷简、韩琦、富弼等诸多著名历史人物间的交集为视角,以《宋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为依据,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60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

  • 三朝老臣心的寇凖浮沉于宦海终毁于刘娥之手,病逝雷州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刘娥,赵恒,宋太宗,宋仁宗,皇帝

    寇凖是一个很有才华之人,为人很刚正,刚正到什么地步?19岁中举,可谓是少年英才,他中举之后与宋太宗论事时,因为意见不相符,言语起了冲突,宋太宗气得想走,结果寇凖将他的衣服拉住,让宋太宗重新坐下,继续将事情讲完,讲清楚,再肯罢休。一般朝廷官员是没有这种胆量的,将盛怒之下的皇帝拉住还得逼他听完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