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佘家人自称17代人守袁崇焕墓,何家人13代人守虞允文墓守了800年

佘家人自称17代人守袁崇焕墓,何家人13代人守虞允文墓守了800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萌心生活馆 访问量:4317 更新时间:2023/12/26 2:23:26

说起为历史名人守墓的守墓人,最著名的应该是住在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院的佘老太太一家。

传说,袁崇焕因为犯下了“斩帅以践约,市米以资盗粮”等十项大罪,被凌迟处死后,一位姓佘的贴身侍卫不顾朝廷下的死命令,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冒着被灭门的危险将袁崇焕的头颅偷了回来,埋在了自家的院子里。跪拜完后立下三个毒誓:一、后代子孙永世不得为官;二、不得回到南方老家;三、子孙后代世世代代为袁将军守墓,而且自己死后也要和袁将军埋在一起。此后佘家人一直守护着袁崇焕的头颅墓。清朝乾隆时候,袁崇焕得到平反,乾隆亲自下旨寻找袁崇焕的后人,当得知佘家人为袁将军守墓100多年后,大为感动,授予佘家人高官厚禄,被佘家人以恪守祖宗誓言而拒绝。如今,快过去400年了,佘家人已经传到了17代,他们依旧在为袁将军守墓,每天扫墓祭拜,清明节还披麻戴孝。

不过,如此令人震撼的事迹,近来有人疑心其中有作假嫌疑。

原因如下:

一、明末人张岱的《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一中记载袁崇焕被处死后的惨状:“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即袁崇焕惨遭凌迟,尸体已被老百姓抢来吃掉了,仅仅剩下一颗头颅,还要送去九个边塞示众。如果这个头颅被人偷了,肯定会引来轩然大波,追查到底。但并没有史书记载有追查之事,即佘义士偷头颅的事应该是不存在的。

二、如果佘义士真偷了头埋起来了,并在墓边建屋,世代守墓直到今天,那么墓中当有头颅骨骼残渣,并且很可能有衣物之类甚至木匣子之类的残渣。但上世纪六十年纪,因为传说墓中埋着袁崇焕的金头,或袁的头下面是个金子做的身子,墓被盗墓者挖开了,里面却是空的,没有任何遗骸和其他东西。

三、传说中的佘义士并没留下具体的名字,包括现在守墓的佘老太太,也说不出传说中的佘义士到底叫什么,籍贯在哪儿,从什么时候起追随袁崇焕,并负责干过些什么什么具体工作等等。

基于以上三点,人们怀疑这件事有水份。

北京佘家守墓是否真实,这里姑且不去说它,只说另一个同样是替历史名人守墓,却远没有北京佘家名气那么大,甚至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另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为四川省仁寿县丞乡的宋克成家。

宋克成已经八十五岁了,他家世代守护的是南宋丞相虞允文的墓。

虞允文是仁寿县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先后出任彭州等地的处所官。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发兵六十万、兵分四路南下,欲图一举消亡南宋。面对金人大军摧压,南宋举国惊恐,南宋政权摇摇欲坠。虞允文一介文官,自告奋勇,领数万宋军与金兵决斗,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采石江面大败完颜亮,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虞允文身后第四年(公元1178年),宋孝宗亲自下诏指定,由宋克成老人的祖上为其守墓。

也从那时起,宋门第世代代为虞允文守墓,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了。

宋克成老人说:“咱们宋家守护这座年夜墓,曾经八百多年了,我是第十三代,这八百年来宋家人就始终没有分开过这座年夜墓,咱们宋氏家族的誓词是:宋氏不停,守墓不止。自从丞相死了之后,咱们家就守起,一辈一辈传下来,我的祖祖、爷爷、爸爸都守墓。”

按照宋克成老人的说法,十三代人,平均每代人守墓60年,岁月是足够遥远的了。他自己6岁时父亲逝世,他母亲就接替父亲成了守墓人。

宋克成一共有三兄弟,上面的两个哥哥都到外埠闯天下了,他原先也盘算着出去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但母亲却制止了他,说:“宋家守了几百年的丞相坟,以后全赖你了,你要把坟看好了。”

这样,宋克成放弃了外出的想法,从母亲手中接过了看管陵墓的担子,这一守便是65年。连北京的外孙娶亲,他也没去成。

宋克成说,自己惟一的一次出远门,是在2000年去河北看望女儿。那一次,走得实在是不放心。就因为虞允文是个历史名人,盗墓贼总是惦记着里面有什么好宝贝。而早上世纪80年代初,仁寿县文物机构考虑到盗墓贼比较猖獗,专程给他家配备了一支火铳。这支火铳曾在1999年夏天的某个夜里用过一次。当时,六个盗墓贼到虞允文的坟场盗墓。宋克成大喝了一声,朝天放了一枪,盗墓贼落荒而逃。

去河北的那一次,宋克成虽然把火铳交到儿子手里,但还是觉得不踏实,天天心神不定。

因为宋克成的这份责任心,2001年,政府认可了宋家的守墓义举,特意为他颁发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证》。

2004年,文管所又对丞相墓进行了保护性扩建。

如今的宋克成是仁寿县文物管理员,有了固定津贴,每天的日常事情便是清理墓园卫生,肃清杂草。每逢月初、月半、月末举办祭祀典礼,天天早、晚对墓园各进行一次巡查。

但宋克成毕竟已经老了,眼睛也不好使,腿脚也不利索了,而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则守墓重任就落在儿媳邓建裙身上了。

难得的是,宋家儿媳对守墓这件事也很上心,一再保证,一定会把虞丞相的墓看得好好的。

标签: 虞允文袁崇焕佘家人丞相乾隆宋军

更多文章

  • 虞允文以18000人破敌15万导致金主被杀按此节奏南宋能否灭金?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宋军,大军,赵构,金兵,宋廷,南宋,宋朝,虞允文,李显忠

    南宋虽弱,但也是人才济济,在岳飞之后,仍有不少英勇善战之人,力保大宋江山不失,至少保住了华夏半壁河山。今天讲的这位虞允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本是文官出身,在金朝皇帝完颜亮率数十万大军侵宋时,他在国家生死存亡之时,力挽狂澜,以18000人,以绝对的弱势大破强敌金国15万大军,并且还间接导致了金主完颜亮

  • 宋孝宗重用张浚、虞允文等名将,还给岳飞平反,为何北伐仍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宋孝宗,张浚,虞允文,岳飞,赵构

    北伐,中国历史上一种具体又抽象的军事行动。说它具体,是因为诸葛亮五次北伐、桓温北伐、明英宗北伐等每一场北伐都是可考,甚至已被分析得淋漓尽致的战争。而说它抽象,则是因为北伐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一种正统性的化身,一个南宋朝廷和宋孝宗即便偏安一隅也想要去够到的果实。一、新帝即位与符离之败作为南宋的第二

  • 五分钟了解《采石之战》南宋虞允文率领军民阻遏金军渡江防御战

    历史解密编辑:骑着蜗牛追飞机标签:金军,宋军,渡江,赵构,宋朝,虞允文,李显忠,采石之战

    概述采石之战为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领军民于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军渡江南进的江河防御战。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之一。此战由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矶渡江南侵。战争背景绍兴和议后,金统治者灭亡宋朝的梦幻并未破

  • 文天祥遭元、宋两方追捕惊险逃生,李庭芝欲夺回二圣放手一搏

    历史解密编辑:害羞的脸标签:元军,吴坚,元帅,诗人,宋朝,文天祥,李庭芝,散文家

    1276年三月二日,李庭芝误信流言,通知真州守将苗再成杀文天祥。苗再成于心不忍,将文天祥骗出城外放走了。此时文天祥身边只有二十名苗再成派来保护他的士兵和几名随从。为了解除误会,文天祥决定亲自去扬州面见李庭芝,告诉他自己并没有投降元军,也不是劝降的说客。真州到扬州的路上,到处都是元军的哨骑,文天祥他们

  • 李庭芝:同为民族英雄,他坚守扬州,为何文天祥提起他就很愤怒?

    历史解密编辑:船到桥头PLUS标签:李庭芝,文天祥,史可法,贾似道,张巡,民族英雄

    李庭芝:清水涌莲花,芳庭树芝草自小在扬州生活,常听家人说起扬州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史可法,郑板桥等等,当然,还有盐商们在一夜之间,用盐堆起五亭桥边的白塔这类故事。及长,读了《春江花月夜》,知道扬州的月亮最圆;随着姜夔的足迹,识得“杜郎俊赏”和二十四桥下波心荡漾,平山堂,鉴真在此安息,瘦西湖,秦观月下吟

  • 宋史:元军攻克扬州,李庭芝被俘,不屈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庭芝,元军,宋军,忽必烈,扬州,元朝

    4万宋军兵临扬州城下,手持武器,与李庭芝面对面。蒙古铁骑手持弯刀,位于阵后,监视宋军,驱使他们上战场。李庭芝站在城楼上,笑了笑,对众将说:“我只有以死报国了,没有退路可言。”1276年,元军兵临杭州,谢太后、宋恭帝无心抵抗,选择投降。谢太后给各地将领发布“手谕”,让他们投降元朝,不要抵抗。李庭芝、姜

  • 南宋最后的硬骨头,唯一有可能力挽狂澜的人,千古忠烈李庭芝!

    历史解密编辑:丁媗彧说娱乐标签:赵构,姜才,李庭芝,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

    公元1276年三月中旬,南宋的遗臣们聚集在浙江温州江心寺。自从一个月前,南宋的谢老太后和宋恭帝打开临安投降开始,南宋的国祚实际上已经灭亡了。但是,每当一个国祚绵延的王朝行将就木之时,总有一些臣子不甘心看着王朝就那么走向灭亡,从而选择进行最后的抗争。就在南宋谢老太后和宋恭帝向蒙古人打开临安大门的前夜,

  • 阜阳市刘锜小学少先队五(5)中队:鼓起梦想之帆

    历史解密编辑:安青传媒标签:梦想,阜阳市,辅导员,刘锜小学,少先队员,小学少先队

    阜阳市刘锜小学少先队五(5)中队是一个团结、友爱、奋进的中队,她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梦想中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体,54名少先队员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向着梦想奋勇前进。在这里,54个梦想交汇在一起,54个梦想凝聚成一个梦想——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五年来,他们相亲

  • 刘锜与金兀术交战,用熟豆喂马杀敌,其实这“妙招”是不能实现的

    历史解密编辑:文古至尊宝标签:刘锜,宋军,岳飞,刘琦,金兵,金兀术

    史称:“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顺昌之战,在历史上是最惊心动魄的战争之一,影响非常大。传说,刘锜之所以能赢,是因为用熟豆喂马杀敌,施展妙计取胜的缘故,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

  • 悲愤而亡的南宋大将刘锜,背后是怎样浓烈的家国情怀?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刘锜,赵构,金军,领兵,宋朝,武将,南宋大将

    沪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的第九子刘锜完美地继承了父亲领兵作战的才能,见过他的人无不开口称赞一句少年将军,还得到了宋高宗的亲口夸奖。年少的刘锜跟随着父亲征战沙场,积攒了很多作战经验,在战场上所立下来的功劳丝毫不逊于岳飞将军,是南宋有名的武将,但最终却落得个悲愤而亡的下场。南宋的富饶和无法自保被金军盯上宋朝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