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虞允文:南宋一介书生,为何能在采石之战中大败几十万金兵?

虞允文:南宋一介书生,为何能在采石之战中大败几十万金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2099 更新时间:2024/1/19 0:06:3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危难之际时,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都会站出来,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国家。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和金人进行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名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枉死狱中,岳飞死后,韩世忠被解除兵权。

南宋无一名良将可用,金人来犯时,他站出来了,他本是一介书生,不受重视,却用自己的力量打败了六十万金军,他就是——虞允文

绍兴和议,名将岳飞枉死

北宋徽宗钦宗时期,朝政混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俘虏北上,北宋王室宣告了灭亡。北宋皇室中只有康王赵构一个逃脱了金人的俘虏,他一路南下,在南京应天府建立了南宋王朝。

一直以来,金国对于南宋王朝虎视眈眈,幸运的是南宋王朝有李广、岳飞、韩世忠等名将,他们能力非凡、大败金兵,收复了不少宋朝曾经失去的失地,让金兵不敢来犯,保了南宋的多年平安。

南宋朝廷上岳飞等人是主战派,秦桧等人则是主和派,宋高宗一直都听信秦桧等人的话,想要和金国议和,竭力压制岳飞等主战派的要求。

金国攻打南宋时一直不占上风,便同意和南宋议和,两国进行了绍兴和议,南宋向金国俯首称臣,金国则命赵构为宋朝的皇帝。南宋为了表现出自己议和的诚意,同意给金国许多的贡品,高宗为了接回自己的母亲,答应金国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岳飞之后高宗又解除了大将军韩世忠的兵权,南宋的两位名将一下子全没了。

此时的南宋的天下就成为了主和派的天下,高宗任用秦桧等人,秦桧等人在朝堂上只手遮天,忠臣也在他们的残害下所剩无几。宋高宗贪图享乐,与金议和之后更是放纵自己,沉迷于温柔乡中,他丝毫不知道,危险正在来临,金兀术是金朝名将,手握重权,他死去后,继承他位置的是海陵王完颜亮

皇统九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完颜亮弑君而篡位称帝,改元天德,成为了金国的皇帝,完颜亮野心勃勃,他一直想要一统天下,成为天下的君主。南宋虽然懦弱,但它占据的是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经济、农业、手工业发达,百姓富庶,完颜亮听说了这些之后,分外眼红,他撕毁了绍兴和议,决定灭亡南宋。

金人南侵,南宋无良将

灭亡南宋之前,完颜亮就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将金国的都城不断南移到了曾经北宋的都城汴京城,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他还在天下间征兵征马,百姓被金兵搜刮,民不聊生,在1161年,完颜亮发动了战争入侵宋朝。

其实这场战争,南宋早已经收到了警告,南宋派去金国的使者,都发现了金国的不对劲,金国明目张胆的征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使者回去报告高宗的时候,高宗和议和派大臣并不相信这些,也就没当一回事。

直到1160年,各种情报都指向了金国即将南侵,高宗才明白了不对劲,做了一些举措,不过这些举措都是空话,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做什么措施。1161年,金国派遣使者来到了南宋,金国使者根本不尊重高宗,在朝堂上大骂高宗,甚至公然索取南宋淮南地区的土地。

高宗碍于面子,这才决定抵抗金国,他进行了战略部署,此时完颜亮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集结好了大军,大肆南侵,完颜亮调集了五十万余万士兵,并征调六十万匹军马,还有三万水军和数百艘大型战船。

高宗一听完颜亮的队伍如此庞大,他怂了,他知道这次战争赢的可能性不大,他和父亲宋徽宗差不多,贪图享乐,他便将自己的养子立为了皇子,准备效仿父亲宋徽宗,将烂摊子交给皇子收拾,而自己当鸵鸟。

高宗尚且如此,南宋的文武百官更是贪生怕死,不知如何是好,眼看着金军南下,南宋一个良将都没有,良将岳飞、韩世忠都死了,此时南宋良将只剩下了一个顺昌之战的主将刘锜

刘锜此时六十四岁,年迈多病,长年在床榻上养病,根本担不起重任,为了国家他只能硬着头皮上战场,南宋任命刘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节置各路军马。金军势如破竹,来到了长江地区,刘锜让都统制王权进兵,王权是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他佯装听了命令,却没有任何举措,他私下收拾了自己的行李,带着家里的姬妾准备逃命。

刘锜几次三番下令催促他,他这才勉强带军队进到了庐州,金军过河之后,王权怂了,他又连夜从庐州退到邵关。金军没有了对手,便长驱直入。王权退的快,刘锜带领的军队孤立无援,金军很快就占据了大部分地区,宋朝政府在得到王权退到江边的报告后,就准备解百官、上海船逃难了,在主战派大臣的劝说下,他们才决定继续战争,没有去逃难。

王权带领队伍退到了采石地区,王权的队伍退出昭关的时候,统制姚兴率所部三千人力战金兵,而王权却狠心不救,导致姚兴等人壮烈牺牲,这让王权的部下对王权颇有怨言,金军到了采石城外的时候,王权仍旧不发动战争,城内百姓纷纷逃命,场面一片混乱。

金军在后面追杀,士兵们也不能打仗,他们只能和百姓一起逃命,慌乱之中牺牲了很多人,这让士兵们异常崩溃,他们是想为国家出力的,却因王权的原因牺牲了这么多人,他们大骂王权,认为是他的不战导致了这样的后果,王权也因为这次的不主动出击被撤了职位,他也乐得自在离开了队伍,此时整个军队群龙无首,宋朝新派来的都统制李显忠还没有到。

一介书生,力挽狂澜

此时一个人出现了,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力挽狂澜,使宋朝转危为安,这个人就是——书生虞允文。

虞允文是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后,他从小优异,七岁即能提笔作文,后来凭借父亲为官的缘故,进入仕途,父母都去世后,他悲痛不已,放弃了自己的官职,直到1154年,他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获授彭州通判,后改为权知黎州、渠州,此时秦桧当政,虞允文等文官不受重用,直到秦桧死后,虞允文才有了出头之日。

1160年,虞允文借职工部尚书,代表南宋出使金国,在金国,他见金国大举运粮造船,发觉不对劲,便在回朝后请求宋朝朝廷加强军事防御。

王权被罢免职务后,虞允文则被派往采石犒师,来到采石的虞允文看到那些士兵,他才知道如今的情况有多危急,士兵们军心涣散、萎靡不振,金兵眼看着就要渡江,而大将李显忠迟迟不来,没有人带领他们,他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办。

虞允文本是一介书生,他的任务是犒师,不应该管这种事情,看到这种情况后,他非常担心,决定亲自督师,他的下属劝阻他,毕竟结果谁都承担不起。虞允文并没有为此就放弃自己的想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也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作贡献。

他利用自己的口才给士兵们演讲,号召他们一起报效国家,他的演讲让原本心中就有国家的士兵们士气大振,他把散落在采石各地的士兵们都集合起来,以一万八千人的兵力与十五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虞允文知道,和金军硬碰硬是不行的,毕竟金军人数摆在那里,他们想要赢就得想办法。

天时地利人和,南宋朝转危为安

虞允文仔细观察了金军和宋军的作战方式后发现,金军长年在陆地上,并不适合在水上作战,而采石地区,水域诸多,只能进行水上作战,金军水上作战的战斗力强,这便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便准备抓住这个优势作战。

此时,天助宋军的事情出现了,完颜亮的后院起火了,完颜亮曾经是弒君夺位,完颜家族本就对他意见颇多,他继位之后又暴政,民不聊生。金世宗完颜雍就一直在谋划着要推翻完颜亮,完颜雍抓住了这次完颜亮出兵攻打宋朝的机会,他杀掉了完颜亮留在金国的心腹后自立为帝,并打出旗号要讨伐完颜亮。

在采石的完颜亮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生气,他决定一定要攻下采石地区,拿下南宋,这样才能与完颜雍作斗争。虞允文发现了金兵的弱势所在,宋军又重振士气,团结了起来,尽管宋军人少,但他们利用船只灵活和船速快的优势和金军对抗,金军的船只笨拙,被宋军打的是落花流水,金军伤亡惨重,撤退回了营地。

第二天,完颜亮命令金军再次强行渡江,金兵与宋军水师交战后又大败,金兵多次失败,军心涣散,本就暴躁的完颜亮看到这种情况后更加着急了,他下令让士兵三天内过江,要不然就杀无赦。

完颜亮的士兵对于他的残虐早已有了意见,而且金世宗又讨伐完颜亮,金国改朝换代,这件事情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整个军队大乱,最终,完颜亮被手下杀死,金军从采石撤军。

金世宗为了更好地统治金国,便派遣使者来到了宋朝前来议和,这次的战争,宋朝取得了最终胜利,采石之战后,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他可是这次战争中的大功臣,让宋朝转危为安。

虞允文也开始受到了朝廷的重用,他给了皇帝许多有用的建议,他还亲自去了蜀地,使得蜀地军政一新,功劳诸多,他也因此成为了宰相,位高权重,他在位期间,大力提拔贤良之士,任人唯贤,为朝廷提拔了不少有能力的官员。

虞允文虽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在混乱时期站了出来,凭借自己的力量力挽狂澜,让南宋朝转危为安,这才有了后来的南宋朝联合成吉思汗灭了金国,报了曾经的灭国之仇。

和王权以及朝堂上一些贪生怕死只会退却之人相比,虞允文是非常伟大的,在国家危难之际,每个人都有责任,他承担了他的责任,他的爱国之心值得每个人敬佩,也值得每个人学习。

标签: 虞允文金人岳飞韩世忠秦桧宋军

更多文章

  • 佘家人自称17代人守袁崇焕墓,何家人13代人守虞允文墓守了800年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虞允文,袁崇焕,佘家人,丞相,乾隆,宋军

    说起为历史名人守墓的守墓人,最著名的应该是住在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院的佘老太太一家。传说,袁崇焕因为犯下了“斩帅以践约,市米以资盗粮”等十项大罪,被凌迟处死后,一位姓佘的贴身侍卫不顾朝廷下的死命令,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冒着被灭门的危险将袁崇焕的头颅偷了回来,埋在了自家的院子里。跪拜完后立下三个

  • 虞允文以18000人破敌15万导致金主被杀按此节奏南宋能否灭金?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宋军,大军,赵构,金兵,宋廷,南宋,宋朝,虞允文,李显忠

    南宋虽弱,但也是人才济济,在岳飞之后,仍有不少英勇善战之人,力保大宋江山不失,至少保住了华夏半壁河山。今天讲的这位虞允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本是文官出身,在金朝皇帝完颜亮率数十万大军侵宋时,他在国家生死存亡之时,力挽狂澜,以18000人,以绝对的弱势大破强敌金国15万大军,并且还间接导致了金主完颜亮

  • 宋孝宗重用张浚、虞允文等名将,还给岳飞平反,为何北伐仍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宋孝宗,张浚,虞允文,岳飞,赵构

    北伐,中国历史上一种具体又抽象的军事行动。说它具体,是因为诸葛亮五次北伐、桓温北伐、明英宗北伐等每一场北伐都是可考,甚至已被分析得淋漓尽致的战争。而说它抽象,则是因为北伐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一种正统性的化身,一个南宋朝廷和宋孝宗即便偏安一隅也想要去够到的果实。一、新帝即位与符离之败作为南宋的第二

  • 五分钟了解《采石之战》南宋虞允文率领军民阻遏金军渡江防御战

    历史解密编辑:骑着蜗牛追飞机标签:金军,宋军,渡江,赵构,宋朝,虞允文,李显忠,采石之战

    概述采石之战为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领军民于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军渡江南进的江河防御战。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之一。此战由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矶渡江南侵。战争背景绍兴和议后,金统治者灭亡宋朝的梦幻并未破

  • 文天祥遭元、宋两方追捕惊险逃生,李庭芝欲夺回二圣放手一搏

    历史解密编辑:害羞的脸标签:元军,吴坚,元帅,诗人,宋朝,文天祥,李庭芝,散文家

    1276年三月二日,李庭芝误信流言,通知真州守将苗再成杀文天祥。苗再成于心不忍,将文天祥骗出城外放走了。此时文天祥身边只有二十名苗再成派来保护他的士兵和几名随从。为了解除误会,文天祥决定亲自去扬州面见李庭芝,告诉他自己并没有投降元军,也不是劝降的说客。真州到扬州的路上,到处都是元军的哨骑,文天祥他们

  • 李庭芝:同为民族英雄,他坚守扬州,为何文天祥提起他就很愤怒?

    历史解密编辑:船到桥头PLUS标签:李庭芝,文天祥,史可法,贾似道,张巡,民族英雄

    李庭芝:清水涌莲花,芳庭树芝草自小在扬州生活,常听家人说起扬州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史可法,郑板桥等等,当然,还有盐商们在一夜之间,用盐堆起五亭桥边的白塔这类故事。及长,读了《春江花月夜》,知道扬州的月亮最圆;随着姜夔的足迹,识得“杜郎俊赏”和二十四桥下波心荡漾,平山堂,鉴真在此安息,瘦西湖,秦观月下吟

  • 宋史:元军攻克扬州,李庭芝被俘,不屈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庭芝,元军,宋军,忽必烈,扬州,元朝

    4万宋军兵临扬州城下,手持武器,与李庭芝面对面。蒙古铁骑手持弯刀,位于阵后,监视宋军,驱使他们上战场。李庭芝站在城楼上,笑了笑,对众将说:“我只有以死报国了,没有退路可言。”1276年,元军兵临杭州,谢太后、宋恭帝无心抵抗,选择投降。谢太后给各地将领发布“手谕”,让他们投降元朝,不要抵抗。李庭芝、姜

  • 南宋最后的硬骨头,唯一有可能力挽狂澜的人,千古忠烈李庭芝!

    历史解密编辑:丁媗彧说娱乐标签:赵构,姜才,李庭芝,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

    公元1276年三月中旬,南宋的遗臣们聚集在浙江温州江心寺。自从一个月前,南宋的谢老太后和宋恭帝打开临安投降开始,南宋的国祚实际上已经灭亡了。但是,每当一个国祚绵延的王朝行将就木之时,总有一些臣子不甘心看着王朝就那么走向灭亡,从而选择进行最后的抗争。就在南宋谢老太后和宋恭帝向蒙古人打开临安大门的前夜,

  • 阜阳市刘锜小学少先队五(5)中队:鼓起梦想之帆

    历史解密编辑:安青传媒标签:梦想,阜阳市,辅导员,刘锜小学,少先队员,小学少先队

    阜阳市刘锜小学少先队五(5)中队是一个团结、友爱、奋进的中队,她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梦想中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体,54名少先队员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向着梦想奋勇前进。在这里,54个梦想交汇在一起,54个梦想凝聚成一个梦想——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五年来,他们相亲

  • 刘锜与金兀术交战,用熟豆喂马杀敌,其实这“妙招”是不能实现的

    历史解密编辑:文古至尊宝标签:刘锜,宋军,岳飞,刘琦,金兵,金兀术

    史称:“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顺昌之战,在历史上是最惊心动魄的战争之一,影响非常大。传说,刘锜之所以能赢,是因为用熟豆喂马杀敌,施展妙计取胜的缘故,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