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从他的文章中就能看到他对国家兴亡的重视。
范仲淹忧百姓之贫苦,知国家之情况,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百姓,改善民情。
因为淋过雨,所以懂得给别人撑伞。范仲淹自小的艰巨生活,才让他懂得百姓不容易。
这么一位心怀天下的父母官,却在北宋饥荒时期,老百姓都买不上米的时候,哄抬市价让米价涨得很高。
这中间有什么隐情呢?为何此举还让老百姓称颂呢?
米价飙升,继续涨价
古代一遇到饥荒、天灾对于老百姓而言就是灭顶之灾,成为难民无家可归都是常用的事。大批难民拥有城中就为了寻得一口饭,希望得到政府的救援。
古代都是靠老天爷赏饭吃的,遇见饥荒饿得实在受不了。
北宋1050年间,杭州就发生了巨大的旱灾。
旱灾就会带来粮食生产不好,杭州的粮食就会发生紧缺,供不应求粮价就会上升。无奸不商的商户开始哄抬物价,米价涨到了一斗一百二十文。
北宋当时的国情是贫富差距极大,城内歌舞升平,城外难民死亡无数。
富得流油,穷得叮当响,灾荒对于没钱的人就是巨大的灾难。
范仲淹作为当时的杭州太守,面对这样的情况做了哪些举动呢?按照正常情况,一般对开仓放粮赈灾或者打压粮价缓解危机。
但是范仲淹却反其道而行之,继续抬高米价。
范仲淹的这一举动,引来了百姓们的辱骂,说官商勾结让百姓更加年不聊生,都是贪官奸商。这也是范仲淹的无奈之举啊!
范仲淹没有开仓放粮是因为北宋政府看似繁荣,实际上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粮仓中的米根本不足以撑过这次灾荒,打压粮价并不会控制米价升高的趋势,都是杯水车薪。
不过范仲淹抬高米价的行为,却解决了问题。
杭州米价飞涨让商户们来到了利润,便将大量的粮食都运到了杭州贩卖,一时间杭州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大米拥有商。
这时范仲淹又开放粮仓,让百姓免费领取,商户的大米积压太多卖不出去,供大于求粮价自然就下来了。
范仲淹的这一招彻底解决了饥荒的问题,一劳永逸。
范仲淹不仅有抬高米价这一个举动,他还在城内举办庙会和划船等娱乐活动。这个举动带动了杭州的经济,让商户们招募大量的工人,这样就解决了一部分人的温饱问题。
范仲淹的眼光非常长远,从根本上帮百姓解决问题,获得了百姓的一致好评。
范仲淹为官清廉,为百姓谋福利,和他小时候的生活脱不开关系。
划粥断齑
范仲淹,从小就跟着改嫁的母亲来到山东邹平,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继父和母亲常常用先人刻苦学习成功的例子来激励他。日子虽然清苦,依然希望他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范仲淹小时在寺庙读书,每次出门去寺院,母亲总是让他多带些干粮。但是范仲淹知道家中穷得揭不开锅了,总是带一点粮食,谎称这些足够了。
范仲淹到了寺庙后将粮食交给小师傅代为制作,但是常常因为学习废寝忘食。
小师傅总是亲自给他送饭过来,几次过后范仲淹不忍麻烦师傅,便自起灶台做饭吃。
范仲淹为了节省粮食每晚将大米熬成粥,晚上天气冷就会将粥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范仲淹将冻好的粥分成四份,这就是一天的口粮。
这就是范仲淹著名的划粥故事。那么什么是断肠呢?
吃饭总不能只喝粥,得吃点菜吧。范仲淹白天去山洞读书,就会顺便挖点野菜回来用来作为辅食。
野菜挖来之后并不会过多加工,只是切成碎末伴着盐吃下,这就是断齑。范仲淹在寺庙的生活就这样靠粥和野菜过了三年,期间也没有向母亲喊过累。
范仲淹自小生活贫困,出人头地后想到的就是要让百姓脱离这样的日子,不能受贫穷之苦。不过范仲淹一人之力总归是小,所以只能严于律己做一个好官。
范仲淹为百姓办实事,一生清廉不贪污。
范仲淹从小就养成了不偷不抢的好习惯,日子再苦也不受嗟来之食。
看见黄金白银分文不取
寺庙之中游客往来众多,若是白天在此读书会受到影响。
范仲淹为了清净,找到了后山的一处山洞在此读书。
有一天范仲淹正在苦心钻研,听见有咯吱咯吱的声音,抬眼一看有两只老鼠在自己的粥锅中。
范仲淹看到就将两只老鼠赶了出去,然后看到老鼠一左一右钻进了两个洞中。
范仲淹甚是好奇跟了上去,远远望去两个洞中发出微弱的光芒。范仲淹用铁锹将洞挖开一看,居然是满满的黄金和白银。
不过范仲淹并没有偷偷拿走,反而是将洞掩盖好,继续回去挑灯夜读。这笔金银来历不明,但是在三十年后救了寺庙。
三十年后寺庙发生火灾,主持想要重修寺院,找到了当时为官的范仲淹,希望他向朝廷申请拨款,重建寺庙。
范仲淹来到寺庙探查情况,看完后并没有想要出钱修建的意图。
范仲淹只是让僧人交给主持一封信和一盒茶叶,僧人对此非常生气,觉得范仲淹不知恩图报。
主持打开信一看,上面写着金银存放地,让他一半建寺,一半救济僧人。
这件事成为了百姓口中赞扬范仲淹的小故事。范仲淹在此环境中读书,锻炼了他艰苦奋斗的意志。
结语
范仲淹为官清廉,一生为民,拥有大智慧。
范仲淹能够根据北宋国情去应对饥荒是他的智慧,解决饥荒危机是他为民,面对金银不为所动是他的清廉。
范仲淹只是一个小官,有心无力去改变北宋国情。
面对摇摇欲坠的北宋,他也曾提出变革,可惜以失败告终,对现实失望的他自请出京,去往各大洲县为官。
北宋有能力的好官有很多,不过北宋朝廷当时的情况墨守成规必定走向灭亡。可惜官员们坚持变法遭到反驳,北宋最终也没变法成功,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