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事后才知多高明: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

事后才知多高明: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3270 更新时间:2024/1/26 0:02:33

提到范仲淹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拥有伟大胸襟的历史名人在某次闹灾时却说出“继续涨价”的话,而彼时灾民正处于没钱买米下锅的状态……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面对饥荒之灾,范仲淹竟“顺应”奸商涨价?

范仲淹在公元1049年时被调到杭州任职,不幸的是此地正遭遇着天灾饥荒,“江南好风光,处处好景象”的状况不复存在,放眼望去均是饿得饥肠辘辘的老百姓。

朝廷自然做出了赈灾发米的举动,然而纵使如此也无法保证百姓有米吃,缺少食物的百姓饿死街头之事每时每刻在街头巷尾上演。

手里有些余钱的百姓就去粮食店里买米,可时逢奸商当道,一些杭州城的米商趁机抬高米价而发起国难财来——区区一斗米竟然涨到了120文钱!百姓少得可怜的银两根本负担不起!

于是就有人把这种不良现象告诉给了范仲淹,听闻百姓们的惨状,范仲淹心里也百般不是滋味,左思右想欲有个法子来惩治奸商。

片刻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尽管这个法子短时间可能为自己招来骂声……那便是下令继续抬高米价!一度令米价涨到了180文钱一斗!

这号召一出,众人均百思不得其解:范大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粮食价格本就高得离谱了,这下岂不雪上加霜坑害老百姓吗?

彼时彼刻,不仅是民间百姓唾骂他,就连朝中官员也觉得范仲淹在胡闹。

然而被骂得狗血淋头的范仲淹顶住压力不改政策,还做出了更“离谱”之事——他大兴土木扩建寺庙,鼓励百姓赛龙舟玩乐。

朝堂官员坐不住了,纷纷弹劾范仲淹的荒唐之举,皇帝对此也很费解且严厉质问他为何如此“反其道而行”!

难不成一向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范仲淹变了?非也!我们透过他的早年经历可以看出,他的的确确是个好官!

二、他幼年丧父随母改嫁,苦学得功名改回原名

先来看看这位具有优秀品德的宋朝官员的家世:他的父亲叫范墉,为徐州节度掌书记,可惜在范仲淹2岁时就病逝了。

在封建社会,一个单亲母亲养育孩子是十分不易的,范仲淹的母亲谢氏为此不得不带着年幼的他改嫁。

就这样,淄州长山人朱文翰成了范仲淹的继父,而范仲淹亦改名为朱说。

后来,明白了自己身世后的范仲淹离家去了应天府求学,自此开了“寒窗苦读数十载”的人生,求学过程中,他接受着儒家经典思想的熏陶且变得愈发有抱负。

公元1015年,范仲淹先是用“朱说”的名字考取了进士的功名,自此有了官职。不过为了能向后代弘扬自己从官的信念,他决定改回最初的名字。

当官11年后,范仲淹的母亲病逝,他遂辞去官职而回家守丧,彼时住在应天府附近的范仲淹遇见了好友晏殊,后者热情地邀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基于情面不好推脱,就去了学府当了先生。

他这个先生做得是有声有色,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勤勉教学,大大提升了学院的良好学风,同时也打响了自己的名气。

范仲淹历史上的知名度不仅于此,还有他的“敢于直谏”也成为自己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甚至为此付出了令人唏嘘的沉重代价……

三、因耿直不断被贬,却始终不忘发挥才能造福国家

公元1028年冬,仁宗赏识范仲淹这个人才而把他给召回了京城,不料却使他的人生进入了另一种“悲凉”的境地!

由于范仲淹是个过于正直且执着的人,他看不惯当朝太后掌控朝政,于是劝谏说百官不该朝拜太后,得让太后还政给宋仁宗

晏殊怕自己这位“直肠子”朋友惹上祸端,慌忙劝他不要和皇帝太后对着干。

然而范仲淹依旧秉承着自己的直性子行事,终于惹恼了当权者而被贬。

纵观其一生,宛如苏轼一般,不是被贬就是在被召回的道路上……坚持对错分明而不惧势力的他在九年间竟被贬过三次!

但范仲淹并非只是个“耍耍嘴皮子”的无能之人,除了拥有博学才华外他还是个优秀的“战略家”,在战场上亦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譬如他曾被派往西面边疆去改革相关的军事制度,西北战线在他的指挥带领下异常巩固,甚至到了那些夏人一听到其名字就打颤的地步!

一时之间,夏人畏惧其聪慧头脑与不俗实力而不敢轻易冒犯、进攻,可以说范仲淹是文武双全的能人。

即使是因过于耿直而被贬,纵使身处于荒凉之地,可他依旧是个爱国怜民的好臣子,所以当有人听说他在赈灾期间涨米价时觉得不可思议。

不过当了解了事情的全貌真相后,就知道他有多高明和值得百姓尊敬了!

四、看似涨米价实则为百姓谋福利,他的智举令人钦佩

涨米价惹得皇帝龙颜大怒,此时的范仲淹却不慌不忙解释。

“皇上,臣如此做不外乎出于两个目的——其一,大兴土木实则可雇佣百姓参与建设而获得维持生计之活儿,同时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二,抬高米价实则高价收购粮商之米,再以低价卖给百姓。”

细细琢磨,范仲淹的做法不无道理,甚至涉及了现代经济学的一些理论!

就这样,逐利的粮商中了范仲淹之计而纷纷大涨米价,一些外地商人更是眼红杭州的米市行情而前来挣钱。

眼瞅着杭州的大米数量随之越来越多,范仲淹当即下令加大公家粮仓的放粮力度!

此时,范仲淹的公粮价格可比奸商们便宜许多,老百姓自然选择去他那儿买米。这时候的商人们傻眼了,自己早先收购的那些米一下子无人购买。

粮商们觉得再把米拿回去未免得不偿失了,无奈之下也唯有“降价处理”了,杭州的米价顷刻间恢复了正常,百姓们瞬间明白了范仲淹的良苦用心且对之感激不已。

朝廷官员看范仲淹凭借聪明才智降低了米价后亦赞不绝口!当真是对得起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啊!

有时候一件事情未到最终谁都无法定夺其好坏,极好的真相往往蕴藏于大爱之人聪慧的头脑中,范仲淹分析杭州米价之心思缜密和面面俱到不得不令人佩服!

标签: 范仲淹宋朝买米米价百姓

更多文章

  • 北宋1050年大旱,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下令:涨米价,百姓大赞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范仲淹,百姓,米价,为官,饥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从他的文章中就能看到他对国家兴亡的重视。范仲淹忧百姓之贫苦,知国家之情况,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百姓,改善民情。因为淋过雨,所以懂得给别人撑伞。范仲淹自小的艰巨生活,才让他懂得百姓不容易。这么一位心怀天下的父母官,却在北宋饥荒时期,老

  • 1050年杭州遇到百年不遇大灾,范仲淹召集米商涨价,灾民赞口不绝

    历史解密编辑:畅敏风云标签:西夏,皇帝,宋朝,大灾,诗人,范仲淹,李元昊,齐特琴,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公元1050年,百年不遇的大旱扑向浙江杭州,田园几乎颗粒无收,当地粮价突然暴涨,许多老百姓吃不起饭,鱼米之乡哀声一片。然而,面对这种局面,杭州知府范仲淹却下令米价上涨,而且要求直接翻一番,气得朝廷官员纷纷骂范仲淹是个坏蛋,你这不是把老百姓往火坑里推吗?但是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当地老百姓非但不恨他,

  • 作为好友,同是改革派的梅尧臣,为何要不断黑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旺旺旺标签:皇帝,诗人,范仲淹,梅尧臣,宋仁宗,齐特琴,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北宋时期,中国封建王朝进入到了一个改革的关键节点上,涌现出了不少改革名人,其中范仲淹就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阐明了为官的本质,这不但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就连日本明治维新期间,都被日本的近代改革家所引用,可见范仲淹在改革思想上是很有一套的。不过同是改革派,也是范仲淹

  •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范仲淹,百姓,灾民,好官

    从古至今对于文人来说,在世时能够入朝为官教化百姓,去世后能够流芳百世名垂青史,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不停地为之奋斗,《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就曾写下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一句话让人们记住了北宋时期,曾经还有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疾苦的好官,而他也得到了

  • 北宋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让商人大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米价,皇帝,荒年,北宋,灾民,宋朝,诗人,范仲淹,宋仁宗,齐特琴,弦乐器

    民以食为天。从封建时代开始我国就是以农业立国,古时候没有天气预报、科学技术也不发达,农业生产基本都是靠天吃饭。那个时候不仅粮食产量不稳定,遇上洪涝灾害更是民不聊生,大量的流民都吃不饱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各朝各代都有赈灾的办法,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减免税赋、发放救济物资,鼓励开垦山泽荒地……然而,

  • 范仲淹10首好诗词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范仲淹,欧阳修,灵乌赋,谢安,贾谊

    范仲淹存世诗歌305首,因为个人经历丰富,足迹曾经遍布祖国各地,所以他的诗歌内容非常广泛,有的是在山水间游历时所作,歌颂壮丽的大好河山;或者是在贬谪之时所作,借诗言志抒怀,抒发胸中的政治抱负和志向;或关注民生,抒发爱国忧民情怀;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诗意淳真朴质,艺术手法多样,语句清丽优美

  • 北宋第一人物范仲淹1

    历史解密编辑:静颖讲故事标签:进士,晏殊,仁宗,皇帝,北宋,宋朝,诗人,范仲淹,拨弦乐器,官宦世家

    北宋第一人物范仲淹1——宋史札记之二十七我楚狂人南宋著名学者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这是一个高的有点吓人的评价。把一个人物定评为一个时代的冠冕,叫人匪夷所思。但是细看范文正公的一生经历,觉得这个评价并不为过。(一)艰难的成长之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

  • “全才”范仲淹:50岁娶15岁雏妓为妻,没被骂反而被传为一时佳话

    历史解密编辑:孤影潇湘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宰相,为官

    一篇文采斐然的《岳阳楼记》使得他成为了北宋一介文学大家,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他成为了宋朝的一代名臣,率兵戎边西北、令西夏军队闻风丧胆而获得“小范老子”之称的他彰显了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这样一位能文能武、文采卓越又为政清廉的忠仕贤臣不是别人,正是北宋的“全才型”官员范仲淹。有人曾

  • 酒词赏析: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历史解密编辑:叶赫那拉菲菲标签:诗词,酒词,范仲淹,王安石,古典乐,岳阳楼记,民族乐器,苏幕遮•怀旧,中国传统音乐

    大家好!我是菲菲,热爱中国酒和中国酒文化。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本文包含:中国诗词与酒词/范仲淹其人/主要作品/原文及赏析中国诗词与酒词酒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发展的酵酶。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305 篇中有40 多篇与酒文化相关,为后世诗词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我国诗词

  • 范仲淹:托人办事时,记住要用这个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甬说标签:宰相,富贵,为官,范仲淹,孙秀才,弦乐器,民族音乐,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范仲淹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宋代英杰,他这一生,所求盛世太平,文才修身,不求富贵私欲,不求身外财宝。在他读书时,他求学问不求饱食,求知识不求银财;在为官期间,他求贤才不求重宝,求真情不求虚名。君子之道,有所求,有所不受。范仲淹的一生,无论是为己求人,还是受人所求,都秉持自己的“文正”之道。一片赤诚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