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为什么会出现党争?

宋朝为什么会出现党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750 更新时间:2023/12/24 18:08:03

党争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在宋朝,表现的尤为明显,这那个时代除了积贫积弱、宋词之外的,最有特色的关键词。

整个宋代的党争,给这个帝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是负面的。党争带来了帝国内政外交政策摇摆不定,带来了知识分子阶层的颓靡与堕落,宋朝在党争中耗尽了帝国的元气,以至于“宋人议论未定,而金人已渡河”。

但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绝不缺乏党争带来的深刻教训,晚唐牛李党争造成的国家悲剧仿佛近在眼前,宋朝的统治者应该心有余悸,理应该在制度上入手,限制甚至是消除党争现象的出现,以最大程度保证帝国与君权的运行秩序。但从北宋到南宋,除了宋太祖一朝没有出现党争之外,有宋一代,党争现象延续不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到了南宋演变成大规模的主战派与议和派的党争,导致整个世风日下,南宋灭亡。

在此之后,党争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对外政策到帝国内部的改革问题,都被作为党争的议题,特别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构成了宋朝党争的主要内容。宋仁宗时代的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改革派,与保守势力为代表的夏竦,展开了激烈的对攻,欧阳修还专门写了《朋党论》,从理论上阐述君子党与小人党的区别。

宋神宗、宋哲宗时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与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展开了大规模的党争。新党得势,将旧党全部驱除出朝廷;旧党得势就尽废新法,将新党一网打尽,以至出现了“元祐更化”。宋哲宗上台,新党得势,又将旧党势力逐出朝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连比较中立的蜀党领袖苏东坡一派,也被越贬越远。

北宋南渡之后,围绕着主战还是主和的问题,形成了高宗秦桧集团与整个主战派之争。

事实上,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并不提倡结党。孔子说“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意思是说,君子不结党,小人才结党。防范大臣结党,也是历代帝王的重要任务。宋太祖对形成朋党大有戒心,但为什么宋朝的党争不仅没有消失,还愈演愈烈呢?

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也许能给我们提供答案,而这个细节,正是宋朝建立之后制定的祖宗之法,也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阴暗心理这正是法家韩非子所提倡的君主驭下之术。

宋真宗时期,四川人王钦若出任宰相之后,真宗又把非歧视南方人、与王钦若派系不同、政见不和的寇准任命为宰相。有人对此表示不理解,宋真宗直接说破,“且要各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

“异论相搅”的内容与用意,说白了,就是皇帝要有意地挑动群众斗群众,让政见相左、各不相容乃至怀有宿怨的大臣共处一朝,使之天天吵架打架甚至以命相博,以便达到消除在帝国内部任何潜在威胁的目的。而“异论相搅”,正是与文人治国一样,是宋朝的祖宗之法。也就是说,党争固然不为统治者所乐见,但统治者采取的鼓励放任各派大臣互相攻击牵制的做法,是宋朝出现党争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本来宋朝有南方人不能做宰相的传统,但是在南方经济文化获得突飞猛进发展之后,南方人做宰相的越来越多了。被寇准看不起的四川人王钦若,如主张变法的江西人王安石,一生悠游富贵的宰相词人晏殊等,斗做过帝国的宰相。

但南方人整体的政治待遇仍然不高,在南方人眼里,北方人政治上的待遇比自己优厚,而在北人眼中,则是南人在政治上势力日广,威胁在增大。因此,相对位于底层的南方人求变,而相对属于中产阶级的北方人求稳,所以,在变法派中,南方人士居多,北方人士为少;保守派中,北方人士居多,南方人士为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新旧党之争,事实上就是南方与北方的观念之争。

形成党争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宋朝科举考试规模的扩大。在宋太祖一代,每一届科举考试录取人数不过几十人,而到了宋太宗一代,科举考试的规模越来越大,每一届录取的进士多达上千人。而这些同一年考取的进士,因为是同学关系,自然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进而形成同党。

宋太祖虽然禁止举子与知贡举者以“座主”、“门生”相称,但并没有禁止同榜进士以“同年”相称,而且还恢复了唐代“曲江宴饮,雁塔留名”的传统,让新科进士得以订同年之谊。新科进士们除了登科后举行集会外,还编印通讯录,在进入权力系统之后,互相以诗文相会,把酒言欢,没事搞个同学会,提拔一对是一对,这种同年进士诗酒文会的风俗,从北宋初延续到南宋末,一直到到现在,历久弥新。

党争,既有皇帝的挑动群众斗群众的主观原因,也有南北方文化的冲突、科举考试规模扩大等客观原因,这与帝国的统治者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但在制度设计上的漏洞,让党争一直是帝国一道惨烈的风景。

标签: 党争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历史介绍 宦官能掌权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宦官

    宦官,作为皇帝信任的“家奴”、“内官”,在我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皇权时代曾多次擅权,虽然他们的结局都是被剿灭,但“宦官之祸”却在当时已经遗毒几十年,甚至已经对国家造成了巨大且不可挽回的伤害。那么具体宦官是如何干涉朝政的呢?真的仅凭他

  • 张居正改革为何会失败?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居正改革

    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进行了一场变法革新即张居正改革。这场改革前后持续了十年,据史料记载,“张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改革取得了一定

  • 李渊父子为了推翻隋朝的统治都做了哪些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渊

    在很多人眼中,李唐的“晋阳起兵”是这样的:太原留守李渊,喝醉了酒,一不留神睡了晋阳宫皇帝的女人,不得已起兵造反,随后一路旗开得胜,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攻入了大隋京城长安,成功建立了大唐,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认为李唐的成功,主要原因是时机好、运气好,将李渊父子的创业过程,理解为

  • 雍正帝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雍正帝

    雍正七年(1729年),借着对西北用兵的局势,雍正成功组建了新一代权力机构“军机处”,并且所用的理由都非常蹩脚。雍正说,原有权力机构“内阁”位置不好,在太和门之外,距离中心太远,那肯定容易泄密,于是就在隆宗门内重新找了个地方,组建了一个名为&ldquo

  • 万历援朝战明朝派出了多少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万历援朝

    许多小伙伴都对万历援朝战争颇有疑惑,可能大家比较纠结的就是明到底派了多少人参战?明、日各自的损失又有多大?由于中、日、韩三国史料记载差距甚大,因此很难直接从史料里面寻找精确答案。而网上也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声音,认为明朝抗倭援朝是劳师百万,拉锯战七年,还损失惨重,得不偿失。从史料记载来看,明朝第一次抗

  • 战国时期秦齐争霸的时代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

    唯一两个在春秋战国时代称帝的君主,秦昭襄王(西帝)齐湣王(东帝),这远比秦始皇称帝要早很多。其实不是他们为什么能称帝,而是他们为什么要称帝?实际上在战国那种形势下,任何一个诸侯国都可以跳出来称帝,只要他胆子够大,不怕其它诸侯联合起来打他。其实这场称帝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秀,因为它并不具备实质意义,秦齐

  • 称帝后的朱元璋的定都计划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

    一,朱元璋的定都计划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早在1533年,朱元璋就攻陷了南京,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初步建立了政权。朱元璋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此后,朱元璋凭借江南的富庶,南京的龙盘虎踞,成功地削平南方诸侯,

  •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汉

    五代十国,是对我国唐宋之间历史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在五代之中,最后一个王朝是郭威和柴荣的,灭于公元960年;在十国之中,最后灭亡的政权是北汉,灭于公元979年。也就是说,北汉是五代十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为了灭掉北汉,郭威、柴荣、赵匡胤、赵光义四代英主都曾率大军伐之,但北汉依然坚持了近三十年,

  • 明朝和清朝哪个朝代更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

    曾有一位清粉表示诧异,说天底下为什么会有明吹(明粉)的存在。因为他的固有意识,是清朝很了不起,所以很自然地就会贬低明朝,以至于把明粉,指责为明吹。现实中确实有这样很多清粉的存在,而且这些清粉,绝大多数是汉人,老实讲,就是当年被清兵入关大屠杀所残余下来汉人的后代。(这些在现实中扮演清朝戏份的汉人,基本

  • 西晋太康之治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太康之治

    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他是西晋开国皇帝,生于公元236年,卒于公元290年,在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是历史上的晋武帝,他的父亲是晋文帝司马昭,叔叔是晋景帝司马师,之后的皇帝司马睿是他的儿子。在位期间,司马炎采取了很多措施去推动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首先在政治上,他承袭了曹魏,但也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