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吐谷浑历史介绍

吐谷浑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380 更新时间:2023/12/27 13:18:47

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吐谷浑王国是个怎么样的国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吐谷浑是边塞诗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与楼兰、轮台一样,几乎成了辽远西域的代称。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写道:“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柳宗元的《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吐谷浑》里写:“吐谷浑盛强,背西海以夸。岁侵扰我疆,退匿险且遐。”

宋代诗人晁说之写的《和十二弟见降羌过洛》里:“百代兴亡吐谷浑,圣主神谟不世恩。解缚再生有孙子,无劳倚笑上东门。”

明代的徐祯卿《从军行五首》:“五垒神兵下玉门,倒倾西海蹴昆崙。轻车夜渡交河水,斩首先传吐谷浑。”

清代诗人谭钟钧在《边关行》:“安得生擒吐谷浑,壮士长驱入玉门。狂飙催送关头立,浩浩无垠见戈壁。”

清代屈大均所写《边词》第九篇里,“伊昔临洮战,几擒吐谷浑。将军频失道,天子不垂恩。”

甚至写诗狂魔乾隆皇帝,都跟着凑热闹写过,“拓土今踰吐谷浑,奚论逻逤将河源。何来狂童欲窃吞,再整戎车安轻轩。”

那这个在历代诗词中,动不动就“被斩”、“被擒”的吐谷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明明公元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就已灭亡的王朝,怎么到了宋、明、清三代,还在不断被生擒呢?

一、漫漫千里路

吐谷浑王国是一个由慕容鲜卑创建的政权,按照古代中原对周边少数民族的集团称谓,生活在北方草原的鲜卑,应属于“北狄”。但慕容鲜卑迁至西戎之地建国,成了西羌历史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史上,鲜卑族的迁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在十六国时期,从北地南迁的鲜卑族,先后建立了代、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吐谷浑等八个政权,是“五胡”中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民族。

这种大规模的族群融合及汉文化的浸透,导致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长(江)淮(河)流域均有鲜卑族群分布。

同时,大范围的迁徙,也促进了鲜卑与北方汉族的融合,到隋唐之后,鲜卑基本上融入汉族之中,再难分彼此。

吐谷浑王族本属辽东鲜卑的分支,关于其来源、迁徙及早期历史,史籍的记载大致类同。

《晋书·吐谷浑传》:“吐谷浑,慕容廆[Wěi]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

关于慕容·吐谷浑因何踏上千里西迁之路,《晋书》记载为“其父慕容·涉归死后,兄弟分权。吐谷浑虽为长兄,但乃是庶出之子。故仅分得一千七百家部众,不满情绪作祟中,二部众发生马斗,导致吐谷浑携部众远涉。”

《晋书·吐谷浑传》云:及涉归卒,傀嗣位,而二部马斗,傀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

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里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

虽然《晋书》将吐谷浑部西迁,归咎于慕容鲜卑分家导致的不睦,似乎是个族群内部事件。

但从更大的历史背景上看,当时慕容部西有宇文鲜卑,东有段氏鲜卑,相比东西两部,慕容部相对弱小。

三部在对牧场、牲畜的争夺中,多次出现严重对立和矛盾。

《晋书·慕容廆记》中对宇文与慕容两部斗争,有如下记载:“时东胡宇文、鲜卑段部以廆威德日广,惧有吞并之计,因为寇掠,往来不绝。廆卑辞厚币以抚之。”

在此外部威压之下,相对弱势的慕容部内部,可能存在资源相对不足的窘境,并诱发吐谷浑西迁,以别求生存空间的背景。

约在4世纪初叶,慕容·吐谷浑率本部由辽东出发,先是“西附阴山”,即今内蒙河套北的阴山山脉。

阴山南北本是匈奴故地,因其水草丰美,历来为游牧民族迁牧之地。在慕容·吐谷浑到来之前,另一支从东北呼伦池迁来的拓跋鲜卑,便早已在此游牧。

不过当时,吐谷浑人口较少,可能并未对当地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各种史料均未有,其与拓跋鲜卑相争的记载。

二十余年后,吐谷浑再次迁徙,这次是向南“度陇而西”。

“陇”即陇山(六盘山),在今陕西陇县。

“度陇而西”之意应为,其由阴山南至河套南,度陇山而至陇西之地。

《晋书·吐谷浑传》:“属永嘉之乱,始度陇而西,其后子孙据有西零已西甘松之界,极乎白兰数千里。”

此时,吐谷浑所部虽处于“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屋,以肉酪为粮”的游牧状态,但其势力范围已拓展为“极乎白兰数千里”的广大区域。

《魏书·吐谷浑传》对其游牧区域这样记载:“吐谷浑遂徙上陇,止于抱罕暨甘松,南界昂城、龙涸,从洮水西南极白兰数一千里中。”

这其中“白兰”所指的区域,大致在今青海柴达木盆地都兰一带。

由此可知,吐谷浑建在时的控制区域,东至龙涸(松潘)西至青海。

吐谷浑死后,其子孙以父祖之名作为族名。

由此,“吐谷浑”由人名,转化为族群代称,及国家名号。

二、巍巍万顷国

吐谷浑部西迁甘南、青海地区,使其族群获得了极大的拓展空间。

此地原生的羌人,虽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但部落分散,尚未形成明确的统治结构。

而已与汉族有过接触的鲜卑诸部,则不论在生产技术、军事组织、政权体系上,都要稍胜一筹。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中写道:“五胡之中,鲜卑最能仿效汉族文明,非偶然也。割据中原之鲜卑,慕容、拓跋二氏为大,北魏孝文帝尽弃其俗,以从汉族,慕容氏亦济济多才。夫人知之,不待赘述。即远窜青海之吐谷浑,其文明亦有可观者”。

但即便如此,远道而来的吐谷浑鲜卑部依旧与诸羌部落,爆发了多次权利争斗。

慕容·吐谷浑死,长子慕容·吐延继位,并创立吐谷浑王国。

但就是《晋书》描述为“羌虏忌惮之”的吐谷浑“项羽”,却被昂城(阿坝)羌酋姜聪刺杀而死。

《晋书·吐谷浑传》:“身长七尺八寸,雄姿魁杰,羌虏惮之,号曰项羽”。

不过这位号为“项羽”吐谷浑王,却有不凡之处,剑在体内,依旧托孤国事,点拨江山。言毕,抽剑而死,也算豪气莫干!

《魏书·吐谷浑传》:吐延身长七尺八寸,勇力过人,性刻暴,为昂城羌酋姜聪所刺。剑犹在体,呼子叶延,语其大将绝拔渥曰:“吾气绝,棺敛讫,便远去保白兰。白兰地既险远,又土俗懦弱,易为控御。叶延小,意乃欲授与余人,恐仓卒终不能相制。今以叶延付汝,汝竭股肱之力以辅之,孺子得立,吾无恨矣!”抽剑而死。

慕容·吐延死后,其子慕容·叶延继位,执政二十三年。

其子慕容·碎奚为吐谷浑王时,史书称其“性仁厚慈惠”、“好学仁厚,无威断”,导致三个弟弟专恣国政。

这时,掌控大权的西羌豪酋钟恶地,对另一个大臣乞宿云说:“王之左右皆吾羌子,转目一顾,立可擒也”,遂连杀三王弟。

由此可知,吐谷浑王室建国期间,本地诸羌曾强硬反抗,导致国王被刺。慕容·吐延执政的二十三年中,着力吸纳羌族豪酋参予政事,谋求以羌治羌,却又导致羌族政治势力权重过大。

羌酋长史钟恶地联合司马乞宿云,连杀三个王室贵胄,吐谷浑王慕容·碎奚忧愤而死,却也无可奈何。

等他去世后,钟恶地又辅佐其子慕容·视连,可见其权倾一时,堪称吐谷浑的“曹丞相”。

《资治通鉴》:“(慕容)视连立,饮酒游畋者七年,军国之事,委之将佐。钟恶地谏,以为人主当自娱乐,建威布德。”

从上述史料记载可知,前几代吐谷浑王时期,如何处理与周边诸羌的关系,曾让吐谷浑国政策反复摇摆。

正是在这种不断摇摆之中,吐谷浑王族采用包括联姻在内的一系列政治工具,渐渐与羌酋势力达成了政治妥协,形成了以王室为核心的政治联盟。

但不论如何,羌人作为吐谷浑国内主要社会力量,一直都保有很高的权重。

尤其当唐与吐蕃相继崛起后,夹在两强之间的吐谷浑,成了东西两个霸主争夺的焦点,羌人势力的向背取舍更成了左右吐谷浑王国命运的砝码。

解决了国内政治平衡后,吐谷浑王国开始踏上兴盛之路。

慕容·视连、视罴、乌纥提、树洛干、阿豺五代吐谷浑王执政期间,恰逢中原处于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前凉、前秦、后凉、西秦、南凉、北凉等政权。

这些政权相对说来比吐谷浑强大,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争伐牵扯了大量精力,导致势力稍弱,但地处偏远的吐谷浑王国反倒得以发展。

期间,吐谷浑王国不断吸纳容留中原士人,国内司马、博士等官,均以儒生充任。

吐谷浑国内的安定生活,让厌倦了战火的“秦、凉亡业之人”、“羌戎杂夷众至五六百落”纷纷来投,使吐谷浑“南通蜀、汉,北交凉州、赫连,部众转盛。”《魏书·吐谷浑传》

同时,吐谷浑王族内部非常重视团结,慕容·阿豺临死前曾有“折箭遗教”的记载流传。

《魏书·吐谷浑传》记载,阿豺有子二十人,谓之曰:“汝等一支箭折之”。慕利廷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

类似折箭训教的故事,广泛见于各游牧政权。可见各族君长也深知,游牧生活习惯,容易导致势力分裂,而只有众兄弟协力一心,才有能力抗拒中原政权,发展壮大。

吐谷浑发展到此时,已成西部一支重要的势力。

标签: 吐谷浑

更多文章

  • 明朝初期的军事力量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

    清军入关带来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大量的“宫廷剧”充斥荧屏,让吃瓜群众们茶余饭后有了“八卦”清朝帝王、妃嫔们私生活之谈资。“清宫剧”如今已经是泛滥成灾,可获取之题材不多了,观众也出现了审美疲劳。为此,近两年来编剧们越来越关注清代之前

  • 中国古代的监军制度起源于什么时期?汉末三国的监军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监军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汉末三国的监军制度发展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监军是一种古老的军事制度,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监军制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东周初期的齐国,齐景公曾经派司马穰苴带兵对抗燕国,但景公又并不信任穰苴。穰苴见景公有疑虑,主动提出让景公派其宠臣贾往监其军。(景公)派庄贾往,庄贾失期,穰苴按

  • 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和纠治方法历史介绍 汉朝的选官以什么为标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朝

    自秦代统一的高度集权的政治格局形成之后,汉王朝执政者继承了这一体制并有所创新和完善。两汉选官制度即是在此意义上的更新,提高了执政效能和管理质量。同时,对于产生的以腐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弊病,也通过政治引导、道德教育、法律约束和舆论评议有所防范,有所纠治。察举:兼重德才的选官形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 清朝的加衔制度历史介绍 什么样的人能加衔?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加衔制度

    古代封建社会,官员如果因公殉职,或是有突出贡献,朝廷照例会有所表示,在原职的基础上给予加衔。不过在明代以前,这种加衔还较为随意,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到了清代以后,关于加衔,才有了法律上的规定。清初由于是开国时期,重视武功,只是规定了武职官员的加赠事宜,并以级别加以区分。如顺治九年(1652)规定:提

  • 明朝的王爷和其他朝代的什么区别?王爷被削藩后平时干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爷

    中国拥有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在这两千年历史中大部分王朝的王爷们拥有着仅次于皇帝的地位和权力,他们平时参与处理政务为朝廷出谋划策,必要时也会带兵打仗保家卫国。不过在诸多朝代中明朝的王爷们却是个例外,他们基本上没有任何实权,平时的任务就是在封地吃喝玩乐。第二阶段为明惠宗、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时期。朱允炆

  • 秦朝修建的秦直道为何能寸草不生?秦直道的建成有哪些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直道

    提起秦始皇,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位暴君,实行残暴统治。不过,他在位期间也为后世做出了许多贡献。例如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等。这些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那你知道秦始皇曾修建过一条高速公路吗?“高速公路”?看到这很多人都会心生疑惑,那时候有这技术条件吗?其实严格来说的话,秦始皇修建的这

  • 宋朝为何重文轻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

    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朝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原是后周皇帝郭威手下的一员大将,后周六年,周世宗柴荣北征得病返回京师,不久驾崩,逝世前任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统帅禁军。次年(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

  • 唐朝宰相晚上不加班的两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

    说到唐朝的宰相其实大家也知道的真的是舒服啊,毕竟是盛世,其实这也看不出舒服不舒服,话说啊在唐朝官员是不用加班的,说的就是宰相,宰相到了晚上不允许加班的,哈哈,这个就显得十分有趣了,那么具体情况是啥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仇士良是唐朝一个大宦官,玩弄朝政20年,先后诛杀了4名宰相,权倾一时。公

  • 甲申易枢历史事件介绍 慈禧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甲申易枢

    1883年,由于法国在中南半岛的扩张,与清朝的利益发生冲突,两国最终兵戎相见,中法战争爆发。中法战争持续16个月左右,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清军先败后胜,顶住了法军的攻势并一度反攻。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以两国开启和谈,清朝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控制而告终,清朝就此丢失了越南这个藩属国,从结果上来看是属于失

  • 七七事变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