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鲁国实力怎么样?

战国时期鲁国实力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612 更新时间:2023/12/13 0:30:46

鲁国(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55年),先秦诸侯国,姬姓鲁氏,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周文公)之子鲁文公伯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定都曲阜。

鲁国起初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为“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鲁国的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其核心区域大多位于今山东济宁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

值得注意的是,鲁国虽然是西周时期的大国。但是,到了春秋,特别是战国时期,鲁国逐渐衰落,成为相对弱小的诸侯国。在战国时期,鲁国因为相对弱小,所以留不住人才。而失去人才,自然加剧了鲁国的衰落困境。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吴起和秦开,就是战国时期,鲁国流失的两位人才。

吴起

一方面,就吴起来说。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对于吴起来说,虽然不是鲁国。但是,吴起的出生地,实际上处在卫国和鲁国的交界地带。而在战国初期,吴起学成之后,也选择投奔鲁国,而不是卫国。这是因为相对于鲁国,卫国的实力更加弱小,所以,出生于卫国的商鞅、吕不韦、荆轲等人才,都没有选择为卫国君主效力。

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但吴起妻子是齐国人,鲁穆公自然有所怀疑。吴起渴望功成名就,于是杀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齐国。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率军大败齐军。后来鲁穆公还是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免去了吴起的官职。而吴起的主公季孙氏也因懈怠宾客被杀,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投奔魏国。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鲁穆公的猜疑,最终让他失去了吴起这位媲美白起的名将。在离开鲁国后,吴起来到了地处中原的魏国。在战国初期,魏国率先进行了李悝变法,得以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战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这就是著名的阴晋之战。公元前387年,魏武侯以吴起为将,率军讨伐齐国至灵丘(山东省滕县东)。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整个战国时期,吴起和白起一样,都是未尝败绩的名将。吴起在魏国期间,帮助魏国压制了秦国,这让秦孝公非常不满,所以破釜沉舟,推动了商鞅变法。

当然,吴起也没有一直留在魏国。因为魏国内部的争斗,吴起离开魏国,南下投奔楚国。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吴起变法,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以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

不过,公元前381年,支持吴起进行变法的楚悼王去世了。在此基础上,楚国宗室等势力趁势反击吴起,从而最终除掉了吴起。因此,吴起和商鞅一样,都因为推行变法,所以最终丢掉了性命。

秦开

另一方面,秦开,出身鲁国秦氏。虽然出自鲁国,但是,在战国时期,秦开因为在鲁国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离开鲁国,前往燕国。来到燕国后,秦开早年在东胡做人质,很受东胡的信任,通晓民情风俗。燕昭王姬职即位后,秦开逃归燕国,成为燕昭王麾下的将领。

当时燕昭王励精图治,国力已经逐渐强盛,眼看东胡这一游牧民族经常袭扰燕国边境地区,他下定决心彻底平定边患。对于带兵打仗的人选,他思考很长时间,最后决定将率军击败东胡重任,交给在东胡做过人质的秦开。秦开非常富于作战经验,久经沙场,百战百胜,并对东胡的情况十分熟悉。

公元前300年,秦开率领燕国大军大破东胡,燕军自西向东,由妫水流域(今北京延庆境内)向密云地区的渔水(今白河)、鲍丘水(今潮河)流域推进,一路斩关夺隘,马踏平川,东胡军虽奋力抵抗,却无法阻挡燕军凌厉的攻势,只得一路退却,燕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失地。在接连胜利的情况下,燕军士气更加旺盛,一鼓作气向东北追击东胡。东胡一直退却到一千多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这让燕国极大扩张了自己的疆域。

在此基础上,秦开效法赵国,动员将士和百姓大修障塞,于是修建成西起造阳(今河北张家口)东到襄平(今辽宁辽阳)的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燕国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此巩固了燕国对于这些地区的占据。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正是因为拥有秦开和乐毅这两位名将,燕昭王时期的燕国,来到了自己的巅峰。在五国伐齐后,燕国的疆域仅次于秦国和楚国,也即超过了赵国、魏国、齐国、韩国等诸侯国。而这里面,不仅有乐毅的功劳,也不能忽视秦开这位将领的贡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秦开的孙子秦舞阳却难堪大任。在荆轲刺杀秦始皇嬴政的行动中,秦舞阳非常胆怯,这让秦始皇嬴政起了疑心,从而最终让荆轲刺秦行动没能成功。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鲁国

更多文章

  • 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西燕,北燕,南燕五燕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前燕

    燕国总共拥有800多年的历史,在战国时期还是七雄之一。不过我们这次要说的前燕、后燕、西燕、北燕、南燕,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只是用了同一个国号。前燕是由鲜卑族创立,鼎盛时期统治的区域包含了冀州、兖州、青州、并州等,因为所处地是燕国的旧址,所以才用同样的国号“燕&rdq

  • 明朝卫所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卫所

    明朝军队主要由卫所、边军、京营三部分组成,其中卫所主要负责驻守全国各地,边军驻守九边重镇负责边防,京营驻守京城内外负责京城安全。明朝的军事编制其实主要以卫所制为主,所谓的京营和边军其实都是从卫所制演变而来,是对当地卫所的重新整编。卫所卫所是明朝全国各地的重要武装力量,以五军都督府为最高统帅机构。五军

  • 中国古代鲜卑族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鲜卑族

    华夏文明史上出现了很多游牧民族,包括匈奴、突厥等等,这些民族曾经都给中原王朝带来过伤害,不过随着战争的出现,这些民族大部分都被消灭了。拿匈奴来说,从西汉时期汉武帝开始,匈奴就走向了下坡路,到了汉宣帝时期就更是如此了。在华夏历史上,秦朝、汉朝都被匈奴不断的侵扰,到了汉朝时期,才将匈奴打败。不过这时候的

  •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历史影响及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称“塔城议定书”或“塔城界约”,是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割占中国西北地区领土(今称外西北)的不平等条约,由清廷代表明谊等与沙俄代表巴布科夫等于公元1864年10月7日(同治三年九月七日,俄历1864年9月25日)在塔尔哈巴台

  • 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平

    在90万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的震慑下,在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和北平许多开明人士的敦促下,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接受了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并于1949年1月21日,签订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31日,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

  • 秦始皇巡游的路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虎踞中华大地后,构筑了从咸阳辐射全国、四通八达的驰道,从统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他开始举行了大规模的巡游。12年为帝,先后巡游达5次,平均2年多一次,死于第六次巡游途中。第一次第一次巡视是公元前220年,统一的次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是秦始皇旅游的开

  • 北宋咸平之治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咸平之治

    咸平之治,是指北宋宋真宗赵恒在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出现的治世。宋真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

  • 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

  • 西汉李陵事件经过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陵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被俘,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

  • 唐武宗灭佛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武宗

    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国的唐王朝一直是在佛教、道教中,更多时候信奉道教为主的王朝,这从唐王朝历代帝王的年号中就可以窥见一二。而中晚唐时期的唐武宗下令参与的“灭佛”事件,也同样有着像太武帝、周武帝一样的意义暗含其中,唐武宗灭佛意义何在?唐武宗这么做是不是造就了唐王朝快速的经济、实力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