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背景是什么?《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是什么?《告台湾同胞书》有什么意义?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背景是什么?《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是什么?《告台湾同胞书》有什么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280 更新时间:2024/1/28 23:30:41

《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背景是什么?《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是什么?《告台湾同胞书》有什么意义?本这就为你介绍:

《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于2019年1月2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进行现场直播。央广网、央视网、国际在线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央广新闻、央视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对此同步进行网络直播。

《告台湾同胞书》简介

《告台湾同胞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民主党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组织机构对台湾发表的公开信,被视为是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文件,其在中国历史上总共发表五次。

其中,以1979年1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务委员会发表的最为著名,其内容主要为商讨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并提出两岸三通、扩大两岸的交流。

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背景

1、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告台湾同胞书》内容

《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发表于1950年2月28日,由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所发表,首次提出要完成解放台湾的任务。

第二次发表于1958年10月6日,即八二三炮战结束后翌日,其由泽东所撰写,后以彭德怀[2]的名义所发表,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其内容是要求台湾共同对付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并指八二三炮战为惩罚性质及提前通知,停止炮击金门七天。

第三次发表于1958年10月25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其内容是台湾提出要求团结一致,与美国一起是没有出路,应团结一致对外。

第四次发表于1958年11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三告台湾同胞书》,但在当时并无公开发表。

第五次发表于1979年1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该日所出版的《人民日报》以及全国各地党报头版头条之通栏大标题形式所予以发表。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向前发表了关于停止自1958年以来对大金门岛、小金门岛、大担岛、二担岛(大小金门及大小担岛)等岛屿所进行的炮击的声明。

其内容是向台湾提出,统一中国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应尽快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中国,于此,并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

此次文告发表后在国内外引发重大反应,被视为是中央对台的最早政策转变。

三、《告台湾同胞书》的意义是什么?

《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与转变,为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和实现双方的交往接触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环境,也成为祖国大陆日后对台基本方针和政策,“和平统一中国”成为解决两岸分裂问题的主旋律。

标签: 台湾

更多文章

  • 晋国四卿分别是谁?晋国六卿并为四卿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晋国

    晋国原本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但晋国内部六卿争权情况十分严重,从而导致六卿并为四卿,也为此后晋国分裂埋下隐患。晋国六卿全部是世袭制,但各卿逐渐对现状感到不满,从而发生不可避免的斗争,以至于互相兼并。当时晋国对外已经获得一番成就,但内部的十多个卿逐渐只剩下韩、魏、赵、智、中行、范六大宗族。此后范族和中行

  • 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管仲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管仲

    管仲改革简介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人(今安徽省颍上县),周穆王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后世誉为“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

  •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葛亮

    当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收复南蛮各族,储备足够的兵甲物资后,便开始准备北伐中原。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蜀军有五次北伐,可是没有一次能成功,反而大耗人力物力。如果把这些资源投放到内政上,等到蜀国实力更强大一些再出击,结果是否会更好?其实,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原因可归纳为三点。据《晋书》记载,公元

  •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

    魏(220~265)、蜀(221~263)、吴(229~280)三国的军事制度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的武装割据势力,经过混战兼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三国又不断为一统天下而争战。频繁的战争,促进三国军事制度在两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各国因创建过程和地理差异,又有不同特点。军事领导体制

  •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官制

    三国为一过渡时代,亦东汉之残局,而其同时建国称帝之时间极为短促。在战乱中,各国间有因时制宜之措施,但变革不多,在原则上一切承袭东汉制度,而略有改变,兹以曹魏为例,略述如下:1、上公:汉之上仅置太傅,魏别於太傅外偶置太保(郑冲曾为太保,钟繇、司马懿、司马孚等皆曾为太傅)2、丞相、相国、与三公:汉末曹操

  •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宫廷政变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宫廷政变

    1、曹魏(1)249年,司马懿趁魏帝曹芳与曹爽祭扫高平陵(魏明帝墓,在洛阳南)之际,发动政变,控制洛阳,杀曹爽等人,司马氏遂专魏政。(2)251年,王凌谋立楚王曹彪,在淮南举兵反司马懿。司马懿袭擒王凌,王凌自杀。牵连者均遭灭族。司马懿又杀楚王曹彪,令曹氏王公悉居邺中,派官监视。(3)254年10月,

  • 刘备大本营选在成都为何不自封蜀王而是汉中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

    刘备打赢汉中之战后,使得己方势力发展到了顶峰。此后马超力挺刘备称王,刘备再三推辞最后还是进位汉中王。不过刘备的大本营是在成都,为什么他不自封蜀王呢?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觉得汉中根本就比不上益州。其实刘备自封汉中王,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表明自己不仅是要割据一方,还要扶持汉室。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刘备这样做的目

  • 明朝水师是如何控制大片海域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

    在我国古代明朝,虽然说比较贤明的皇帝不占多数,多半都比较昏庸,不过那也是后期的事情了。早在明朝前期,兵力和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明朝的水师,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上军队。在大明水师鼎盛时期,整个海军拥有着3800艘海船,其中半数以上属于战船。郑和下西洋的舰队也仅仅只是大明水师中的一支舰队

  • 三国时期东吴有无统一全国的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吴

    其实东吴在三国中一直排在第二名的位置,原本蜀国鼎盛时期是有能力挑战吴国的,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惨败而归,最后再也无力和吴国相抗争。其实东吴的确是块宝地,人杰地灵,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都是少有的治国人才。其实吴国在人才方面的储备一直在蜀汉之上,如果让吴国拿下蜀国以此扩大国力,那有没有可能击败曹魏一统中

  • 三国时期为何没有少数民族势力趁机入侵?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

    在我国的历史上,每逢乱世年代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会趁机南下,这样的事情似乎像是早已经是定律了。八王之乱时期,五胡南下;南宋乱世,蒙古南下;明末乱世,满清入关等等。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们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国乱世时期,从未有过异族南下。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三国时期即便是再乱,曹、刘、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