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国四卿分别是谁?晋国六卿并为四卿事件介绍

晋国四卿分别是谁?晋国六卿并为四卿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372 更新时间:2024/1/26 2:28:02

晋国原本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但晋国内部六卿争权情况十分严重,从而导致六卿并为四卿,也为此后晋国分裂埋下隐患。晋国六卿全部是世袭制,但各卿逐渐对现状感到不满,从而发生不可避免的斗争,以至于互相兼并。当时晋国对外已经获得一番成就,但内部的十多个卿逐渐只剩下韩、魏、赵、智、中行、范六大宗族。此后范族和中行族被灭,晋国就此步入四大贵族时期。

《晋国卿位之争》第12篇,晋国的卿位之争,是一场长期残酷的内斗。十几个强势家族轮流争夺六席卿位(晋设三军,每军置将、佐各一人,此六人分掌晋国军政,而被称为六卿)。待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等显赫的家族先后出局之后,晋国便只余下了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等六大强势卿族。

按理说,自此以后,晋国的六大强势卿族都可以各自稳获一席卿位,晋国的卿族之争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是,晋国的卿位之争却并没有因此而止步。在栾氏被灭之后的第53个年头,又爆发了晋国六卿并为四卿的八年之战,而触发这场战争序幕的却是晋国赵氏内部的大宗并吞小宗事件。

在晋国的众多世卿家族中,赵氏绝对是这其中最有故事的家族。赵衰与狐偃晋文公重耳的左膀右臂,而赵衰之子赵盾又是晋国历史上第一个集军权与朝权於一身的执政正卿。可以说晋国的卿族之争,就是自赵盾才掀开了序幕。赵盾利用其党羽势力,率先将与赵氏并驾齐驱的狐氏,排挤出了晋国。其后,赵氏才得以独大晋国,然而,族大多怨,其他卿族对赵氏不满那是在情理之中,而随着晋灵公的长大成人,也与赵盾势同水火。

晋灵公几番欲除去赵盾,都未能成功,赵盾见不容於晋国,便欲流亡,但还没离国境,晋灵公便被赵盾的堂弟赵穿弑杀。而由于史官董狐的秉笔直书,赵盾深受“弑君”之名。赵盾之后,赵氏又因家族宗主之争,而有了“下宫之难”(即著名的“赵氏孤儿”事件,为赵盾之孙,赵朔之子)。而最后确立韩赵魏三家分晋局面,也是因为智氏先联合韩、魏围攻赵氏(其时,赵氏宗主为赵襄子赵无恤)於晋阳,而在赵氏眼看就要被灭之际,却成功策反韩氏与魏氏,反戈共灭了智氏。

今天要讲述的,则是在这两者期间的一场也因赵氏而起的重要事件,此即赵氏大宗并吞小宗,而触发六卿并为四卿的重要事件。

自下宫之难后,赵盾之孙--赵武,又重新夺回了赵氏宗主之位(赵盾在其晚年时,曾将赵氏宗主之位让给了异母弟赵括)。而在赵盾、赵武这一赵氏大宗之外,赵氏还有一支颇具势力的旁支,此即赵盾堂弟赵穿这一支系。

赵穿,为晋襄公之女婿,故也被称为公婿穿,因其封邑在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故别为邯郸氏,也称邯郸穿。赵穿弑杀了晋灵公,自恃有功於赵盾,而屡向赵盾请求卿位,但赵盾也终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拔此弑君之人。致使赵穿怏怏不快,较早地死去了,临终前将其子赵旃(后来也如愿位列卿位)托付给赵盾,赵盾也默然答应了。

在赵氏因下宫之难而元气大伤,赵武又年幼之际,赵旃得以赵氏旁支的身份暂代卿位。赵旃生赵胜,赵胜生赵午(邯郸午),虽未能再保有卿位,但世为邯郸大夫,又曾入卿席,且在赵氏大宗的庇荫之下,势力甚为稳固,并不可小觑。

而至赵武之孙--赵鞅(赵简子),甚是觊觎小宗邯郸氏的地盘,而欲将之吞并。而邯郸午(系中行寅外甥)却与范氏、中行氏相善,并结有姻亲。前497年,赵鞅欲将卫国进贡的500户良民(曾被安置在邯郸)从邯郸迁到晋阳,邯郸氏的家臣却一致认为,时值齐国进犯,仓促移民将与邯郸不利,便欲暂缓实行。

而赵鞅却勃然大怒,杀死了邯郸午,邯郸午的家臣涉宾逃奔回邯郸,拥立了邯郸午之子邯郸稷为邯郸的继承人,据邯郸以抗赵氏。而范氏、中行氏与赵氏素不相善,中行氏的外甥又遭赵鞅杀害。于是,范氏、中行氏起兵助邯郸氏共讨赵氏,赵氏不敌,退守晋阳固守。

而在赵氏命悬一线之际,晋国的其余三卿,智氏、韩氏、魏氏成了左右胜败的关键。韩氏亲於赵氏而恶中行氏,魏氏与范氏相恶。而智氏虽与中行氏同出於荀氏,却想以其宠臣梁婴父取代中行寅。于是,智氏、韩氏、魏氏出於其各自的目的,最终站在了赵氏一边,并赦免赵鞅先发难的罪行(晋有法令,先难者死)。

智氏、韩氏、魏氏三家讨得晋定公之命,率兵攻打范氏、中行氏。但范氏、中行氏的家底也甚为雄厚,未能被三卿的军队攻克,反而令范氏、中行氏恼羞成怒,竟悍然攻打晋公室。范氏、中行氏的以下犯上、攻打公室的行为,致使其成为了众矢之的。智氏、韩氏、魏氏助晋公室守卫国都,范氏、中行氏未能攻克,战败而逃。此时,赵氏的晋阳之围也得以解除。

智氏、韩氏、魏氏、赵氏,趁势追击范氏、中行氏,范氏与中行氏逃出晋国,顿时“良心”大发现,愿将其封地尽献於晋公室。范氏与中行氏虽已流亡在外,却都是一、两百年的世卿家族,根基甚为深厚,又得到了齐国、周室刘氏等势力的相助。故而,范氏与中行氏一直支撑了八年之久,才得以被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四卿族彻底击败。

最终,智氏、韩氏、魏氏、赵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封地。而赵氏小宗邯郸氏的封地,为赵氏所得。智氏、韩氏、魏氏、赵氏等四卿势力又各自得到了加强,晋公室愈加卑弱。

标签: 晋国

更多文章

  • 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管仲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管仲

    管仲改革简介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人(今安徽省颍上县),周穆王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后世誉为“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

  •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葛亮

    当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收复南蛮各族,储备足够的兵甲物资后,便开始准备北伐中原。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蜀军有五次北伐,可是没有一次能成功,反而大耗人力物力。如果把这些资源投放到内政上,等到蜀国实力更强大一些再出击,结果是否会更好?其实,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原因可归纳为三点。据《晋书》记载,公元

  •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

    魏(220~265)、蜀(221~263)、吴(229~280)三国的军事制度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的武装割据势力,经过混战兼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三国又不断为一统天下而争战。频繁的战争,促进三国军事制度在两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各国因创建过程和地理差异,又有不同特点。军事领导体制

  •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官制

    三国为一过渡时代,亦东汉之残局,而其同时建国称帝之时间极为短促。在战乱中,各国间有因时制宜之措施,但变革不多,在原则上一切承袭东汉制度,而略有改变,兹以曹魏为例,略述如下:1、上公:汉之上仅置太傅,魏别於太傅外偶置太保(郑冲曾为太保,钟繇、司马懿、司马孚等皆曾为太傅)2、丞相、相国、与三公:汉末曹操

  •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宫廷政变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宫廷政变

    1、曹魏(1)249年,司马懿趁魏帝曹芳与曹爽祭扫高平陵(魏明帝墓,在洛阳南)之际,发动政变,控制洛阳,杀曹爽等人,司马氏遂专魏政。(2)251年,王凌谋立楚王曹彪,在淮南举兵反司马懿。司马懿袭擒王凌,王凌自杀。牵连者均遭灭族。司马懿又杀楚王曹彪,令曹氏王公悉居邺中,派官监视。(3)254年10月,

  • 刘备大本营选在成都为何不自封蜀王而是汉中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

    刘备打赢汉中之战后,使得己方势力发展到了顶峰。此后马超力挺刘备称王,刘备再三推辞最后还是进位汉中王。不过刘备的大本营是在成都,为什么他不自封蜀王呢?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觉得汉中根本就比不上益州。其实刘备自封汉中王,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表明自己不仅是要割据一方,还要扶持汉室。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刘备这样做的目

  • 明朝水师是如何控制大片海域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

    在我国古代明朝,虽然说比较贤明的皇帝不占多数,多半都比较昏庸,不过那也是后期的事情了。早在明朝前期,兵力和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明朝的水师,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上军队。在大明水师鼎盛时期,整个海军拥有着3800艘海船,其中半数以上属于战船。郑和下西洋的舰队也仅仅只是大明水师中的一支舰队

  • 三国时期东吴有无统一全国的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吴

    其实东吴在三国中一直排在第二名的位置,原本蜀国鼎盛时期是有能力挑战吴国的,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惨败而归,最后再也无力和吴国相抗争。其实东吴的确是块宝地,人杰地灵,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都是少有的治国人才。其实吴国在人才方面的储备一直在蜀汉之上,如果让吴国拿下蜀国以此扩大国力,那有没有可能击败曹魏一统中

  • 三国时期为何没有少数民族势力趁机入侵?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

    在我国的历史上,每逢乱世年代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会趁机南下,这样的事情似乎像是早已经是定律了。八王之乱时期,五胡南下;南宋乱世,蒙古南下;明末乱世,满清入关等等。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们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国乱世时期,从未有过异族南下。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三国时期即便是再乱,曹、刘、吴

  • 明朝文官集团有没有威胁到皇权?明朝权臣为何不如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官

    在汉朝时期,对皇权威胁最大的是外戚和权臣,宦官基本上难以对朝政产生影响。但到了明朝,宦官当政的严重性,甚至威胁到了明朝存亡的根基。虽然文官集团也有很强大的势力,但制度的不同导致权臣很难掌控实权,宦官则容易的多。所以文官基本上对皇权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胁,哪怕是身为首辅也有诸多限制。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明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