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东汉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268 更新时间:2023/12/9 9:58:45

东汉兵制直接继承了西汉兵制,其军事领导体制和军队编制体制与西汉基本相同,但也有变化和发展。这种变化和发展突出地表现在罢兵政策的实行和募兵制的兴起。

(1)罢兵政策

公元25年,刘秀即位,建立东汉王朝。刘秀鉴于长期战乱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决定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实行罢兵。罢兵的重点是郡国兵。从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到建武二十三年,五次罢省郡国兵。建武六年,罢郡国都尉,都尉原来执掌的权力并入太守,并且取消郡国兵每年秋后的军事演习。这一措施使郡守从此掌握了军政大权。建武七年,“罢天下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及军假吏,尽还民伍,唯更践如故”(陈傅良《历代兵制》)。这一改革,把郡国兵基本上取消了,原来在郡县服兵役一年的制度也从此取消。建武九年(公元33年),省关都尉(秦汉时期在险要之处设关置兵把守,领兵者称关都尉)。关都尉的省撤,等于把关的编制缩小。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罢左、右将军。建武二十三年,罢边郡的亭侯吏卒。罢兵政策的实行在东汉初年对恢复社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具有积极意义,出现了“兵革即息,天下少事”(《后汉书·光武帝纪》)的局面。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罢省郡国兵,使东汉的国防力量大为削弱,而且造成整个社会的和平麻痹思想。罢兵的消极后果在短期内还表现不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消极影响就日益明显。

首先,郡国兵罢省过多,一遇边郡和内地郡县发生动乱,往往措手不及,事到临头才增兵置将,派中央军前往征战。但由于士兵多是招募而来,未经训练,而且忘战日久,所以往往失败。刘秀似乎也对此有所认识,往往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罢省过多,又临时增补。汉明帝时,开始逐渐恢复州郡兵。章帝时,继续加强对州郡兵的训练,使士兵素质有所提高。但罢兵的消极影响并未完全消除。相反,由于统治者废置无常,还导致了兵制的混乱。

其次,罢兵过程中形成的郡守独掌本郡军事大权的情况,助长了郡守的割据野心。刘秀统治时期,郡县地方兵不多,郡守还无力割据。东汉后期,社会开始动荡,郡守自行募兵,势力坐大,终于形成割据局面。东汉不是亡于农民起义,而是亡于军阀。东汉末年兴兵作乱、割据一方的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吕布刘焉等人都是由郡守、刺史发展起来的就是证明。其祸始不能不追溯到刘秀这一政策。

(2)募兵制的全面推行

刘秀罢兵以后,遇到边境或内地有事,中央兵不足以应付,只得临时征集。但由于取消都试,征集来的士兵未经训练,战斗力很低,所以只好转而依靠募兵。募兵规模越来越大,中央军均由招募而成,地方郡县保留的少数军队也由招募而成。最后,募兵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征兵制成为东汉最主要的兵役制度。

东汉募兵制的招募对象主要是农民、商贾和少数民族。招募的办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募以财物。招募士兵往往是临时遇到非常军情,所以必须用钱财加以诱惑。刘秀起兵时,任光向他建议募兵,任光说:“人贪财物,则兵可招而致也。”(《后汉书·任光传》)东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招募士兵戍陇右,每人给钱三万,应募者都是冲着财物而来。不仅如此,东汉统治者还纵容士兵劫掠财物,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当兵。

二是免除赋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孙策就曾以“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三国志》卷四《孙策列传》注引《江表传》)为条件,募得士兵万余人。

募兵制的盛行给东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首先,募兵制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衰弱。由于挑选不严,应募者未经军事训练,素质不高,加上一旦应募入伍便终身从军,成为职业兵,导致疲老衰弱之兵充斥部队,使战斗力下降。其次,募兵制给地方豪强和官吏造成武装割据局面提供了便利条件。东汉初年,地方郡守和刺史还拥兵不多,后来随着募兵制的发展,他们乘机四处募兵,招兵买马,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很快形成割据的趋势。特别是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混乱,流民遍野,地主豪强纷纷拥兵割据,各州郡长官也极力扩充军队,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东汉也因此灭亡。

标签: 兵制

更多文章

  • 西汉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西汉

    西汉的兵制承袭秦制,并在秦制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使之更趋完善和成熟。(1)中央集权的军事领导体制西汉军队的最高统治权在皇帝手中。中央设有太尉、郎中令、卫尉、中尉等官职。太尉在汉初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西汉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而以大将军代替太尉执掌军队。郎中令负责宫廷守卫,武帝时

  • 秦朝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朝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从公元前221年完成全国统一到公元前206年被推翻,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但是,秦朝所建立的各项制度,不仅直接为汉王朝所继承,而且还影响到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以军权高度集中和军队高度统一为主要特征的秦朝兵制就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秦制之一。(1)中央集

  • 战国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国

    (1)文武分职和独立军事系统的出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军队的征调大权,国君之下设立独立的军事系统,以将(或称将军、上将军、大将军,楚国则称上柱国)为其长,文武开始分职。将以下的武官设置也较完备,赵国设左司马、都尉,齐国设司马,秦、赵、韩、齐、楚还设郎中作为国君的侍卫。秦国设立

  • 春秋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春秋,兵制,制度,历史,介绍,诸侯国,常备军,建立,周平,王

    (1)各诸侯国常备军的建立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逐渐衰微,再也无力控制诸侯国,各诸侯国趁机建立自己的常备军,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军赋保障能力,随意决定自己军队的数额,周天子对诸侯国的兵额限制再也不起作用了。以晋国为例,在108年间,由一军扩编为六军,力量比东周大多了。各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不再是周天子,而是

  • 西周考试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周

    我国学校教育,起源很早,大概夏、商时期有学校。到西周时代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规定男孩在“昧辰”(童年)进入小学。《大戴礼·保傅》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所谓“

  • 秦朝考试制度历史介绍 秦朝“吏师”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朝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秦代做了很多巩固统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事情,如确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行同伦等等,还实行“吏师”制度。所谓“吏师”制度,如《韩

  • 清朝西山健锐营的主要职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西山健锐营

    健锐营,也称“健锐云梯营”。《前记》中称“健锐营”,而《得句》中称“寺左近健锐云梯营实居之”,《后记》中“命之曰健锐云梯营”。健锐营是满清军制中的一支特战部队,另外也是清廷在北京西山东麓驻兵建立的一支独特

  • 春秋时期诸侯国:许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许国

    分封是统治术的一种,是古代统治者一个屡试不爽的妙招。分封一可以奖赏为自己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有功之臣,笼络人心;二能够赏赐自己的直系亲属,肥水不流外人田,让他们更加团结在自己周围。分封最大好处,就是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替统治者镇守四方,对周围敌对势力形成威慑,不仅可以有效巩固自己的统治,更能抵御外来

  • 十常侍之乱的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十常侍之乱

    十常侍之乱是对一段历史的描述,包括这些太监狐假虎威,祸乱朝纲的整个过程。他们安插亲朋好友在全国各地为官,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势力与地位,但是他们本身缺陷,缺乏治理国家的实力与能力。这些人为非作歹,祸害百姓,激起民愤,这是就人民而言的十常侍之乱背景。在朝廷之中,太监们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工作优势,在皇上与皇

  • 晋朝中央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晋朝

    尚书省晋朝官制源自三国官制和东汉官制,但尚书省的组织比东汉更为严密。有以太傅“录尚书事”大权独揽,称为“录公”。另设“尚书令”,为尚书省的首官,秩千石。《晋书·职官志》云:“始贾充为尚书令,以目疾表置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