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科举制度的流程

古代科举制度的流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600 更新时间:2023/12/17 0:44:29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自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开始,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朝改革宣布废止科举制为结束,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之久,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科举制度,让社会各层的有能力的读书人在一起相对公平地考试,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进入社会上层,改变命运。

那么,所谓的科举制度,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报考指南

根据科举制度发展后期更完备的制度(参照明清时期),考试共分四级:童生试(也叫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童生试是科举的入门考试,考试通过后童生改称生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秀才,过了童生试,才算站在了科举入仕的起点。

但是,如果像《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一样,一直到50多岁仍是生员,又没有那个遇到“同病相怜”的周进的运气,那基本就告别仕途了。

成为秀才后就能考乡试,乡试每三年在秋天举行,又称秋闱,录取的榜单称“金榜”,考中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根据记载,全国每次录取举人1000多人,放到现在,可能已经差不多是上清华,北大的水平了。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闱,录取的榜单又称“杏榜”。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才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如果能一路挺到殿试,就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了。殿试由皇帝主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有三甲。第一甲称进士及第,第二甲称进士出身,第三甲称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的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鼎甲。

二、复习指导

从大处讲,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诉求,因此,不同时代的科举考试也有自己的独特内容。

唐朝科举的内容很丰富,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武则天时期还设武举,展现了唐朝恢弘多彩的气象,可以说是全面发展了。还有清代后期,因为近代化的需要,也在科举中加入翻译,经济等学科,展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风向。

从小处讲,最大的领导还是皇帝,因此,不同时代的科举考试也体现着皇帝独特的喜好。

在宋代,偏爱青花瓷,诗写得极好,独创瘦金体的“艺术大咖”宋徽宗,成立了专门的世界上最早的美术专业学校画院,还于崇宁三年(1104)设立了画学。宋徽宗出过不少有意思的考试题,如“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的苏武思乡图,多少年来仍被作为美谈。

三、就业指导

秀才不能做官,只有考中举人,才真正能算是踏入仕途。举人可以享受国家补贴,还可以做一下县丞、县令一类的小官,但大多都仅限于小官,想要出人头地,做上大官,还得往上考。

考中进士,基本就可以做到中央官职,或者地方的高级官员了,此后,只要工作不要老是划水,不犯大错,升迁也会相对容易,有能力的可以混到朝廷大员,甚至拜相开府;稍平庸点,或是陷入党争的,被发配到地方,做个太守,若是有欧阳修那样“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悠闲自在,处处都能发光发热的觉悟,也是不错的归宿。

四、潜规则提示

即使是最为严肃的科举考试,也难免会有一些众人皆知的“潜规则”。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诗都出自唐朝有名的干谒诗。干,在古文中有求取的意思。所谓干谒,就是投诗拜谒名臣及考官,展现才华。这种明目张胆地投诗确实是能够影响科举结果的,此过程在唐代被称为“温卷”。

除此之外,考官也会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在苏轼的弟弟苏辙为纪念他而做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就记载过欧阳修因为看不到名字,错以为自己所看好的第一名为大弟子曾巩,为了避嫌,将其改了位次,结果此人为苏轼的故事。再比如明正德三年(1508),内阁有意逢迎刘瑾,特擢用陕西人吕木冉为状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以后的许多年,也依然有莘莘学子为考试忙碌着。千年的“考试传统”已经给中国人形成了思维定式,一个是“读书改变命运”,另一个是“努力是人生最宝贵的通关钥匙”。这是一个美丽的思维定势,它使在案前读书的人们充满希望,也使中华文脉能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自强不息。

标签: 科举制度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楚国为何要定都荆州?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楚国

    如果看卫星图或者从空中俯瞰荆州,就会发现有个不规则长方形的古城巍然坐落在长江之畔,这就是荆州古城。荆州古城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古代城垣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是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一座完好的古城垣。提起荆州,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春秋战国时期能和秦国相抗衡的楚国,认为荆州古城就

  • 齐国和赵国的差距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齐国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一统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在

  • 西魏八柱国分别是谁?西魏八柱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八柱国

    西魏的权臣、北周的奠基人宇文泰,可以说是南北朝时期最显赫的人物之一,他跟东魏的权臣高欢简直就是一对“绝代双骄”,两人分别控制着西魏和东魏的实权,甚至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但即便是权臣,名义上也是有特定官职的,宇文泰的官职就是西魏的柱国,准确来说是柱国之首,因为当时西魏一共有八

  • 武则天在哪一年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于天授元年(690年)称帝。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六万多人上表请改国号,武则天见时机已到,遂改唐为周,定都洛阳,自己加尊号为圣神皇帝。神龙元年(公元705),张柬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恢复唐朝旧制。同年十二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去世,享年82岁。神龙政变,

  • 北宋灭十国的顺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北宋

    五代十国指的是唐朝灭亡之后至北宋灭北汉之前近八十年分裂时期的统称。其中,《水浒传》这么概况“五代”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十国”则是前蜀、后蜀、南唐、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的统称。这段历史中,五代一般被认为是中原的正统王朝,十国不被认为是正统。郭威建立

  • 清朝晚期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发展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洋务运动

    封建思想之下的许多行为和言论都是非常可笑的,而在洋务运动中这样可笑的言行更加让人觉得,在封建统治之下人们消息闭塞,对于新鲜的事物不但不会主动了解来接受,而是加以嘲笑和反对,可见那个时候的人们是如何的愚蠢而不自知。这种显现在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一事上体现的更加明显。那么在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上发生了什么呢

  • 洋务运动的政治派别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洋务运动

    关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主要是从它对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来看的,其中也包括它的出现所导致的社会环境的改变等。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派引导来开展的洋务运动,就实际意义上来说是一场为了保住清政府统治的救亡运动。那么洋务运动一共分几派,政治派别有哪些呢?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打破了以往的教育模式和自给自足的

  •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洋务运动

    关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主要是从它对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来看的,其中也包括它的出现所导致的社会环境的改变等。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派引导来开展的洋务运动,就实际意义上来说是一场为了保住清政府统治的救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打破了以往的教育模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而由洋务派引导社会大众开办军事

  • 戊戌变法的性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光绪年间,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通过光绪帝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一场革命活动,但是这场活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抵抗,导致正常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那么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呢?戊戌变法的性质其实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最为官方的解释,历史学家认为戊戌变法的性

  • 慈禧太后为什么反对戊戌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慈禧太后,戊戌变法

    历史上的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而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当时的实权人物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捕杀维新派,囚禁光绪帝,废除新法。那么慈禧太后为什么反对戊戌变法呢?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的原因有二。慈禧太后为什么反对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戊戌变法的,如果慈禧太后一开始就反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