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捐官制度历史介绍

清朝捐官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169 更新时间:2024/1/5 11:23:20

都知道,贿赂和贪腐总是沆瀣一气。看清朝出了一个如此大的贪官和珅,可见这个朝的官僚体系,处处都有着贿赂的影子。

“捐官”又称捐纳,是封建社会时期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

在清朝,捐官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按照清朝的规定,除八旗户下人、汉人家奴、优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钱,都可以买官。对此,当朝人有详细记录这些官员是如何花钱买官的。

读吴研人的《俏皮话》,从佐杂到封疆大臣,都可用钱“捐”。李伯元的《活地狱》写的更为直接,做官就是为了钱财。如果说,这二位是民间人士,所写内容可能难免带有个人看法,那看看《翁同龢日记》。翁同龢是清朝两任皇帝的老师,身处政治圈的顶层,所记录的应该更具代表性。

按照其日记所记载,官员们之间的礼物互动,只是一种人情来往,一种风尚。如翁同龢曾收过熊掌、鹿茸等山珍,自然对方的身份不低,醇亲王奕譞,也是光绪皇帝的生父。此外,《翁同龢日记》还记录,他曾收过伯王、庆王、克王送的冰鲜等,甚至自觉还礼费神,第二年早做准备。

自然,在某些唯利是图的人眼中,这些礼物就成了最好的“肥水”。

在清朝,尤其是“捐官”,已然成了公开现象,甚至,到了价高者得的地步。

其实,这并非清朝独有的现象,看看秦朝,做官还是得先有钱。捐资纳粟,也能得个爵位,“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

到了西汉,捐官成了制度。

之后,历代都有此事发生,目的当然是为了充实国库。

只是,到了清朝,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捐官”,哪怕之前从事过非法勾当,如:盗贼。此外,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还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和穿官服的待遇,甚至,可以捐国子监的监生,也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文凭”。于是,自然就形成了一条生态链。

大家纷纷扎进官场,难道是喜欢做官吗?

当然不是,为了更好的“发家致富”。

其实,“捐官”看着是政府行为,但执行的还是各级官员。于是,下司“孝敬”上司,自然就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暗规矩。不过,不能明送,这一年的大节加上官员的寿辰,“走关系”的次数太有限。所以,就开发出了名类繁多的“送礼”名由。在夏季,名曰“冰敬”,对应冬季的则是“炭敬”。

看名字是极雅的,夏日炎炎来点“冰鲜”,败了火,自然心情不错,事情也就好办了。于是乎,连各种时令的水果,也成了送礼的门道,送个西瓜就是“瓜敬”。更别致些的送礼,会称之为“笔帕敬”。如翁同龢所述,这些不过就是“人情交往”。至于离京时送的“别敬”(别仪),就有了深刻的内涵。

《道咸宦海见闻录》为清朝官员张集馨所著,书中就写了京官们是如何靠各种“敬”敛财的。其实,京官的收入不高,主要就是靠着地方官员来京时刮些油水。然而,这些进京的官员哪怕竭尽全力,如未能达到京官的需求,即使招待的再周到,亦换不来好言好语。

据说,张集馨本人多次外放做官,这“别敬”的钱每每都是过万两,已然成了一种常态。甚至,连颇受器重的曾国藩,都一样要留下别敬钱。说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别敬”就耗费了一万四千余两。

此外,别敬钱要的也很是“明目张胆”。

对方设下洗尘宴席,邀请者只要赴宴,定要留下别敬钱。

所以,有了说法,那些外任的官员,就怕进京喝洗尘酒,掏别敬钱。甚至,有些毫不相识、互不来往者,都靠着这种“无赖”的办法乘机圈钱。

京官钱不多,难不成外任的官职都是肥缺?于是,有些地方官为了自个的仕途通达,只会努力从百姓处搜刮。虽然,百姓苦的要命,但国库却没有进账,最终,竟是肥了一圈“卖官”者。

其实,也并非所有官员都会遵循各种“敬”的套路。于是,有些官员为了绕过干脆不进京,但风气已经形成。因为有更多的人拿钱为自己开了“官道”,只会更加通过此法索取来冲销自己的“成本”。

当时,知县官职售价是4600两银子,薪俸只有60两银子,没人会去做吃亏的买卖。所以,大家都一门心思的忙着“挣钱”哪有“闲心”顾及其它。当然,在捐官者中也有想做事的好官,但毕竟少数。

清王朝似乎对钱有着不一般的重视,因为,捐官的钱居然成了国库的一个重要收入。以至于,在嘉庆晚年时期,捐生的人数达到了22万。

一个国家,不靠着发展经济来充盈财政,竟想着一些歪招赚些快钱。以至于,大家都会借着这股邪风,谋点福利。而最终,可怜的还是百姓,捐不了官,等着的只有一次次的盘剥。

标签: 捐官

更多文章

  • 陈霸先为什么会选择用自己的姓做国号?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陈霸先

    国号的确立,往往被视为一个朝代或政权开始的标志。古人认为国号的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运兴衰,在它的选择上,都是慎之又慎。如汉代,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就以"汉"作为国号;而元代,"元"的命名出自《易经》中"大哉乾元"一句,有广阔辽大之意。如此看来,大多数皇帝对国号的选择都是经过深

  • 五国伐齐后齐国实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五国伐齐

    五国伐齐,也被称之为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五国大军和齐国大军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虽然在五国伐齐后,田单成功恢复了齐国。但是,不管怎样,在

  • 南明政权为何不能长久?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南明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现象,北方的中原王朝一旦面临外敌入侵,通常会向南方战略逃跑,只要跨过了长江,往往就能延续百年国运,比如衣冠南渡之后的东晋,靖康之后的南宋。但是这个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场景,到了南明身上就失效了,这是为什么呢?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一、相比南宋或东晋朝廷,南

  • 西南古国夜郎国是怎么消失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夜郎国

    中国的成语都有典故出处的,如“夜郎自大”。虽然,后来指某个人不自量力,但它的出现却和一个国家有关,即:夜郎国。不过,“夜郎自大”出现在史籍中的时间并不长,最初是在战国时期。后来,汉朝的皇帝派人出使夜郎国,司马迁如实记录,便有了《史记·西南

  • 清朝文官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延续和发展了数千年。而在整个官吏制度中,文官制度是特别重要的环节。“武威克敌,文教治世”,历史上很多时间段,朝廷都奉行“重文轻武”的传统。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既有来自理性的积淀,也有来自那些靠武力实现改朝换代

  • 三家归晋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家归晋

    说起三国的历史,大家多是耳熟能详,魏蜀吴三国。里面的人物和事件大家用的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随口都能说出几件。不过对于三国最终的解决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只知道是三家归晋,不过是怎样归晋的,大家并不清楚。我们今天看那一下三国是怎样归晋的。三国最终都归西晋了,可并不是都是西晋灭亡的。确切地说,三国中有两个是

  • 元朝为什么没有灭掉高丽 高丽靠什么活了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高丽

    元朝鼎盛期,其战力所向披靡,西夏、金国、南宋统统不是元军的对手。所以后来元朝才能完成统一,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元朝为什么没有将高丽一同吞并呢?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当时元军想要灭掉高丽都不算难事,为何忽必烈没有下手?那下面就准备跟大家分析下其中缘由,实际上也是有一定的外界因素所致,想

  • 金朝为什么要修长城?金朝修长城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金朝

    很多人都知道,长城在我国古代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尤其是可以抵御外族对于中原的入侵,在这一点上面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秦始皇要将长城连接在一起,而后世各个朝代几乎都会对长城进行修缮和加固。然而,由女真族统治的金朝,为什么也要去修长城呢?长城本来就是用来抵御外族的,那他们修长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

  • 金朝和后金能过涿鹿中原的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金朝

    《金史》“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隋称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金国和后金都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当然关于二者是否同源至今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从部落逐渐发展起来的。全部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金国曾经俘虏

  • 三国曹魏权臣司马昭为何不废帝自立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昭

    生在古代那种皇权社会,但凡自己手里有能力的人,都会向往皇权。而在我国的几千年历史中,离皇位最接近,但到死都没有登上帝位的权臣一共有两位,分别为曹操和司马昭。曹操不用小编多说,大家对这一人物应该有深刻的认知,毕竟每个人在上初中的时候都会学古代史,都会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今天小编想和大家聊一下司马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