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蔡京新政历史事件介绍

北宋蔡京新政历史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019 更新时间:2023/12/22 22:09:26

宋徽宗年间,由于前代积弊未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三冗问题更为突出,北宋国家财政年年赤字濒临崩溃,心急如焚的宋徽宗决心像他的前辈们一样以改革来挽救危局,由此便揭开了北宋末年蔡京改革的序幕。

宋徽宗选用蔡京搞新政也非偶然,一来是蔡京四度为相德高望重且官场经验老练,二来是他凭借着左右逢源之术深得皇帝的宠信,虽然蔡京表面上很光耀,但也都是靠着曲意逢迎才获得的主角光环,他对改革之道并不算精通,但圣命不可违,也只能硬着头皮来搞这场关乎到北宋政权生死存亡的重大改革,那么蔡京是怎么把新政带向死胡同的呢?

前代政策大调整

由于北宋财政持续出现赤字,蔡京就盲目的认为是前代的经济政策出现了问题,于是便把目光瞄向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遗留下来的政策。王安石民间和朝廷互利共赢的政策得到了蔡京的全面否定,但他又制定不出好的政策予以替代,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前代政策不断革新。

他虽然重推王安石时期的《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旧策,但也对王安石的改革理论作出了全面的阉割。比如从前的《免役法》规定的是地主豪强出钱免除徭役来补贴底层民众服徭役,而到了蔡京时期地主豪强阶级无需出资即可直接免除徭役,而这沉重的徭役到头来只能转嫁到平民百姓的头上,百姓的经济负担变得更加沉重。

蔡京为了博取地主利益集团的支持,尽变前人的政策,穷尽一切办法对底层百姓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与此同时声势浩荡的农民运动此起彼伏,大大动摇了北宋王朝的统治根基。

货币改革引通胀

但凡历代王朝的末期,朝廷总会利用纸币来短期内筹集巨资以图度过财政危机,这虽然是一个高效便捷的政府集资手段,但也会加剧通货膨胀的风险率,而蔡京改革期间也试图通过货币来进行敛财,结果却引发了社会大范围的恶性通货膨胀。

崇宁元年,蔡京在纸币的诞生地四川大肆增加交子的发行量,试图通过此法敛取民间财富缓解财政危机,在几次的增发过程中朝廷由于没有准备金作为支撑,所以很快就出现了通货膨胀,交子大幅贬值,四川地区出现了经济失控现象,而蔡京却束手无策,最终官府竟决定违约,即国家不再承认并兑换发行的纸币交子,北宋社会一度陷入混乱,民间也对朝廷失去了信任,帝国的崩塌已成定势。

盐钞货币化失败

自汉朝开始,国家将盐铁等产业垄断收归国有,原因就是政府看中了盐铁等产业高额的利润,盐业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到了宋朝时已经趋向于专业化精细化的公有产业,盐钞与此同时出现在了北宋的市场上,是官府发给盐商的取盐凭证,而且是有价的证券,甚至还可以兑换市场上的其他商品,蔡京在此看到了商机。

以往只有在盐区才能够使用的盐钞制度,蔡京决定将其通用全国,蔡京此举目的就是为了将盐票当作是交子之后的第二货币使用,从而凭借着官府手中的垄断权令盐钞不断贬值,增加盐商以盐钞换盐的难度,而朝廷不但可以从中获取差价,还能够获得收取其他杂税的由头。

此举虽然为朝廷每年增收数千万贯的财富,但也令盐的价格一路飙升,而且质量大幅下滑,这一头老百姓抱怨吃不上盐或是吃的是劣质盐,那一头商人手中积存了大量的盐钞政府设限兑换,因此而破产者的商人数不胜数,中下层阶级苦不堪言,社会动荡加剧。

蔡京改革失败后引发了北宋经济的大崩盘,宋徽宗在追悔莫及之余选择了退位避难,把积重难返的北宋烂摊子交到了儿子宋钦宗之手,无能为力的宋钦宗除了大发雷霆贬谪蔡京之外无计可施,第二年,金日的铁骑再次南下,北宋朝廷无力抗衡最终国灭君俘,可以说北宋的灭亡不只是简单的军事不振,更为重要的乃是帝国经济的全线崩盘。

标签: 蔡京

更多文章

  • 称帝后的李世民为什么要整修洛阳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世民

    李世民非常留恋江都的繁华,自武德初打下洛阳时就被其豪华的宫殿所震撼,贞观一朝有十多次巡幸江都;贞观末年备受李世民信赖的李大亮死前进谏,劝其以关中为意,以宗庙为重,不要效仿隋炀帝南巡。贞观四年,有关部门在没有巡幸计划的情况下征集百姓修缮洛阳宫,给事中张玄素以当前朝廷所急不在宫殿为由劝李世民停止征役,又

  • 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

    毛阶给曹操的:(奉天子而令不臣)是三国史上最高的策略。诸葛亮给刘备的:(取荆、益,三分天下)是当时最强的军事策略,魏吴假如一方取下荆州益州,将平天下。诸葛亮是被刘备三兄弟给坑死的,说好的《隆中对》每人去执行,取益州刘备害死庞统,取完益州关二哥又玩没了荆州,再加上法正去世,使整个蜀汉没有了战略部署和战

  • “捐监冒赈”案牵扯出了别的什么案子?乾隆是怎么处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捐监冒赈

    乾隆四十六年六月,清廷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捐监冒赈”案,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伙同各级官员贪污国帑数百万两,百余名官员非死即戍。这起大案如同一场惊雷,深深地触动了陶醉在盛世之中的乾隆帝,他意识到腐败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然而,就在不久,又一起大案浮出水面,而且和捐监冒赈案有着直接的

  • 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每当说起明朝,史学界总是争议不断。276年的国祚,既有铮铮铁骨的不屈不挠,也有昏暗不堪的昏君昏臣。相比较与其他朝代,它与众不同。没有像纣王那样的暴君,也缺乏秦桧那样的佞臣。但是恰恰就是这样的"三无朝代",却延续了276年之久,直到在崇祯十七年出现压弯它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临。烽火

  • 秦末“怀王之约”具体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怀王之约

    秦朝末年,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打响了武装反抗秦朝统治的“第一枪”。章邯用骊山囚徒打败了喊出口号的陈胜,但死了一个陈胜,还有千千万个陈胜。刘邦在在沛起兵,项梁在吴起兵,田儋在齐国旧地起兵。不过,当时秦军还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义军中强大的项梁号召各路

  • 汉桓帝刘志如何铲除权臣梁冀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桓帝

    汉桓帝刘志,汉章帝刘炟曾孙,蠡吾侯刘翼之子,生母匽明。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病逝,大将军梁冀迎立刘志为皇帝。汉桓帝刘志当时才十五岁,由大将军梁冀的妹妹梁太后垂帘听政,朝局实际上掌控在梁冀手中,汉桓帝成了摆设。官员升迁,可以不去拜见皇帝,但必须拜见梁冀,汉桓帝的日常活动受到监控和限制。汉桓帝知道

  • 盘点中国古代以“汉”为国号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古代

    西汉王朝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二个出现的朝代,一直以来,都被后世认为是最正统的王朝。所以后世在创立政权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都会以汉为国号。而说到所谓的正统,那就跟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儒学,离不开关系。从孔子开始,儒家就一直强调,要把周朝的礼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础。所以周朝,就代表了正统。秦朝

  •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的结局与生活状态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则天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就算武则天再强势,终归有没落的一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无法避免。武则天到了晚年,已经定下还政李唐的对策,随即放松下来,张易之、张昌宗两位男宠趁虚而入,朝廷大权旁落,武周政权陷入空前危机。一、张易之、张昌宗肆意妄为史料记载“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

  • 澶渊之盟的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国在1005年缔结的盟约,一场经历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公元999年,辽朝派兵挑衅,掠杀百姓,由于骑兵战术灵活,宋朝边防压力越来越大。辽朝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所缔结的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两国长

  • 秦国“虎狼之国”称呼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国

    周平王东迁之时,曾封秦襄公为诸侯,列国之中,秦应该是最年轻的诸侯国。它地处西北,远离中原,封闭偏僻,发展始终落后于他国。从公元前770年正式立国,至战国中期,秦始终被中原各国,甚至地处江汉的楚国瞧不起,视其为蛮夷,秦穆公时,有过一段辉煌,但很快秦国再次湮没在西方,悄无声息。春秋初期形势图就是这样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