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元昊建西夏前做了哪些改革?

李元昊建西夏前做了哪些改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617 更新时间:2024/2/9 11:48:55

1、李元昊简介

李元昊生于1004年,小名嵬理。西夏语“嵬”是“惜”的意思,“理”是“富贵”的意思。史书记载了李元昊性格的多面性,如“性雄毅,多大略”“阴鸷峻谋杀”“性凶鸷,多猜忌”。就是他建立了横跨万里,与辽、宋、金鼎足而立的大夏王国。

李元昊喜欢穿白色的长袖衣衫,头戴黑冠,随身佩带弓箭。党项羌族尚武的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喜欢读兵书,《野战歌》《太乙金鉴诀》成为他的钟爱,因此,在他后来的生涯中,“结发用兵凡二十年,无能折其强者”。

除此之外,李元昊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造诣,他擅长绘画,通晓佛学,精通汉、藏语言文字,尤其倾心于治国安邦的法律著作,这一切造就了李元昊成为一个具有文韬武略的人。少年李元昊就胸怀大志,他当太子时,就反对父亲李德明臣服于宋朝的做法。

他曾说:“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他不愿因宋朝的一些小恩赐而放弃自己称帝立国的野心。他一继位,就开始积极准备称帝。

宋朝边将对李元昊的长相、气度、见识曾有过各种各样的传说,使李元昊成为宋朝边将心中的一个传奇式人物,驻守在宋夏边境的大将曹玮想看看李元昊的真面目,派人四处打听李元昊的行踪。听说李元昊常到沿边的榷场来,曹玮便等在那里,但始终未见到李元昊其人。最后让人暗中偷画了李元昊的画像,曹玮看过之后不禁惊叹道:“真英雄也!”认为此人必将成为宋朝边境的大祸害。

时事造英雄,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使李元昊最终成为西夏王国的建立者。李德明病故后,李元昊袭封,他以臣属于宋朝为辱,开始着手做独立称帝的准备工作。李元昊对夏州割据政权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内容涉及年号、官制设置、军事、礼乐、习俗等。

2、改元换姓

李元昊即位后,首先去掉唐、宋所赐的李、赵姓氏,而改王室拓跋氏姓为“嵬名”,自己改名“曩霄”,还去掉宋朝赐给他的西平王封号,改称“吾祖”(又作“兀卒”,党项语的译音,意为“荒诞”“可汗”“青天子”的意思。与中原的黄天子对立)。他借避父亲名讳,改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

3、建官制

李继迁之前,夏州政权中的蕃落使、防御使、指挥使、团练使、刺使等官职,都是中原王朝对党项羌各部实行羁縻统治时授予的。从李继迁开始“潜设中官,全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到李德明时,定都兴州,并“大辇方舆,卤薄仪卫,一如中国帝制”。

李元昊为了给称帝做准备工作,他仿宋朝的官制,设立了文武两班朝官。设置了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院、汉学院等官职。这些官职分别由党项羌人和汉人担任。

4、改礼乐习俗

李元昊自认为是鲜卑拓跋氏的后裔,在文化习俗上也开始依照鲜卑人的习俗来规定。夏显道元年(1033年),李元昊颁布了“秃发令”,规定党项羌人不准使用汉人发式,三日之内一律按鲜卑人的秃发习俗剃发,“三日不从,许众共杀之”。他自己率先剃光自己的头顶,并穿戴耳环,以显示与汉人的区别。

一时间,党项羌人争相剃发。在服饰上,李元昊参照中原王朝、回鹘、吐蕃等族的服饰规定了党项羌自己的服装。用服装的颜色来区分人的身份等级,规定自己身穿白色窄衣,头戴红里毡冠,冠后垂红色丝带;文武官员们穿紫色、红色的衣服;平民百姓穿青色、绿色的衣服。

李元昊对以前受唐宋影响的礼乐制度十分不满,认为汉人的礼乐“不足法”,说:“王者制礼作乐,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若唐宋之缛节繁音,吾无取焉。”于是,他在机构中设置了专门掌管音乐的“蕃汉乐人院”,简化了礼乐制度,将“吉凶、嘉宾、宗祀、燕京”各种场合中的礼仪“裁礼之九拜为三拜,革乐之五音为一音”,下令国中执行,不从者,格杀勿论。

5、大兴文教

在恢复党项民族传统方面,野利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同李元昊一样,兼通党项和汉族两种文化,史称他“多学识,谙典故”。李元昊命野利仁荣依据党项羌语,仿汉字笔画而创制了西夏字。李元昊对西夏字特别重视,把西夏字看成是自己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尊其为“国字”,在全境范围内大力推广。

在行政机构中专门设置了“蕃学院”,负责以西夏字撰写西夏与吐蕃、回鹘及西域各国往来的文书。在各州设“蕃学”,培养专门的蕃学人才。西夏文字的创制虽然有利于党项羌族彰显独立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党项羌族与中原汉民族之间的隔阂,不利于民族融合。

6、大兴土木

李元昊继位后,改兴州为“兴庆府”,同时为了配合他称帝的需要,又在李德明建成的兴州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广建宫城殿宇。据史料记载,李元昊新建的都城“逶迤数里,亭榭台池,并极其胜”。

他所建成的兴庆府在规划布局、建筑模式上,都是依照唐宋都城而建,就连城门的名称都仿唐宋都城,用“光化”“南薰”等来命名。今天,宁夏银川市的街区名称还有“光化门”“南薰路”等,其历史渊源就在于此。李元昊在贺兰山下还修建了行宫,专供皇家享乐。

7、经济上,注重发展农牧业

党项羌族人民自五代到李元昊继位的数十年间,已逐渐进入农耕时代。兴、灵一带地处黄河流域最富庶的前套,秦汉时,这里已引黄河水灌溉,开凿了秦家渠、汉延渠、汉伯渠,后魏、后唐时又开了艾山渠、唐徕渠。李元昊为了开垦贺兰山东麓一带的荒地,又开凿了一条新的渠道,称为“昊王渠”或“李王渠”。李元昊还在国家机构中设置了“农田司”和“群牧司”,分别管理农业和畜牧业。

8、全面整顿了军事建制

李元昊把党项部落兵制与中原兵制相结合,建立了西夏的兵制。西夏的军队分为“正军”和“抄”。征兵的办法是:每两丁中取正军一人,每四丁中抽取二人为“抄”,每一正军配二“抄”。正军专门从事战斗,“抄”则随军担负杂役。李元昊为了加强对境内广大党项羌族、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民的统治,增强军事力量,根据西夏地广兵多的具体情况,把军队依所驻地域分为左、右两厢和12个监军司。

其中在今宁夏境内的监军司有两个,即左厢静塞军司和西寿保泰军司。每一个监军司设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等数十名,分别由党项和汉族人担任,“每有事于西,则自东点集而西;于东,则自西点集而东;中路则东西皆集”,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作战机动性。

李元昊建国时的兵力约50万人,分布在以都城兴庆府为中心的一个三角线上,其中兴庆府兵力7万人,灵州(西平府)5万人,河北安北路一带7万人,防止辽的进攻;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落、天都山、惟精山等5万人,防宋朝的进攻;左厢宥州路5万人;右厢甘州路3万人防吐蕃和回鹘;贺兰山驻兵5万人。

李元昊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有意标新立异,但实际上,这些不过是中原王朝封建文化的翻版,是长期以来党项羌族人民与李元昊的祖先们学习汉文化的结果。宋朝大臣富弼曾概括西夏“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属,行中国法令”,说明高度发达的中原文化必然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民族间的政治、军事上的冲突,往往是以一种形式上的对抗促进着文化的交融。党项羌族对中原农耕政权发动大规模的撞击的同时,也在这种文化大交融中无法避免地被先进的农耕文明所融合。

标签: 李元昊

更多文章

  • 李元昊是如何称帝的 李元昊称帝过程中有哪些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元昊

    李元昊经过6年的经营和准备,夏州割据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此时他便积极谋求脱离宋朝。西夏大庆三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与野利仁荣、杨守素等大臣共同谋划,在都城兴庆府南郊的戒坛寺筑坛受封,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 钟会之乱的具体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钟会

    钟会之乱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刘寔为何能预判?他在邓艾、钟会讨伐蜀汉前夕,成功预测出,倘若蜀国被灭,那邓艾和钟会就都回不来了。听上去有些玄乎,但事实的确如此,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盘点下事情的来龙去脉。1、刘寔是谁刘寔是汉章帝(东汉第3位皇帝)第5个儿子刘寿的后代。参考刘备的出身,皇亲国戚也未必一定锦

  • 吴楚七国之乱时梁王刘武为何要坚定地支持汉景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武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个刘姓诸侯王发动叛乱,即“吴楚七国之乱”。这场叛乱是皇帝与诸侯王矛盾的大爆发,最终以汉景帝的完胜告终。奇怪的是,汉景帝之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梁王刘武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以一城之地拖住了吴楚大军的主力,功劳仅次于周亚

  •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为何最终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墨家

    墨家学派的消失: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存在源远流长,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是一场理想主义。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等人领导的墨学运动,在当时也可以说是一场理想主义。但理想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从来就是短暂的。墨家主义在当时兴盛了大约100多年,共产主义在中国可能也会兴盛一百年。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四大货币体系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货币

    周代以下,因为冶金工艺的进步,铸币成本降低,铜铸货币逐渐盛行。在战国,铜铸货币分化成燕、齐的刀形币,三晋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周、秦的圆钱四个系统。1、燕、齐的刀形币齐国所铸造的刀币最为精良,先后流行于齐、燕、中山、赵等国,尤其是齐、燕两国使用刀币时间最长。齐国的刀币以大刀最为有名。考古发现的

  • 晋国国号的历史由来 晋国疆域面积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晋国

    晋国是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曾涌现出许多名君名臣名将,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国君甚至独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1、晋国国号叔虞因受封于故唐地,其国故初名为唐,其亦号唐叔虞。至其子燮父继位徙治晋水,乃更国号为晋。一说因善射改名。关于晋国的立国有两个传说,互为依托:左传

  • 唐朝中央禁军:千牛卫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千牛卫

    唐代有十六卫,听起来就是很高大上的军队。其中有左右千牛卫,李唐一向以老子后人之称,老子乘青牛羽化而去,所以千牛卫就是护卫李唐王室的禁军。千牛卫中的人都出身贵重,有美姿容,放到今天来说就是高富帅组成的兵哥哥。1、千牛卫的职称“千牛卫”这个名字,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

  • 明朝锦衣卫的前身是什么?设立初期有什么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锦衣卫和仪仗队存在巨大反差,在传统观念里,与锦衣卫相关的活动,一般都与刑事案件挂钩,比如像抓

  •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何历史考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辽以释废,儒亡,有何,历史,考据,孛儿只,忽必烈,蒙古,尊号

    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尊号“薛禅汗”,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及元朝开国皇帝(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状元胡砺大概没想过,他的金榜题名居然源于一次&ldquo

  • 唐朝的和亲政策历史介绍 唐朝和亲的公主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和亲

    和亲是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通过和亲,使得两方和亲对象保持友好往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辉煌时期,国力强盛,四海折服,周边各族首领内属求婚者纷至沓来,所以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和亲公主最多的一个朝代。“和亲”亦称“和藩”,纵观中国历史,从西汉到清代至少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