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清朝对边疆的控制范围和力度是古代王朝中最强的?

为何清朝对边疆的控制范围和力度是古代王朝中最强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181 更新时间:2024/1/23 3:19:01

都不是吃素的

中央之国曾经有过“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赫赫武功,也曾有过“永嘉之乱”、“靖康之耻”、“崖山海战”的惨烈回忆。直到明朝,还爆发了“土木堡之变”,北虏与南倭并列,始终是威胁明朝外部安全的重大问题。

但是到了清朝,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草原威胁仿佛突然消失沉寂了,这是为什么呢?

农耕帝国与游牧部落的永恒对抗

大约在80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开始加速不断北移,向亚欧大陆板块碰撞、挤压,逐渐形成了青藏高原,是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从此大山两边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青藏高原的隆起,同时压迫抬高了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造成了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地貌,同时也破坏了我国北回归线附近的大气环流和气压带,出现了与北半球其他低纬度地区截然不同的环流形势,进一步加强了夏季东南季风的势力。

因青藏高原的存在

令华南和北印度在同纬度比较下是那么的湿润

然而东南季风不能无限深入大陆腹地,因此以400mm降水线为界,东亚大陆形成了干湿两种气候模式,也衍生出绚烂多彩、形态迥异的文明形态。

看一下东亚和南亚的农业区分布

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森林带居住着渔猎民族;蒙古高原周边的草原孕育了游牧民族;西北的塔里木盆地和天山南北的诸绿洲诞生了农牧混合民族;西部的青藏高原养育了高寒游牧+农业民族;西南的云贵高原滋养了山地农耕民族;中东部的内地地区则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农业文明。

是的,中国很大很大

其中,农耕民族与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对抗是主要矛盾。

从秦与匈奴对峙开始,以长城为界,形成了“南有大汉、北有强胡”的对峙局面。强盛的中原王朝如秦、汉、隋、唐、明曾经多次出击蒙古高原,打垮了称雄一时的草原霸主,但是终究无法长久占领。反过来,勇猛的草原民族如匈奴曾经倾覆西晋,北魏饮马长江,金朝灭亡北宋,直到元朝统一全国。

这是草原帝国第一次

拿下了整个长江以南的世界

1368年8月,明军攻入大都城,汉族农耕文明再次复兴。明成祖朱棣时,五次北征蒙古,明朝武功看上去达到了极盛。但是随后不久,蒙古骑兵即还以颜色,先是瓦剌大破五十万明军,俘虏明英宗。继而鞑靼复兴,威胁九边,逼迫明朝重开互市。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北方草原威胁,仍然难以消除。

帝国强盛之时

定都北京可以方便控制蒙古与东北诸部

帝国趋于衰弱时

北京就成为敌人可以一击命中的要害

后金崛起蛇吞大象

17世纪初的中国大陆,大致有三股势力逐步衰落的明朝、四分五裂的蒙古诸部、悄然勃兴的后金王朝。

若论综合实力,明朝无疑是最强大的,但是帝国内部危机重重,党争的不断上演和皇帝执政思路的不断变化,让情况变得尤其复杂。

如果没有东蒙古诸部的支持

明朝的辽河以东的控制将是很脆弱的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蒙古诸部依然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但是政治上互不统属,相互厮杀。以大漠为中心,南部为漠南蒙古,主要有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等部落,大致涵盖今内蒙古自治区;大漠北部为漠北蒙古,为喀尔喀诸部,主要有车臣汗、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等部,大致涵盖今蒙古国全境;大漠以西各部称为漠西蒙古,即卫拉特蒙古,有准噶尔部、和硕特、土尔扈特等部,大概分布在内蒙西部、青海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如果撇开控制很弱的东北和西藏

大明的国境线真是被蒙古诸部压着打得

后来,青海、西藏地区在明末为和硕特部统治,形成了面积广大的和硕特汗国。准噶尔部消灭南疆叶尔羌汗国,统一天山南北。

西部一众大汗国

后金(清朝)虽然于万历末年强势崛起,但仍然是势力最弱小的一方,却上演了蛇吞大象的好戏。从时段上,清朝统一中国大陆大概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从努尔哈赤崛起到1636年清朝建立。这一时期漠南蒙古诸部中最强大的当属林丹汗统治的察哈尔部,他意图统一蒙古诸部,争霸天下。但是诸部与林丹汗有很深的矛盾。后金从与科尔沁部结盟开始,不断通过联姻结盟、威胁利诱等政策,扶此抑彼,各个击破,蚕食漠南蒙古诸部,最终与林丹汗进行决战并将其击败,迫使后者远遁客死青海。

1636年,林丹汗的儿子和遗孀奉上元朝传国玉玺,漠南蒙古16部49领主正式臣服,尊皇太极为蒙古大汗博格达彻辰汗,在法理和名义上了成为草原文明和渔猎文明的共主,实力大增。

先击败明朝的两大盟友、蒙古、朝鲜

京城就完全暴露在满清铁蹄之下了

二是从1644年入关到1683年收复台湾。整合完成后的清朝,利用李自成进京、明朝国力残破的机会,率领满洲八旗、蒙古骑兵以及新附汉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40年间,荡平了李自成、张献忠、南明诸王、三藩、明郑等势力,成为了东亚大陆力量的代言人。

三是从1684年到1691年逐步统合喀尔喀诸部。在林丹汗之外,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是另外一位致力于统一蒙古诸部的人物。准噶尔强势崛起,严重威胁喀尔喀三部,后者不能抵挡,南下多伦与康熙帝会盟,请求保护。清朝击败准噶尔后,在外蒙分设盟旗,外蒙古地区归顺清朝。

喀尔喀人民为了报仇什么都愿意做....

四是从1692年到1724年,清朝完成对青藏高原整合。明末,青海和硕特部固实汗派兵入藏,击杀西藏日喀则的藏巴汗,建立了和硕特汗国。1717年,准噶尔部入侵拉萨,击杀和硕特部拉藏汗。清朝派军进藏,驱逐准噶尔部,开始对西藏实行有效统治。随后,和硕特部罗布藏丹津在青海举兵反清,被雍正帝派兵击败,青海也纳入清朝版图。

五是1725年到1759年,完成统一。准噶尔部历代首领力图建立起涵盖内外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的政权,并且一度接近成功。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只是暂时压制了准噶尔锋芒,其后到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凌时期,双方时战时和,各有胜败。1757年,准噶尔末代大汗阿睦尔撒纳病死,俄国向清军交出其尸体。1759年,清军进军喀什噶尔,控制新疆全境。历经顺、康、雍、乾四代君主百余年的努力,统一大业终告完成。

总结清朝成功的秘诀

马克思曾经这样点评印度,“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都征服了”。同样,在草原和汉地数千年的征战厮杀之后,清朝崛起于东北,将两者完全征服并统一于一体,回头来看,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总结一下,清朝前中期的成功,主要有四点经验。

一是恩威并施。

在恩的方面,表现为联姻结盟,对蒙古贵族宠之以封爵、谊之以姻亲,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满蒙同盟,著名的孝庄太后即为蒙古科尔沁部人。

到死都在寻找科尔沁草原的孝庄太后

在威的方面,一方面是武力震慑,比如清帝例行的“木兰围猎”,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蒙古部落“畏威怀德”。另一方面,将原先以部落为单位自由迁徙的蒙古民众严格地固定在以旗为单位的小块领地内,严禁自由流动,有矛盾只能找清朝政府。失去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加上喇嘛教的麻痹,纵横千年的草原民族终于被驯服。

既是皇帝,又是可汗

二是借力打力。

清朝诸帝,善于最大限度团结利用自身以外的力量。早期编蒙古八旗壮大自身,吸收了蒙古诸部军事力量;统一中原时,驱使吴三桂洪承畴孔有德等为马前卒。为与噶尔丹决战,康熙皇帝从1690年开始,用了六年时间做准备,借助汉地力量,通过内蒙古的五路驿站,将后勤补给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对噶尔丹形成绝对优势。

《康熙王朝》里康熙亲征噶尔丹

三是因俗而治。

在清朝入关之前,边疆地区各政权已经有了其各自的政治体系和风俗习惯,因此雍正帝明令,对边疆统治要“从俗从宜,各安其习”。

对于东北,实行军府制,设将军管辖;在蒙古,实行盟旗制为主,军府制为辅,旗为基本单位,之上为盟,分别由蒙古王公担任主官;在新疆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维吾尔族聚居区实行伯克制、游牧的哈萨克、蒙古诸部及哈密、吐鲁番维吾尔人实行札萨克制;在西藏,达赖与班禅两大活佛并立,形成宗教贵族与驻藏大臣协同管理的西藏噶厦体制。

一国多制?

四是武力后盾。

一般的边疆地区部族力量,清朝皇帝注重最大限度利用怀柔收复对手。但是如果对方不肯接受清朝的统一政策,或者反过来进犯,执意进行武力对抗,那么清朝往往不惜兵戎相见。据资料显示,从顺治元年(1644)清入关算起,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彻底统一天山南北的115年间,清朝南下中原、统一新疆加上对西藏的用兵,大、小共百余战,耗费白银估计超过一亿两。

最终,在清朝中期,中国版图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达到了138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了中国古代对版图控制最严密、最完善的一个王朝。

你在哪啊科尔沁草原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END

标签: 清朝

更多文章

  • 明朝与南洋地区有没有联系?有哪些具体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

    我国在明清时期将东南亚一带称为“南洋”,其地理范围大致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有些具体时候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这一带与我国有着密切悠久的历史关系,接下来我们就对明代时期中国和南洋地区的交往做一个综述。明代南洋移民路线唐宋以后,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

  • 南明重臣史可法为什么不能长期守住扬州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史可法

    扬州从隋唐两朝开始,就是江淮流域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如果占领了扬州,就可以威胁从江南向北方输送粮食税赋的大运河。因而没有朝代会不重视对这座城市的保护。然而,在1645年的清军南下攻势中,扬州城以非常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攻陷。为什么一心挽救大明朝的忠臣史可法,就没有办法在扬州坚守更长时间呢?扬州城的防御设

  • 为什么明朝不出兵西域截断蒙古和中亚的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

    明朝时的蒙古势力,屡屡从北方南下,成为当时主要的边患。明军虽有主动反击,但大部分时候都只能被动防御。为什么明朝不效仿汉唐时期的策略,进军西域,截断蒙古人从中亚获得各类物资的通道?西域并不是草原帝国的必备通道却是中原王朝经常所必须的事实上,西域对于任何蒙古高原霸权的意义,并不是联通中亚的渠道。所以明朝

  • 明朝末年为何没能建立起汉族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

    南明政权的内部纷争一直伴随着各南明政权的始终。弘光政权从其成立之始,就一直被内部官僚的严重冲突所困扰。朝廷内部异常腐败。皇帝“深居禁中,惟渔幼女,饮火酒,杂伶官演劝为乐。”马士英当国结党营私,浊乱国是。弘光小朝廷不仅没有实行减轻赋税的诺言,反而勒派军饷,增国盐、酒等税,加重人

  • 蜀汉灭亡后东吴靠什么支撑17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东吴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争霸,最先灭亡的是刘备建立的蜀汉。公元263年,姜维等人无力回天,邓艾等人率领魏国将士兵临成都。对于蜀汉后主刘禅来说,选择了开门投降。在蜀汉灭亡之后,公元266年,司马炎建立的西晋正式取代曹魏,促使魏蜀吴三国只剩下东吴了。不过,虽然在实力上明显弱小西晋,但是,东吴直到公

  • 秦朝灭亡之际岭南的数十万大军为什么没有回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朝

    秦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到秦始皇嬴政继位后,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之后正式建立秦朝。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奠定了中原王朝版图的雏形。不过,在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胡作非为,最终导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促使秦朝于公元前207年走向灭亡。值得注意的是,在秦

  • 明朝军器制造归哪个衙门管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

    《明会典》中有记载“军器造于工部而散则兵部掌行,禁卫营操、内外官军,莫不有定数”。也就是说,明朝的军器制造的衙门是工部。根据李伯重先生的研究,明朝的军器制造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中央的军器制造占据了中心地位。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所以,明朝的中央又分为南京和北京两

  • 孙恩起义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孙恩

    孙恩是东晋末年的一位著名起义军领袖,他曾经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起义,试图推翻东晋政府。那么,孙恩为什么起义呢?本文将根据真实资料,探讨这个问题。一、背景介绍孙恩出生在南朝梁时期,他的父亲是一名官员。孙恩年轻时曾经在官场上任职,但是因为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和不公,他开始怀疑社会的正义和公正性。后来,他又

  • 东晋孙恩卢循起义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孙恩

    孙恩和卢循是东晋末年的两位著名起义军领袖,他们曾经联合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起义,试图推翻东晋政府。然而,这场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那么,孙恩卢循起义为什么失败了呢?本文将根据真实资料,探讨这个问题。一、背景介绍孙恩和卢循是东晋末年的两位著名起义军领袖,他们曾经联合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起义,试图推翻东晋

  • 湘军水师创始人彭玉麟,为什么能被称为中国现代海军的奠基人?

    历史人物编辑:蔡良安标签:彭玉麟

    彭玉麟,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1816年生于安徽安庆。作为投笔从戎的湘军水师名将,由于其字,彭玉麟也被称为雪帅。晚清有“三杰”和“中兴四大名臣”之说,“三杰”分别是曾国藩、左宗棠和彭玉麟,而在一个版本的中兴四大名臣中,彭玉麟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彭玉麟中国南方水系众多,因此水师成为南方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