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先天政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唐朝“先天政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867 更新时间:2024/1/14 14:20:17

先天政变,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唐睿宗传位给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太平公主集团覆灭,李隆基掌大权,这次事变被称为“先天政变”。

事件简介

713年(先天二年)七月,太平公主图谋政变,准备以羽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李隆基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假传召见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窦怀贞等人,引五百羽林军诛之。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唐玄宗恕其死罪,被唐玄宗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其夫武攸暨坟墓也被铲平。

唐玄宗画像

在此次政变中崔湜岑羲、萧至忠、窦怀贞等四位宰相,常元楷、李慈等禁军将领以及李晋等地方大员悉数因跟随太平公主谋反而被杀。可以说是唐朝政界的一次大换血。然而此次政变为之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也是有益的地方。

事件背景

太平公主屡立大功后,权势地位更加显赫,李旦经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针,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旦坐在一起谈上一段时间;有时她没去上朝谒见,李旦会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每当宰相们奏事的时候,李旦就要询问:“这件事曾经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下来还要问道:“与三郎商量过吗?”在得到宰相们肯定的答复之后,李旦才会对宰相们的意见表示同意。三郎指的是皇太子李隆基。

凡是太平公主想干的事,李旦没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其余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不可胜数。由于太平公主的权势甚至超过了李旦皇帝,所以对她趋炎附势的人数不胜数。

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简三人都受封为王。太平公主的田产园林遍布于长安城郊外各地,她家在收买或制造各种珍宝器物时,足迹远至岭表及巴蜀地区,为她运送这类物品的人不绝于路。太平公主在日常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也处处模仿宫廷的排场。

李旦则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政治平衡,以避免伤害到任何一人。

太平公主认为太子李隆基还很年轻,因而起初并未把太子放在心上;不久之后又因惧怕太子的英明威武,转而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以便使她自己能长期保住现有的权势地位。太平公主屡次散布流言,声称“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长子,因此不应当被立为太子。”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己亥(二十二日),李旦颁下制书晓谕警告天下臣民,以平息各种流言蜚语。太平公主还常常派人监视李隆基的所作所为,即使一些细微之事也要报知李旦,此外,太平公主还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很多耳目,李隆基心里感到十分不安。

公元711年(景云二年),太平公主同益州长史窦怀贞等结成朋党,想加害于太子李隆基,便指使她的女婿邀请韦安石到自己的家中来,韦安石坚决推辞,没有前往。李旦曾经秘密地召见韦安石,对他说:“听说朝廷文武百官全都倾心归附太子,您应当对此多加留意。”

太平公主画像

韦安石回答说:“陛下从哪里听到这种亡国之言呢!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主意。太子为宗庙社稷立下了大功,而且一向仁慈明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希望陛下不要被谗言所迷惑。”李旦听过这话之后十分惊异地说:“朕明白了,您不要再提这件事了。”

当时太平公主正在帘子后面偷听他们君臣之间的谈话,事后便散布各种流言蜚语对韦安石横加陷害,想把他逮捕下狱严加审讯,多亏了郭元振的救助才得以幸免。

太平公主还曾乘辇车在光范门内拦住宰相,暗示他们应当改立皇太子,在场的宰相们全都大惊失色。宋璟大声质问道:“太子为大唐社稷立下了莫大的功劳,是宗庙社稷的主人,公主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建议呢!”

事件过程

李旦传位

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太平公主指使一个懂天文历法的人向李旦进言说:“彗星的出现标志着将要除旧布新,再说位于天市垣内的帝座以及心前星均有变化,所主之事乃是皇太子应当登基即位。”李旦说:“将帝位传给有德之人,以避免灾祸,我的决心已定。”

太平公主和她的同伙们都极力谏阻,认为这样做不行,李旦说:“中宗皇帝在位时,一群奸佞小人专擅朝政,上天屡次用灾异来表示警告。朕当时请求中宗选择贤明的儿子立为皇帝以避免灾祸,但中宗很不高兴,朕也因此而担忧恐惧以至于几天吃不下饭。朕怎么能够对中宗可以劝他禅位,对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在八月传位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

太平密谋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势力专擅朝政,与李隆基发生尖锐的冲突,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

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和胡僧慧范等一起图谋废掉唐玄宗,李晋是李德良的孙子。常元楷和李慈多次前往太平公主的私宅与她订下作乱的计谋。此外,太平公主又与宫女元氏合谋,准备在进献给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

唐玄宗画像

隆基决策

王琚曾对李隆基进言道:“形势已十分紧迫,陛下不可不迅速行动了。”尚书左丞张说从东都洛阳派人给李隆基送来了一把佩刀,意思是请玄宗及早决断,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荆州长史崔日用入朝奏事,对李隆基说:“太平公主图谋叛逆,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当初,陛下在东宫作太子时,在名分上还是臣子,如果那时想铲除太平公主,需要施用计谋。现在陛下已为全国之主,只需颁下一道制书,有哪一个敢于抗命不从?如果犹豫不决,万一奸邪之徒的阴谋得逞,那时候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李隆基说:“你说得非常正确,只是朕担心会惊动太上皇。”崔日用又说道:“天子的大孝在于使四海安宁。倘若奸党得志,则社稷宗庙将化为废墟,陛下的孝行又怎么体现出来呢!请陛下首先控制住左右羽林军和左右万骑军,然后再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这样就不会惊动太上皇了。”李隆基认为他说得很对,便任命他为吏部侍郎。

一网打尽

侍中魏知古告发太平公主发动叛乱,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突入武德殿,另派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举兵响应。李隆基于是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计率先下手诛除太平公主集团。

甲子(初三),李隆基通过王毛仲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召见常元楷和李慈二人先将他们斩首,在内客省逮捕了贾膺福和李猷并将他们带出,又在朝堂上逮捕了萧至忠和岑羲,下令将上述四人一起斩首。

窦怀贞逃入城壕之中自缢而死,唐玄宗下令斩戮他的尸休,并将他的姓改为毒氏。李旦听到事变发生的消息后,登上了承天门的门楼。郭元振上奏李旦说:“皇帝只是奉太上皇诰命诛杀窦怀贞等奸臣逆党,并没有发生什么其他的事。”李隆基也随后来到门楼之上,李旦于是颁发诰命列举窦怀贞等人的罪状,并大赦天下,只是逆臣的亲属党羽不在赦免之列。薛稷被赐死在万年县狱中。

公主自尽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直到事发三天以后才出来,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薛崇简因为平日屡次谏阻其母太平公主而受到责打,所以例外地被免于死刑,李隆基赐他姓李,并准许他留任原职。

唐玄宗还下令将太平公主的所有财产没收充公,在抄家时发现公主家中的财物堆积如山,珍宝器玩可以与皇家府库媲美,厩中牧养的羊马、拥有的田地园林和放债应得的利息,几年也没收不完。胡僧慧范也拥有家产达数十万缗。

事件影响

先天政变后,李隆基终于摆脱了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真皇帝,最终结束了自中宗朝以来朝局多年混乱的局面。

事件争议

关于太平公主是否真正策划阴谋造反这一点,一直以来存在着疑问。有一部分的人认为她与李隆基不仅是政敌,已经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可能没有谋反之心。

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以太平公主在朝中完全占据上风的局势和她多次成功政变的经验,她若当真谋反,不可能如此轻易就被李隆基平定。

标签: 先天政变

更多文章

  • 孙坚是如何平定江东六郡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孙坚

    孙策不死,便无三国!可见孙策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孙策17岁那年(公元191年),父亲孙坚攻黄祖过程中战死,此后孙策仅凭1000多人的兵力,开启了纵横江东的模式。到公元200年,短短几年时间,孙策横扫江东六郡,为后来的孙吴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你知道孙策在平定江东六郡过程中,对手都是哪些人吗?庐江太守

  • 唐朝“八次出幸”历史事件介绍 八次出幸是哪几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八次出幸

    八次出幸是历史上唐朝皇帝八次逃出长安的事件。是主人公包括指唐玄宗、唐肃宗(1次)、唐代宗(1次)、唐德宗(1次)、唐僖宗(2次)和唐昭宗(3次),他们因为战乱而8次出逃京师长安的避难事件。八次出幸从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至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的149年内,有7.3%或长达11年的时间内皇帝不

  • 唐朝“文成公主进藏”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

    文成公主进藏,是唐朝贞观年间,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简介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

  • 唐朝松漠都督府建立的原因 松漠都督府管辖区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松漠都督府

    松漠都督府,是唐朝时管理契丹的羁縻都督府。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一月廿三,契丹帅大贺窟哥率领所部内属。唐太宗以契丹部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辽一带)。以窟哥为都督;又以其别帅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

  • 唐朝统一战争地图形势图 唐朝统一战争打了几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

    唐朝统一战争,是唐朝建立后,对隋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建立的割据政权进行的统一战争。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战争的冲击下四分五裂,贵族、官吏、豪强地主纷纷拥兵割据。隋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夺取都城长安,于隋大业十四年(唐武德元年,618年)称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但是此时的唐朝仅占有关中(今陕西)、河东(今山

  • 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背景贞观之治“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政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 中国古代六部之刑部历史介绍 刑部侍郎是现在什么官 刑部尚书权责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刑部

    刑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简介东汉尚书置二千石曹掌刑狱,三公曹掌决案。魏、晋以后,尚书之三公、比部、都官等曹均关刑狱,南朝之宋、梁、陈,北朝之北齐,均设都官尚书。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开皇三年(583)改称刑部,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大理寺并列,惟元代只

  • 中国古代六部之工部历史介绍 工部侍郎是现在什么官 工部尚书权责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工部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西魏556年(恭帝三年),始置工部。北周北周沿置,属冬官府,置中大夫二人为长官,掌百工之籍,而理其禁令。隋朝582年(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置工部尚书一人为长官。607年(大业三年)增置工部侍郎一人

  • 隋朝统一战争的时间 隋朝统一战争示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朝

    隋朝统一战争是南北朝末期的统一战争。简介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后,权臣杨坚于隔年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内部、解决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并吞西梁后,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统一战争中,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役逼降陈

  • 武则天晚年为什么还政给李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女人之一,她在男权社会攀登上了权力的高峰,尽管后人争议无数,但客观而言,她的功绩举世无双,有“贞观遗风”,这是后面掌权的慈禧等人所不能比拟的。14岁时,武则天进入后宫,获得赐号“武媚”,但唐太宗妃子的这段时光里,有关武则天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