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代十国之南吴历史介绍 南吴历任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之南吴历史介绍 南吴历任皇帝列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998 更新时间:2024/1/16 10:04:15

南吴(吴,902年-937年)是由杨行密所建的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简介

杨吴政权创立者杨行密起家于庐州(今安徽合肥),依附于淮南节度使高骈,后势力渐强,遂占领扬州,扩大地盘,于景福元年(892年)八月受封淮南节度使,而后逐步兼并东南各军阀,唯独与割据苏浙的钱镠形成对峙,于天复二年(902年)受封吴王。到905年杨行密去世时,杨氏吴国已经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

杨行密死后,子杨渥继位,荒淫放纵,大臣徐温于天祐四年(907年)发动政变夺得大权,次年弑杀杨渥,立杨隆演为主,从此杨吴遂为徐氏所把持。927年徐温死,子徐知诰继任其权位,扶持杨隆演之弟杨溥为帝,935年徐知诰受封齐王,至937年,杨溥被迫禅位于徐知诰,杨吴遂亡,历四主,享国三十五年。

杨吴为五代前期南方最强大的政权,疆域囊括今江西全境、湖北东部、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此外还占有淮北一隅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全据东南富庶之地。

杨吴政权多次与北方的后梁发生战争,杨吴试图进军中原,后梁试图征服淮南,但都以失败而终,此外,杨吴一直对东部的吴越国虎视眈眈,觊觎吴越的苏浙之地,多次发兵征讨,但都以失败告终。

杨吴政权控制江南淮南,其间也未发生规模较大的战争,与南唐的交接也是以和平方式完成,为东南营造了和平安定的政治局面,恢复了唐末以来被破坏的经济,为北宋江南淮南的繁荣奠定基础。

吴国行政图

国号

唐朝末年,政局动荡不安。唐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割据江淮,被拜为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902年),唐朝封杨行密为吴王,此时吴国政权初具雏形,国号“吴”由于此。

为区别于前春秋战国之际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吴国,史学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称之为杨吴;从地理上看,由于其居于南方,而有南吴之称;又因吴国统治者改元建制前曾为唐朝的淮南节度使和弘农王,所以又称其为“淮南”政权或“弘农”政权。

历史

发迹庐州

唐朝乾符年间(874年―879年),江淮群起而反,杨行密因参加造反被抓获,刺史郑棨以其相貌奇特,解绑放走。后来杨行密被庐州府募为州兵,在和秦宗权的战斗中经常立功,很快就被升为队长,不久又被派去戍守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一年后期满回到庐州,都将因为不喜欢他要他再次出戍。杨行密杀都将,统率州兵,自号八营都知兵马使。庐州刺史郎幼复逃去,他占据庐州。中和三年(883年),杨行密被唐廷招抚,被封为庐州刺史。

淮南争霸

三年(887年)四月,淮南都将毕师铎在扬州发动兵变,囚禁淮南节度使高骈,并召宣州秦彦进入扬州(今属江苏),杨行密欲救高骈却不能进入扬州,屯军于蜀冈。毕师铎率兵数万攻打杨行密,毕师铎大败,单骑逃回扬州城,并杀死高骈。杨行密进攻西门,秦彦及毕师铎逃奔到东塘,杨行密于是进入扬州。秦彦及毕师铎还师东塘,与秦宗衡联合,杨行密闭城不敢出。不久秦宗衡被偏将孙儒所杀,孙儒攻破高邮,并杀死秦彦、毕师铎,合并他们的军队。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孙儒攻陷扬州,于是杨行密退到庐州。

龙纪元年(889年),杨行密攻下宣州,唐朝拜杨行密为宣州观察使。大顺二年(891年),杨行密攻取滁州、和州。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攻取楚州;同年五月,杨行密在宣州城下,大破孙儒军,斩孙儒;同年八月,杨行密再入扬州,唐朝拜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乾宁二年(895年),加拜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王,升州刺史冯弘铎前来归附。杨行密又分派人攻下淮河以南、长江以东各州。

徐氏专权

天祐二年(905年)冬,杨行密之子杨渥嗣位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兼侍中、弘农王。但杨渥喜好游玩作乐,其亲信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天祐四年(907年,此时唐已亡,吴不承认后梁,仍沿用唐年号),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

天祐五年(908年),张颢杀杨渥,立其弟杨隆演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同平章事、弘农郡王。张颢随即又被徐温所杀,至此杨吴大权尽掌握在徐温之手。天祐七年(910年),杨隆演加中书令、吴王。天祐十六年(919年)晋吴国王,改元武义,自是与唐朝断绝法统。杨隆演个性稳重恭顺,徐温父子专权,不会显露出不平之色,因此徐温也很放心。但也因大权旁落,杨隆演建立吴国后并不快乐,于是放纵自己,以致生病卧床,第二年便去世了。

杨隆演去世后,徐温立其弟丹阳郡公杨溥为吴国王,改元顺义。顺义七年(927年),徐温去世,养子徐知诰继其权位,同年杨溥称帝。

唐代吴兴

徐温死后,徐温义子徐知诰继任金陵府尹,操纵吴国朝政。933年,徐知诰采纳谋士宋齐丘建议,欲迁都金陵,于是修缮金陵府治为皇宫。935年,吴帝封徐知诰为齐王,次年,以金陵府为西都,广陵为东都。

吴天祚三年(937年),吴帝杨溥让位于权臣徐知诰,杨吴灭亡,实际上吴一直都是徐家扶植的傀儡政权。徐知诰改国号为齐,次年又自称唐室之后,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历史遗存

杨吴城濠,在今南京市留存有东段。杨隆演主政时期,派徐温镇守金陵,徐温命手下陈彦谦重建金陵城。杨吴城濠即为金陵城人工开凿的护城河,明朝后被误认为是青溪,1949年后又被误认为是秦淮河。

疆域

统治范围

吴国灭亡前夕形势图

吴国政权的经营从唐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入扬州开始算起,此时领有扬、庐、宣三州,后来杨行密又分派人四处扩张,占据了整个江淮地区。杨行密去世后,吴国又陆续攻下了江西各州。

到吴国灭亡前夕,其统治范围北起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南到虔州(今赣州市),东起常州,西达鄂州(今武汉市),大致相当于今江苏、江西、安徽南部、湖北东部等地。

行政区划

吴国建都广陵(今扬州),称江都府;后期又增设金陵府(今南京),为西都,江都府为东都。

吴国在全盛时期领有:江都府、金陵府、海州、楚州、泗州、润州、常州、滁州、濠州、寿州、和州、庐州、宣州、光州、池州、鄂州、舒州、黄州、歙州、蕲州、江州、饶州、信州、洪州、抚州、吉州、袁州、虔州。

政治

政体

由于五代十国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南吴政权在不同时间段存在着不同的政治体制,但其中的差别更多体现于名分。

藩镇体制:从唐景福元年(892年)到天祐十六年(919年)这段时间内,吴国政权虽已割据自立,但名义上仍奉唐朝为正朔,为唐朝藩镇,仍使用唐朝年号;

王国体制:从吴武义元年(919年)到武义二年(921年)这段时间内,吴国政权独立建国,改元建制,但统治者并未称帝,仅为国王;

帝国体制:从吴顺义元年(921年)到天祚三年(937年)这段时间内,吴国政权为帝国,统治者为皇帝。

官制

史料中并没有专门对吴国官制的记载,但是结合史料和吴国不同时期的政体情况,可知:

从唐景福元年(892年)到天祐十六年(919年)时段内,吴国政权名义上仍是唐朝的一个藩镇,官制从唐朝官制;天祐十六年(919年)夏,吴王杨隆演登王位,改年号为武义。修建宗庙和社稷坛台,设置朝廷百官,宫殿的礼乐典章全用天子的礼制,任命徐温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东海郡王,任命徐知诰为左仆射、参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仍然领管江州团练使,任命扬府左司马王令谋为内枢密使,营田副使严可求为门下侍郎,盐铁判官骆知祥为中书侍郎,前中书舍人卢择为吏部尚书兼太常卿,掌书记殷文主为翰林学士,馆驿巡官游恭为知制诰,前驾部员外郎杨迢为给事中。

经济

江淮地区的经济在唐朝末年的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吴国开创者杨行密在与其他割据势力争夺江淮地区时施行了招抚流离、恢复农业经济的劝农政策。杨行密在高勖的建议下对外发展贸易,对内劝农兴业,减轻徭役,少征赋税,建立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皇帝世系

杨行密,年号:天复902年-904年(使用唐朝纪年)、天佑904年-905年(使用唐朝纪年)

杨渥,年号:天佑905年-908年(使用唐朝纪年)

杨隆演,年号:天佑908年-919年(使用唐朝纪年)、武义920年-921年

杨溥,年号:顺义921年-927年、乾贞927年-929年、大和929年-935年、天祚935年-937年

标签: 南吴

更多文章

  • 唐朝末“白马驿之祸”事件发生的背景及结果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白马驿之祸

    白马驿之祸(白马之祸),是唐朝末年朱温诛杀朝官的一次历史事件。事件简介事件发生在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下,杀死了众多大臣,大约三十余人。杀死后并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事后两年的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

  •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禅让制

    你知道禅让制和世袭制哪个更先进吗?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吗?下面小编就给你分开介绍。要想“家天下”,你得先有“家天下”的能力。要把整个天下变成自己的私产,光靠个人能力是不够的。独裁者要管理一村一县的地方,这很简单,所有事情都由他一个人处理就是了。但要是管理好

  •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历史介绍 前蜀历代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前蜀

    前蜀(907925),五代十国之一,由王建所建,定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十八年。历史立国前蜀为舞阳(今河南舞阳)人王建所建。王建出身于世代卖饼的饼师家庭,因家贫,生活一直很困顿,到唐末天下大乱,更加艰苦了,于是靠违法犯罪,贩卖私盐为

  • 中国古代第二次宦官时代是指什么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宦官

    第二次宦官时代,是指从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夺权开始,到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发动宫廷政变结束。顺手把全国宦官,屠杀净光,史载:「冤号之声,彻於内外」,第二次宦官时代结束,历时149年。过程安史之乱与宦官得势唐朝初年不断的开疆拓土,漠北和西域相断

  • 中国古代宫市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宫市

    宫市,宫廷内所设的市肆,春秋时期的齐国(齐桓公)中,有宫中七市。其后,东汉(灵帝)、南朝齐(东昏侯)、唐(中宗)都曾在宫中设市。唐德宗到唐顺宗年间,出现了皇室派宦官到民间市场以低价强买货物的现象。宫市最终在顺宗年间被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废除。历史香港城市大学与复旦大学发表的研究显示:根据唐中宗的两部

  • 中国古代“两税法”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两税法

    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的宰相杨炎所创立的税法。实施办法两税法其主要分四点:“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分主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一律编入现居住州县户籍,就地纳税。可以避免一些官僚、富人为逃避租庸调,而到其他州县置产。取消租庸调及杂税。夏秋交税:夏税

  • 甘露之变的宦官头领是谁 甘露之变和哪个皇帝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是公元835年因皇帝不甘受宦官控制,而和外臣发动的一次诛杀宦官的历史事件简介公元835年(唐太和九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以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

  • 唐朝晚期“会昌毁佛”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会昌毁佛

    会昌毁佛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年)四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而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灭佛才结束。历史唐武宗会昌年间的一次废佛运动。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

  • 唐朝武周“神龙政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在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首都洛阳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一大历史事件。简介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

  • 唐隆之变是谁发起的 唐隆之变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隆之变

    唐隆之变,又称唐隆政变,发生在公元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景龙四年,唐少帝唐隆元年),当时皇叔相王李旦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在都城长安城一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唐隆政变事件内容背景李显以神龙革命复辟后,对与其共患难的妻子韦后十分纵容,导致朝政大权逐渐被韦后一族掌握,武三思在韦后和昭容上官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