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比较

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比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15 更新时间:2024/1/25 14:26:24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非的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骑兵在他们当时时期是拥有顶尖战斗力的代名词了,那么假如这个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放一起比较的话,这个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到底谁更加厉害一些?蒙古铁骑又能否横扫这个八旗骑兵呢?对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

1、蒙古骑兵的优势

蒙古人的骑兵以轻骑兵为主,一人骑两到三匹蒙古马,有极强的远程攻击能力,而蒙古人的马上射箭能力,不论从攻击距离和准确性上均冠绝一时,杀伤力惊人。而在草原上与狡猾的狼群斗智斗勇中,蒙古人学到了很多有效的战术套路,加上锋利的蒙古弯刀,和从朝学到的火器知识和攻城利器抛石机(回回炮),不论是野战,还是围攻坚固城池,蒙古铁骑都无人能敌,无人能挡。

2、满族八骑的优势

而满族八骑的骑兵是在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陸三百多年后出现的,其盔甲防护装备,不论是人穿的全身防护的重甲,还是马匹防护甲,均是当年蒙古骑兵望尘莫及的,从射箭技术上看,满人也是将其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从小就着重加以训练培养,射术精湛之人辈出。而且其使用的弓箭经三百多年的改良完善,攻击力和攻击距离也已经超过了当年的蒙古铁骑使用的弓箭,至于八旗兵使用的长刀,其材质和长度,也能力压三百年前的蒙古弯刀。满族人也学到了汉族的各种火器,这些火器的射程和杀伤力,也是当年蒙古人无法相比的。尤其是从明朝降军中学到了红衣大炮使用方法,更加对蒙古铁骑呈碾压之势。回回炮什么的玩意儿简直弱爆了。

3、从行军速度、战术、意志来对比

那么两军对决,谁更占上风呢?蒙古人长于远程奔袭,轻骑兵移位迅速飘忽,灵活性占上风,其各项不是与八旗军基本相当,就是略落下风。这方面两军各有所长,八旗军略占上风,但不一定就稳占上风,还要看战术的运用,能否克制对方长处,发挥自己的优越之处。至于士兵的战斗意志,两军将士均是悍不畏死,绝不会因为己方一时落于下风而掉头逃窜的,而满族八旗中更有不少悍将,他们都是身强力壮,刀术精湛,好勇斗狠,能够以一敌十甚至以一敌数十人的强悍勇士,往往少数人就能凭借勇力在敌阵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他们在近身肉搏中砍人无数,血染重甲,可以说是八旗军中之无敌坦克和战斗机。

4、从双方的将领来对比

至于两军统帅成吉思汗努尔哈赤,都是不世出的卓越统帅,两人的战略战术素养应该不相上下。两军对决时,可以看谁的眼光更毒,嗅觉更灵,思维更清晰,能够首先寻觅出对方的薄弱环节,加以利用,在示假存真,示弱隐强上更能引诱对方上钩,而后给予致命一击。

5、从对阵相博来对比

如果双方在战略战术方面旗鼓相当,那么最后就是两军对阵相博阶段。蒙古骑兵走位飘忽,射术精湛,而八旗兵虽然速度略落下风,但在射术方面一点都不会落于下风,而且在攻击距离上和杀伤力上看,满族八旗军凭借三百多年在制弓和制箭方面的后发优势,还略超蒙古铁骑,加上从明朝神机营学到的火铳使用技术,能够在相互射击中觅得上风,尤其是红衣大炮(红夷大炮)一出,蒙古铁骑必然死伤惨重,元气和战斗意志大幅受损。

5、从近身肉搏来对比

最后是两军近身肉博,身着重甲,手握长刀的八旗勇士,其强悍战力完全可以力压身穿蒙古袍,手握弯刀的蒙古勇士,况从寒苦寂的白山黑水中走出来的满族八旗军,正应了那句"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谚语,具备横扫天下的军事实力。

而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均是自己军中的顶级勇士,巴图鲁中的巴图鲁。成吉思汗的兵器要强于努尔哈赤手中的兵器,由于两人均是顶尖高手,应该均不能轻易拿下对手,个人觉得成吉思汗应该略占上风。

但是如果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铁骑败于满族八旗军(大摡率的事,毕竟三百多年的技术差距在那放着呢),而成吉思汗在那之前不能拿下努尔哈赤,那么以其个人勇力也是不可能力挽狂涛的。结局不是战败就是战死。

结局:

结论就是,尽管绝不可能发生。但鼎盛时期的蒙古铁骑是不敌满族八旗兵的。

标签: 蒙古铁骑

更多文章

  • 推恩令有哪些利和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推恩令

    说到这个推恩令,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汉朝汉武帝推出的,这个政策推出之后可以说是非常的无解啊。但是再无解的政策,总有那么一点不一样的,那么关于这个推恩令,到底有哪些利和弊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就是汉武帝刘彻为了巩固中央集中权而颁布的重要政令。推

  • 唐朝中期“大中之治”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大中之治

    大中之治(846年-859年),是指唐朝皇帝唐宣宗李忱在位时期的治世。唐宣宗于即位后即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的社会问题,例如: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1]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十分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rd

  • 唐朝中期“元和中兴”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805-820年),是指唐朝中唐时,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由于唐宪宗在位15年,是用元和为其在位期间之年号,因而得名。背景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部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自成一国,影响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当

  • 唐朝中期“会昌中兴”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会昌中兴

    会昌中兴是指唐朝唐武宗李炎统治时期出现的小康。武宗在他在位时起用李德裕为相。良相李德裕推行“政归中书”政策,极为腐朽的大唐渐渐恢复元气,专权的宦官仇士良只好向武宗“告老还乡”。起用良相唐文宗逝世,宦官仇士良拥立颍王李瀍为帝。李瀍封李德裕为相。李德裕执政

  • 唐朝中期“河朔三镇”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1],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燕蓟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其中燕蓟又作范阳、幽州或卢龙,位于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是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 张义潮是如何收复河西十一州的?张义潮将义军传给张淮深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义潮

    自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持续衰微,吐蕃于是趁机攻掠河西诸州,而唐朝对此已是鞭长莫及。唐朝末期,沙州张义潮散尽家财、建归义军,先后收复河西十一州,开拓疆土四千余里,使河西之地重归大唐版图,堪称壮举。然而,张义潮之后归义军却迅速衰败,又令人万分惋惜,那么张义潮为何不将归义军传给儿子张淮鼎,却传给了侄子

  • 朱元璋恢复人殉制度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人殉

    人殉制度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君主死后,殉葬者有的被直接活埋,有的在被杀后埋葬,有的则是自杀后才被埋入陵墓中。古代君王虽高高在上,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有很多皇帝的江山都是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汉高祖刘邦以及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他们的江山都来之不易,都不是坐享其成的。所以这些

  • 唐朝后期御史的地位为何降低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御史

    唐后期,御史的官职品级普遍有所提升,而且这一职位经常作为官员仕途升迁的跳板,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御史地位,在实质上的降低。安史之乱后,作为监察部门的御史台,同盛唐时期已有较大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朝廷轻视吏治,在轻法学,贱法吏的政治氛围之下,御史们很难再有用武之地。由于轻视法治,后期的御史多出

  • 唐朝“先天政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先天政变

    先天之变[1],又称先天政变,是唐玄宗时代的一场政变。先天二年(713年)即位不久的唐玄宗宣称姑母太平公主准备叛变,所以起兵杀尽了太平公主诸党羽,并赐死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死后,李唐政权宣告稳定,唐玄宗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神龙政变7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2],以及结束唐高宗中期以来后宫掌权

  •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由来 三省六部制的优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当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