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古代以“石”划分官员俸禄的原因 封地又为何会以“户”为单位

在古代以“石”划分官员俸禄的原因 封地又为何会以“户”为单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323 更新时间:2024/1/25 21:24:21

在影视剧学作品当中,我们经可以看到形容官吏时,有时会出现“两千石”、“一千石”这样的词语,而在加封某个官员或宗亲时,又会出现食邑“两千户”、“三千户”这样的定语。那么,古代官员的俸禄为会会“石”作为单位,封地又为何会以“户”为单位呢?

以“石”划分俸禄,与税收和官制改革有关

早在商周时期,当时实行的是官爵一体制度,且为世袭制,也就是说为官者普遍具有相应的爵位,而爵位的高低则又代表着封地的大小。此时朝廷实际并不发给官员俸禄,官员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封地内除上缴部分外的经济收入。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逐渐瓦解,各诸侯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选贤任能,以雇佣的方式据其职务高低,这些人虽然具有官职,却并不一定拥有封地,朝廷自然要根据其官职大小来支付俸禄。

这一时期虽然已有货币流通,但各诸侯国的税赋仍然以实物为主(主要为粮食),因此朝廷支付官员的俸禄,自然也就以粮食为主。由于秦国当时以石为最大量器,故以石表示官秩的等级,这也被称为秩石制,当时秦国的官俸有五十石、一百石以至五百石、六百石以上等级别,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此标准得以全面推行。

汉朝时期,俸禄制度开始逐步正规化,朝廷开始按官吏不同级别,给予相应的俸禄。不过由于当时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田租、口赋,租收谷粟,赋纳铜钱,因此当时仍保持着“半钱半谷”的发放方式(西汉以钱为主,东汉“半钱半谷”为主),而衡量标准仍以粮食单位“石”为主。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天下战乱不断,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实物交换盛行,而官府的财政收入又变成了以田租、户调为主,导致官府发放官员俸禄时,只能以谷米、绢帛为主要物品,而衡量标准自然仍以“石”为主。

虽然隋唐以后社会趋于稳定,朝廷每年也有大量的银钱收入,但直到清朝以前,粮食在税收中仍然占有极大的分量,因此官员俸禄中虽以现钱为主,但粮食仍然占有一定比例。例如唐朝便常常以谷帛等实物作为俸禄发放,而朝到明朝仍以“银米兼支”为主,直到清朝时“银米兼支”现象才逐渐消失,改为以支银为主。

由此可见,以粮食作为俸禄,在我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相当长,因此以粮食计量单位“石”作为官员俸禄的衡量标准,自然也就得以流传了下来。

以“户”作为封地标准,与古代的封赏方式有关

古代以封地为奖赏的封赏方式,其实源于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当时周天子分封天下于各诸侯,而各诸侯则又将封地分给卿、大夫等阶层,而这些卿、大夫世代以封地为食禄,故也称为食邑。这一时期,卿大夫对于食邑和食邑中的百姓拥有完全的财权、治权。

随着世卿世禄制和分封制的先后瓦解,获得世袭爵位便成为了一种极为难得的赏赐,而获得世袭封地的爵位,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这也成为了帝封赏大臣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而封土列疆则成为了人臣的最高追求。

秦汉以后,虽然历朝历代均有功勋卓著者获得封土列疆的奖赏,但受封者却只对封地拥有有限的财权,而再无治权,即只可以征收食邑内民户的赋税作为食禄,但对封地内的百姓没有管辖之权。而受封者所能征收的食禄数量,则是以民户数量为标准。即获封户数为多少,便可以享受多少百姓的奉养,且是世袭制的。

这种获得实际封地的赏赐,这在秦汉以后的时代堪称至高无上的荣誉。不过,唐宋时期这种封赏方式也曾被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例如北宋靖曾被加封食邑两千六百户,实际上只有两百户而已。而这种实际与加封数字不对应的分封方式,也被称为虚封,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封赏与实际相对应的,这种被称为实封。

标签: 俸禄

更多文章

  • 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蒙古铁骑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非常的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骑兵在他们当时时期是拥有顶尖战斗力的代名词了,那么假如这个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放一起比较的话,这个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到底谁更加厉害一些?蒙古铁骑又能否横扫这个八旗骑兵呢?对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1、蒙古骑兵的优势蒙古人的骑兵以

  • 推恩令有哪些利和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推恩令

    说到这个推恩令,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汉朝汉武帝推出的,这个政策推出之后可以说是非常的无解啊。但是再无解的政策,总有那么一点不一样的,那么关于这个推恩令,到底有哪些利和弊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就是汉武帝刘彻为了巩固中央集中权而颁布的重要政令。推

  • 唐朝中期“大中之治”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大中之治

    大中之治(846年-859年),是指唐朝皇帝唐宣宗李忱在位时期的治世。唐宣宗于即位后即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的社会问题,例如: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1]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十分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rd

  • 唐朝中期“元和中兴”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805-820年),是指唐朝中唐时,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由于唐宪宗在位15年,是用元和为其在位期间之年号,因而得名。背景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部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自成一国,影响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当

  • 唐朝中期“会昌中兴”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会昌中兴

    会昌中兴是指唐朝唐武宗李炎统治时期出现的小康。武宗在他在位时起用李德裕为相。良相李德裕推行“政归中书”政策,极为腐朽的大唐渐渐恢复元气,专权的宦官仇士良只好向武宗“告老还乡”。起用良相唐文宗逝世,宦官仇士良拥立颍王李瀍为帝。李瀍封李德裕为相。李德裕执政

  • 唐朝中期“河朔三镇”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1],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燕蓟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其中燕蓟又作范阳、幽州或卢龙,位于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是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 张义潮是如何收复河西十一州的?张义潮将义军传给张淮深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义潮

    自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持续衰微,吐蕃于是趁机攻掠河西诸州,而唐朝对此已是鞭长莫及。唐朝末期,沙州张义潮散尽家财、建归义军,先后收复河西十一州,开拓疆土四千余里,使河西之地重归大唐版图,堪称壮举。然而,张义潮之后归义军却迅速衰败,又令人万分惋惜,那么张义潮为何不将归义军传给儿子张淮鼎,却传给了侄子

  • 朱元璋恢复人殉制度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人殉

    人殉制度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君主死后,殉葬者有的被直接活埋,有的在被杀后埋葬,有的则是自杀后才被埋入陵墓中。古代君王虽高高在上,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有很多皇帝的江山都是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汉高祖刘邦以及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他们的江山都来之不易,都不是坐享其成的。所以这些

  • 唐朝后期御史的地位为何降低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御史

    唐后期,御史的官职品级普遍有所提升,而且这一职位经常作为官员仕途升迁的跳板,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御史地位,在实质上的降低。安史之乱后,作为监察部门的御史台,同盛唐时期已有较大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朝廷轻视吏治,在轻法学,贱法吏的政治氛围之下,御史们很难再有用武之地。由于轻视法治,后期的御史多出

  • 唐朝“先天政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先天政变

    先天之变[1],又称先天政变,是唐玄宗时代的一场政变。先天二年(713年)即位不久的唐玄宗宣称姑母太平公主准备叛变,所以起兵杀尽了太平公主诸党羽,并赐死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死后,李唐政权宣告稳定,唐玄宗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神龙政变7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2],以及结束唐高宗中期以来后宫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