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是怎么处理诸侯王分封问题的?

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是怎么处理诸侯王分封问题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793 更新时间:2023/12/26 19:18:52

西汉政权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把分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巩固皇权的政治支柱。但是随着诸侯王实力的增长,他们逐渐产生了同汉帝国分庭抗礼的野心。如何解决诸侯王问题,从文帝、景帝到武帝,三位皇帝先后采用了众建诸侯、削藩入郡和推恩分封的策略,最终彻底了这一棘手问题。

一、汉文帝众建诸侯

众建诸侯,就是将一个大的诸侯王国分割为若干小国,诸侯王国数量增加,但总的封邑不变,以此达到削弱单个诸侯王国的目的,使其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这一策略是著名的政治家贾谊提出来的。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围绕代、齐、梁、赵等与皇位传承有关的诸侯王国,文帝开始了第一次众建诸侯。他把代国分为代和太原,分别封皇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恢复梁国,封皇子刘揖为梁王;分齐为齐、城阳和济北三国,齐国由刘襄之子刘则继承,立刘肥之子刘章为城阳王,立刘兴居为济北王;分赵为赵和河间二国,赵王刘遂不变,立刘遂弟刘辟强为河间王。至此,诸侯王国数从文帝即位初的八国增加到十三国。

文帝十六年,在齐文王刘则死后,文帝第二次众建诸侯,他分齐为齐、济南、淄川、胶西、胶东、济北等六国(济北国在文帝三年刘兴居反叛后,国废为郡,这次是复国);分淮南为淮南、衡山、庐江三国,汉之诸侯王国数量增加为十七。汉帝国对诸侯王国的抑制政策,由此而开始明显起来。

文帝众建诸侯以削弱诸侯王国,然而就整个文帝期间而言,不管汉帝国如何苦心调整,也不管王国数量如何增减,汉帝国和诸侯王国总的领土都相对稳定不变,各诸侯王之王系也基本稳定不变,同时,汉帝国和诸侯王国的关系,汉之诸侯王国制度,也是稳定不变的。

二、汉景帝削藩入郡

削藩入郡,就是把诸侯王国的部分郡直接收归中央直辖,或把部分县划入中央直辖郡,以此削弱诸侯王。这一主张是晁错提出的。

晁错是一位具有远见的政治家,早在文帝时就多次上书,主张削藩,严厉打击那些骄横不法的诸侯王。及汉景帝即位,晁错以帝师得幸于景帝,先为内史,后迁为御史大夫。他不顾诸侯王和朝廷大臣的反对,强制推行削藩措施。他认为诸侯王国实力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威胁汉帝国政权,如果不削藩,后果不堪设想。对于削藩,诸侯王国肯定不满意,但“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

景帝三年,采取晁错的削藩策,开始削减诸侯王国的领土。首先,削刘戊之楚国的东海郡,属汉为郡;又削刘遂之赵国的常山郡,先属汉为郡,又于景帝五年置中山国以封皇子刘胜;再削刘卬之胶西国六县,属汉置北海郡。

很显然,削藩入郡严重触犯诸侯王的利益,势必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和不安,所以直接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朝继续削减参与叛乱的诸侯王国之领土。废除刘辟光之济南国,属汉为济南郡;废除刘濞之吴国,吴国领有的三郡,吴郡属汉为郡,以东阳和鄣二郡置江都国;由楚国再割出薛郡复置鲁国,使楚国仅余彭城一郡;废除刘遂之赵国,赵国领有的巨鹿、清河二郡属汉为郡,邯郸郡先为汉郡,后立为赵国。

同时,景帝还乘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余威,将没有参与叛乱的燕、代、庐江等国的边郡收为汉郡,以加强边防,隔断其与匈奴、南越的通道。燕国被削去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仅余广阳一郡;代国被削去代、定襄、云中三郡,仅剩太原一郡。徙衡山王刘勃于济北,迁庐江王刘赐为衡山王,废除庐江国,收庐江、豫章二郡属汉直辖。

通过削藩入郡,诸侯王国封地日益缩小,汉郡的数目急剧增加,真正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

三、汉武帝推恩分封

推恩分封,就是汉帝国中央允许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封王子为侯。这一主张是主父偃提出的。

主父偃认为,古时候诸侯之地不过百里,实力弱小容易牵制。现在有的诸侯王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无事之时,诸侯王骄奢淫逸,不遵法度;一有变故,则联合起来威慑京师。汉廷以法削藩,他们就举兵叛乱。如今,诸侯王只有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他的王子虽然也是亲骨肉,但没有尺寸之地的封邑。所以,他建议汉武帝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封王子为侯。这样人人喜得所愿,朝廷既得到了德施的美名,而实际上又析分了诸侯王国,使其实力越来越弱小。

汉武帝以前,王子封侯是皇帝的恩赐,并非通例。推恩分封满足了非嫡长子的诸侯王子裂土封侯的愿望,又达到了析分其国、削弱诸侯的目的。因为诸侯王子封侯,其地被纳入中央直辖郡县的管理之下,不再属诸侯王国管辖。

推恩分封实行之后,王国越分越小,大国不过十余城,仅相当于汉帝国的一郡之地。小国不过数十里,有的仅相当于几个县。这样就从根本上解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皇权的威胁。

四、三种策略的分析、比较及传承

(一)文帝众建诸侯的效果十分有限。文帝众建诸侯不是常态,需要等待诸侯王国发生变故,他两次众建诸侯,一是在齐哀王刘襄死后,一次是在齐文王刘则死后,这样的时机是被动等待,不可强求,所以终文帝之世,也仅分了赵、齐、淮南三国,而其他强藩如吴、楚等国却依然如故,因而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二)景帝削藩入郡极大地削弱了诸侯王国的实力,但手段过于强硬。经过景帝的削藩,王国封域已不能与汉初同日而语。汉初,中央直辖郡仅有十五个,诸侯王国少则三郡,多则六郡,如齐国辖六郡七十三县。通过削藩入郡,王国封地日益缩小,汉郡的数目急剧增加。大多数王国只有一郡或数县,而汉郡八九十。汉初,诸侯王国地处边疆,与匈奴、闽越接壤,且连为一片。削藩入郡后,汉郡与诸侯王国犬牙交错,互相牵制。但削藩入郡直接侵夺诸侯王国封邑,他们在心理上难以承受,所以不惜铤而走险,发动叛乱,给国家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推恩分封既达到削弱诸侯王国的目的,又确保了稳定的局面。由于推恩分封照顾了诸侯王要求分封子弟的愿望,又符合削弱诸侯王国的目的,乐于为双方所接受,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主父偃推恩分封,继承了贾谊众建诸侯的思想,两者都是通过“众建”来削弱诸侯王国的力量。不同的是,众建诸侯所建的是王国,其依然独立于汉郡之外,并没有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推恩分封所建的是侯国,隶属于汉中央直辖郡,增强了中央政府实力。

(五)主父偃推恩分封,是在总结晁错削藩入郡策略得失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削藩入郡将诸侯王国的部分封邑收为汉中央直辖,既削弱了诸侯王国,又强化了中央政权,这一思想被主父偃继承,推恩分封时所封的王子侯,其封邑均隶属于中央直辖郡;削藩入郡直接侵夺诸侯王国的封地,手段简单粗暴,主父偃对此进行了修正,让诸侯王主动以所辖郡县封王子为侯,这样“肥水不流外人田”,既符合了非嫡长子的其他王子的需求,又使诸侯王在情感上容易接受。

(六)景帝时期的削藩入郡和军事打击,为武帝的推恩分封提供了保障。推恩分封之所以成功,除了这个策略非常高明之外,也离不开景帝时期的削藩入郡和军事打击。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国的实力已经大大削弱,再也无力反叛。

(七)汉武帝在推恩分封的同时,继续执行削地、除国策略。汉武帝时,诸侯王以罪削地、除国者随处可见。梁平王刘襄(与齐哀王同名,但不是一人)与其祖母李太后争雷尊,被削去八县;淮南王刘安有罪,被削去期思、弋阳两县,并入汝南郡。济川王刘明射杀中尉,济东王刘彭离与亡命少年杀人越货,其王国皆被废为汉郡。可见,汉武帝不仅没有否定削藩入郡,反而对逾制、违法的诸侯王惩罚更为严厉,终武帝之世,诸侯王因罪或无后而除者有十国,列侯、王子侯因罪夺爵免国比比皆是。

经过文帝、景帝和武帝三代皇帝不遗余力的打压,汉初的诸侯王问题终于得到完美解决,这为后来武帝集中兵力解决匈奴边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汉文帝

更多文章

  • 在古代以“石”划分官员俸禄的原因 封地又为何会以“户”为单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俸禄

    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形容官吏时,有时会出现“两千石”、“一千石”这样的词语,而在加封某个官员或宗亲时,又会出现食邑“两千户”、“三千户”这样的定语。那么,古代官员的俸禄为何会会&ldq

  • 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蒙古铁骑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非常的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骑兵在他们当时时期是拥有顶尖战斗力的代名词了,那么假如这个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放一起比较的话,这个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到底谁更加厉害一些?蒙古铁骑又能否横扫这个八旗骑兵呢?对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1、蒙古骑兵的优势蒙古人的骑兵以

  • 推恩令有哪些利和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推恩令

    说到这个推恩令,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汉朝汉武帝推出的,这个政策推出之后可以说是非常的无解啊。但是再无解的政策,总有那么一点不一样的,那么关于这个推恩令,到底有哪些利和弊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就是汉武帝刘彻为了巩固中央集中权而颁布的重要政令。推

  • 唐朝中期“大中之治”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大中之治

    大中之治(846年-859年),是指唐朝皇帝唐宣宗李忱在位时期的治世。唐宣宗于即位后即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的社会问题,例如: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1]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十分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rd

  • 唐朝中期“元和中兴”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805-820年),是指唐朝中唐时,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由于唐宪宗在位15年,是用元和为其在位期间之年号,因而得名。背景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部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自成一国,影响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当

  • 唐朝中期“会昌中兴”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会昌中兴

    会昌中兴是指唐朝唐武宗李炎统治时期出现的小康。武宗在他在位时起用李德裕为相。良相李德裕推行“政归中书”政策,极为腐朽的大唐渐渐恢复元气,专权的宦官仇士良只好向武宗“告老还乡”。起用良相唐文宗逝世,宦官仇士良拥立颍王李瀍为帝。李瀍封李德裕为相。李德裕执政

  • 唐朝中期“河朔三镇”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1],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燕蓟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其中燕蓟又作范阳、幽州或卢龙,位于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是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 张义潮是如何收复河西十一州的?张义潮将义军传给张淮深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义潮

    自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持续衰微,吐蕃于是趁机攻掠河西诸州,而唐朝对此已是鞭长莫及。唐朝末期,沙州张义潮散尽家财、建归义军,先后收复河西十一州,开拓疆土四千余里,使河西之地重归大唐版图,堪称壮举。然而,张义潮之后归义军却迅速衰败,又令人万分惋惜,那么张义潮为何不将归义军传给儿子张淮鼎,却传给了侄子

  • 朱元璋恢复人殉制度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人殉

    人殉制度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君主死后,殉葬者有的被直接活埋,有的在被杀后埋葬,有的则是自杀后才被埋入陵墓中。古代君王虽高高在上,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有很多皇帝的江山都是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汉高祖刘邦以及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他们的江山都来之不易,都不是坐享其成的。所以这些

  • 唐朝后期御史的地位为何降低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御史

    唐后期,御史的官职品级普遍有所提升,而且这一职位经常作为官员仕途升迁的跳板,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御史地位,在实质上的降低。安史之乱后,作为监察部门的御史台,同盛唐时期已有较大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朝廷轻视吏治,在轻法学,贱法吏的政治氛围之下,御史们很难再有用武之地。由于轻视法治,后期的御史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