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炀帝在位后期为何意志消沉?

隋炀帝在位后期为何意志消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87 更新时间:2024/1/16 6:40:41

隋炀帝在多数人眼里,是一位昏庸、暴虐的皇帝,父亲杨坚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就这样亡在了杨广手里。不过我们仔细研究隋炀帝的一生,发现他在位前期还是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事,他本人也是斗志高昂,不过到了后期便开始沉迷享乐,意志消沉,最终还加剧了与民众的矛盾,他的这个皇位也就难以继续做下去了。可以说,隋炀帝的才能不足,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够严格。

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在当皇帝的时候,为了确保北边的安定,三次发动了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可见隋炀帝有多么大的雄心壮志。可是到了隋朝末年的时候,面对国家出现的农民起义与诸侯造反之事,隋炀帝却意气消沉。

其实说起来,就算农民起义爆发,隋炀帝其实还是很强大的,要想扑灭这些农民起义,也并不是一件难事。比如杨玄感起义后,当时声势十分浩大,同时隋朝大军还正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途中。但一旦隋炀帝把这些军队调回来,迅速就把杨玄感的起义军给消灭了,而且隋炀帝还接着准备第三次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和高句丽死磕到底这事,也看出了他的雄才大略。古代的中原政权都不会放任北方政权做大。因为一旦北方政权做大,都会对中原政权构成强大的威胁。汉武帝当年拼命打匈奴,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隋朝作为一个400年来,第一次实现了大统一的国家,要想让国家保持长治久安,他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后来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和唐高宗也一直在这样做,虽然唐太宗表面上对别人说,他征讨高句丽有些冒失,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征讨高句丽的步伐。唐高宗更是一鼓作气把高句丽给灭了。由此也可以佐证,当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确实是一种雄才大略的考虑,同时也是一种关乎隋朝未来长治久安的考虑。

既然隋炀帝那时候,就在着眼于隋朝的未来,可见其雄才大略。可是隋朝末年,为何隋炀帝的表现截然相反呢?

意志消沉

隋朝最后的几年,隋炀帝开始变得意志消沉。他很少再组织全国性的对农民起义军的平定。他还准备把都城迁到江都,不愿意再回北方了。同时,他对朝政也漠不关心,只关心修建宫殿,饮酒作乐。甚至还经常拿镜子照自己的脑袋说,这是一颗好头颅,谁会把这个头颅砍去呢?这话听起来,显然是非常悲凉,而又非常消沉的。

应该说,隋炀帝之所以迅速变得意志消沉,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料到天下会乱得那么快,动乱的幅度会那么大。

当隋炀帝消灭了杨玄感的起义军,逼迫杨玄感自杀以后,他其实对国家的形势,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杨玄感起义,只是一种很偶然的现象。只要严厉处罚,就不会再爆发。也因此,他还在考虑继续征讨高句丽的问题。他没有料到,紧接着就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那么,为什么这时候全国性的农民起义会爆发起来呢?

动乱余波

从西晋之后,中国就爆发了长达400年的动乱。虽然隋文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但是并没有消除所有的矛盾,动乱浪潮的余波还在。只不过因为隋文帝励精图治,善于用人,能够摆平各方矛盾,所以各方诸侯势力以及地方老百姓都得到了短暂的安抚。这种安抚也就让动乱浪潮的余波暂时停歇下来。当然了,也只是停歇下来,并没有消除。一旦有了土壤,这种余波还将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隋炀帝上台以后,如果继续坚持隋文帝的政策,加强国内的休养生息,自己也注重节俭,就能够消解余波的能量。汉朝前期的几代皇帝,都不去惹匈奴,而是注重休养生息,同时皇帝也知道节俭。一直等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开始解决边关的问题。所以汉朝发展得很好。很显然,隋炀帝操之过急,从而使得之前被暂时压平的动乱的余波,又高涨起来。

另外,在处理矛盾的时候,隋炀帝不是有效地安抚矛盾,而是使得矛盾更加激化。比如他在扑灭杨玄感起义这件事情上,对于所有参加过杨玄感起义的士兵,一律诛杀。这样做显然激起了更大的矛盾。当然了,虽然说激起了更大的矛盾,但我们多少还可以理解。但是隋炀帝对于那些接受过杨玄感开仓赈粮的老百姓,也一律诛杀,这显然就太过分了。老百姓不过是接受粮食而已,而且老百姓当时实在贫困都不得了,没吃没穿。难道别人送粮食给他们,他们还不要吗?所以说隋炀帝的这种做法,不是化解矛盾,反而是增加矛盾。

由于隋炀帝激化了矛盾,所以很快,农民起义变成了波及全国的大动乱。而且他派去镇压农民起义的地方官员,反而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新的反击朝廷的力量。

正是看到这样的局面,隋炀帝才会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他觉得留在江都过上几年好日子,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谁知道他其实连这一点目标都没法达到,因为他带到江南的那些部队,并不愿意跟着他在异国他乡安住扎下来。他们都想回老家去见亲人,也因此,最终宇文化及造反,隋炀帝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标签: 隋炀帝

更多文章

  • 澶渊之盟的澶州在哪里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澶渊之盟

    说到宋辽之间签订的这个澶渊之盟,不得不说,这个盟约确实是让宋朝有点丧权辱国的意思,但是同时也能够保证宋朝的一时稳定。不然就是战乱不断。那么话说回来“澶渊之盟”的这个澶州在哪里呢?历史上又是怎么评价澶渊之盟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澶渊之盟的澶州在哪里当时北宋的时候国

  • 窦建德为什么会失败 窦建德犯了哪些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窦建德

    窦建德会失败,和他缺乏政治远见有关,在管理和揽才方面,窦建德做的也不是特别的好。以窦建德为首的河北义军,是推翻隋朝的重要力量,而窦建德身为首领,他也是得到河北百姓的爱戴。说明窦建德还是很得民心的,不过这一点或许会给他带来灾难。窦建德的失败,结合他的性格以及能力,可能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当然,如果窦建德

  • 明朝内阁与宦官制度并存有什么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

    历代皇帝为巩固自身的权力和国家的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手下官员结党营私,互相勾结,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很多在历朝历代威胁国家统治的旧毒创意,最后都成为他们灭亡的主要原因。在明朝,可谓是把皇权的集中加强做到了历朝的极致,皇帝独揽大权,集权力于一身。他发行的制度有一个历史上没有出现

  • 唐朝中后期的南衙禁军的历史由来及战斗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禁军

    高宗龙朔元年,发兵远征高丽包围了平壤,但因同年十月铁勒叛乱而不得不放弃继续进攻。“时苏定方奉诏伐高丽,进围平壤,不克而还。高宗敕书与仁轨曰:‘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宜拔就新罗,共其屯守。若金法敏藉卿等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此时,唐高宗已经放弃

  • 西周“三监之乱”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监之乱

    周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武王灭商后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

  • 牛李党争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指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从唐宪宗元和三年至唐宣宗大中初年,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李德裕为代表的官僚集团之间展开了尖锐的斗争,史称&ldquo

  • 宋朝的朋党之争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朋党之争

    封建社会,士大夫为争权夺利,在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就叫朋党之争。朋党问题虽不始于宋代,却是宋代政治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朋党之祸成为宋代政治生态最为突出的现象和内容。宋朝的朋党之争,真正的白热化时代,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当时的北宋王朝,虽说表面繁荣,其实却已不堪重负。国家财政连年赤字,行

  • 春秋时期晋国赏赐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晋国

    春秋时期,地处北方的晋国东服齐鲁,西抗强秦,南拒蛮楚,北和戎狄,八十年间称霸一方,是霸业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在用人方面,晋国秉持着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在赏赐活动上,晋国则以论功行赏为原则。在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幻中,晋国的赏赐无疑对国家政治产生着重大影响。晋国用什么赏赐国人?又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什么样的影

  • 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宗族

    组织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形式,存在于组织群体之间。祠堂作为宗族组织传播活动的重要场所,彰显着宗族的权威,关乎着宗族的兴盛。而传统的家礼,则是礼仪与秩序的象征。通过儒家忠孝思想的传播,宗族组织将家庭中的规范与秩序推至社会与国家层面,从而建构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现代社会的追求,是相

  • 行省制度的历史由来 古代行省的权力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行省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行省制度的问题,很多人也都发现了这个行省制度还是非常的科学的,到现在我们也都在用,那么这个行省制度的概念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说说行省制度的概念吧,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1、行省制度释义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