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内阁与宦官制度并存有什么危害?

明朝内阁与宦官制度并存有什么危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73 更新时间:2024/1/21 4:56:38

历代皇帝为巩固自身的权力和国家的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手下官员结党营私,互相勾结,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很多在历朝历代威胁国家统治的旧毒创意,最后都成为他们灭亡的主要原因。

在明朝,可谓是把皇权的集中加强做到了历朝的极致,皇帝独揽大权,集权力于一身。他发行的制度有一个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特点两制并存。

这个特殊的行政制度起到了很显著的效果,帮助皇帝更好的管理官员,让官员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此来维持朝政的稳定和秩序。但这一制度,为什么最终还是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一、两个制度并存

1、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又被称为“议会制度”,以总揽国家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形式,又被称作责任内阁制,它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

朱元璋对他进行了多次的改革,最终以皇帝秘书的身份存在,辅助皇帝管理朝政。到了大明的宣德朝时期,内阁的权力开始逐渐上升,变成为朝廷运转的中枢,内阁的首辅变相的成为宰相。

2、宦官制度

宦官是专门用来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一个机构。宦官也被称为太监,指经过阉割,失去正常性生活的男性。

他们主要帮助皇帝批阅奏章,传达圣旨,照顾生活起居,可以说是与皇帝最接近的人,可想而知权力的庞大。

宦官制度在刚建立的时候权力没有很庞大,他们只算是下人中最高级别的存在,也就可以压着其他的宫女侍从,后期才发展起了势力。

明代皇权不断扩大,宦官制度发展到顶峰,其复杂的机构和冗余的人员只有在历史上才能看到。太监是有礼秘书印制的,秉笔太监可以代表皇帝批准,他们的实权高于内阁。

明朝末年,内阁官吏被任命后,必须先去拜见司里大掌管,掌管东厂的太监权力巨大。作为“朝廷心腹”,东宫可以窥探皇宫之下的臣民。

明朝灭亡前夕,城防权力被宦官控制,打开了投降的大门。然而,明代的宦官并没有对皇权构成威胁。

3、两制并存

这两种制度在国家共同存在,一起执行,这也是明朝时期的一个特色。皇帝分配给他们相等的权力,想要发号某一个命令,必须得到两者共同的权力才可以实行。

这就让他们相互制约,相互配合,也就避免了权力相争的问题,解决了皇帝怕被谋权篡位的苦恼。

这种制度实际上就是分解的相权,初期是造成了一定的积极效果,集中加强皇权,稳定了朝廷,但朝廷权力的斗争是不会被杜绝的,有权力,就会有斗争。这一种制度很快在明朝的中后期,特别是明末时期,他的弊端就体现了出来。

崇祯以后,内阁对皇帝的约束,实际上取决于皇帝是否遵守政治惯例。即使内阁辞职,君主也不是不可能用一个新的顺从的内阁来取代它。

明朝皇帝的权力只是略弱于清朝皇帝,但总体上还是加强了,然而明朝的皇帝大都不在意,似乎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

二、并存制度对明朝的影响

1、政治系统内耗

明朝前期配合着新制度,国家发展稳定,皇帝都可以利用好这个制度,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并不断的发展。

到明中后时期,新上任的几代帝,万历帝,天启帝等,懈怠朝政,昏庸无能,无法管理官员,导致各个势力脱颖而出,结党营私,争夺权力。魏忠贤等势力形成,官员们内争暗斗,朝廷的政治系统被破坏。

2、干扰边关占守

历朝历代,帝王都是靠战争打下的江山,军事力量是及其重要的。军事是指,优秀聪颖的领导者,和训练有素,骁勇善战,团结统一的战士们,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团体。

两种制度,各方势力相争,导致国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各自效忠着一方势力,残害着其他势力,这样残破不堪的团体,无疑打不了胜仗。

战争节节败退,城池接连被侵占,面对地方的外部势力,还要承受各势力之间的内斗,明朝终将被打败。

3、财政枯竭

官员们之间的争斗,会用到大量的财产消耗,国家的存款都会被官员们卷入私囊,加上战争的损耗,城池的缺失,银子如同流水般在支出。

战争迫使百姓流离失所,土地,粮食,人力,钱财,一无所有,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当时的皇帝也很昏庸,不务政事,整日里花天酒地,饮酒作乐。国库很快就虚空了,这样的一个国家如生存?

明朝的灭亡无疑是遗憾的,巨大的资源和优势都被荒废,两个制度一起实行,虽然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证明了没有完美的制度,再严谨的制度都会造成好的或不好的影响,这取决于领导者怎么去使用,用好了就像明朝前期那样,快速发展,不断变强;用不好了,就像明末时期那样,逐渐瓦解,最终走灭亡。

标签: 明朝

更多文章

  • 唐朝中后期的南衙禁军的历史由来及战斗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禁军

    高宗龙朔元年,发兵远征高丽包围了平壤,但因同年十月铁勒叛乱而不得不放弃继续进攻。“时苏定方奉诏伐高丽,进围平壤,不克而还。高宗敕书与仁轨曰:‘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宜拔就新罗,共其屯守。若金法敏藉卿等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此时,唐高宗已经放弃

  • 西周“三监之乱”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监之乱

    周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武王灭商后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

  • 牛李党争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指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从唐宪宗元和三年至唐宣宗大中初年,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李德裕为代表的官僚集团之间展开了尖锐的斗争,史称&ldquo

  • 宋朝的朋党之争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朋党之争

    封建社会,士大夫为争权夺利,在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就叫朋党之争。朋党问题虽不始于宋代,却是宋代政治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朋党之祸成为宋代政治生态最为突出的现象和内容。宋朝的朋党之争,真正的白热化时代,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当时的北宋王朝,虽说表面繁荣,其实却已不堪重负。国家财政连年赤字,行

  • 春秋时期晋国赏赐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晋国

    春秋时期,地处北方的晋国东服齐鲁,西抗强秦,南拒蛮楚,北和戎狄,八十年间称霸一方,是霸业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在用人方面,晋国秉持着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在赏赐活动上,晋国则以论功行赏为原则。在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幻中,晋国的赏赐无疑对国家政治产生着重大影响。晋国用什么赏赐国人?又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什么样的影

  • 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宗族

    组织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形式,存在于组织群体之间。祠堂作为宗族组织传播活动的重要场所,彰显着宗族的权威,关乎着宗族的兴盛。而传统的家礼,则是礼仪与秩序的象征。通过儒家忠孝思想的传播,宗族组织将家庭中的规范与秩序推至社会与国家层面,从而建构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现代社会的追求,是相

  • 行省制度的历史由来 古代行省的权力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行省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行省制度的问题,很多人也都发现了这个行省制度还是非常的科学的,到现在我们也都在用,那么这个行省制度的概念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说说行省制度的概念吧,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1、行省制度释义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

  • 东周造成礼崩乐坏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周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孔子所提出的这个礼崩乐坏就是指西周“郁郁乎文哉”的礼乐制度到东周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但是对于在东周时期造成礼崩乐坏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好奇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四大制度西周有四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

  • 东汉末幽州刺史公孙瓒为何败于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东汉末年军阀之一,割据幽州一带,麾下大军十余万,更有一万白马义从,威震塞外,可惜后期与袁绍争霸之时,被袁绍率军击败,最后下场悲凉。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从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公孙瓒的军事力量还要强过袁绍,但最终却被袁绍击败了,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公孙

  • 秦二世东巡路线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二世

    秦始皇于出巡途中驾崩,车队在“秘之,不发丧”的情况下继续行进。秦二世胡亥与载运秦始皇尸身的辒凉车经行直道回到咸阳。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曾效法“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以扩张行政权势为目的东巡,至辽东,还至咸阳,很可能再次经历直道。导致望夷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