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历史介绍

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224 更新时间:2024/1/22 5:47:24

组织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形式,存在于组织群体之间。祠堂作为宗族组织传播活动的重要场所,彰显着宗族的权威,关乎着宗族的兴盛。

而传统的家礼,则是礼仪与秩序的象征。通过儒家忠孝思想的传播,宗族组织将家庭中的规范与秩序推至社会与国家层面,从而建构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

中国传统化的精神价值与现代社会的追求,是相互支撑、和谐共存的。传统的家风、家规、家训,要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中扮演一种指引和导的作用,将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尊老爱幼等家庭道德作为培育的重点。

对宗族组织和祠堂的内容,需从古代的宗族的传播、宗族组织的传播特征、祠堂的组织传播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解。

一、古代的宗族的传播

1、宗族制度的建立

从周代的宗法制到明清时期的宗法社会,宗族组织逐步实现了从上层到下层、从中心到边缘的渗透,传统的宗族虽有变化但却一直延续。

代后,我国古代的宗族制度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即平民宗族阶段。由于士族宗族的衰落,导致了封建道德伦理的破坏,社会动荡不安。宋代统治者意识到若要稳定封建专制统治,维护社会秩序,必须重建宗族制度。

朱熹张载、二程为代表的宗族制度的维护者,提倡全新的宗族制度。以“敬宗收族”为特点的宗族制度,在宋代的历史舞台上登场。

宗族之所以称之为组织,是因为宗族成员在族长的领导下围绕着祭祀共同的先祖传承先祖的名望,使本族发扬光大这一共同目标展开组织活动。然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却离不开传播。

2、族长的权利

族长在宗族组织中拥有绝对的权力,族长充当“把关人”。作为信息传播活动的起点,他有一定的决策权。

控制着族人活动的内容与活动的方向,促使组织传播和组织运作更加高效。对内族长要联络宗族成员、稳定家族秩序、传承伟业、教化子弟、对外要为本族争取最大的利益。

3、宗族组织传播

宗族组织传播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教化说服、灌输式为主的传播活动。也正因为宗族建立在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组织内,所以宗族的受传者是特定的,传播范围也是有限的。

它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由中心向外围延伸,越是接近传播范围的核心信息的交流也越频繁。

二、宗族组织的传播特征

1、血缘性

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而言,血缘是维持一个宗族稳定发展的最突出的特征。宗族依靠亲密的血缘关系进行组织,几乎不需要文化灌输便可形成紧密的联系,也是中国最稳定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

宗族组织也正是因为血缘关系,将组织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紧密联系起来。宗族中若有人有所作为,便可以荣耀整个家族,反之也可以毁掉一个家族。

2、权威性

权威性是宗族组织传播中最有力的保证,宗族成员必须服从、接受族长传布的号令,没有选择接受还是不接受的权利。如果宗族成员未听从族长的管理,或者是违反族规,族长有权依据宗族的规定给予制裁。在宗族组织传播中,族长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权力的拥有者。我们也可将族长这样的权威人士,称为“意见领袖”。

3、情感性

宗族组织中虽然存在着上尊下卑的等级秩序,但是却带有强烈的情感。这种依靠血缘所形成的亲属间的情感,是其他组织所无法比拟的。

宗族组织的传播也并不只是为了传递信息,还传递着一种特定的情感。这种特定的情感将家族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维系、调节宗族的情感。将宗族内的成员拧成一股绳,汇聚成磅礴的力量。

三、祠堂的组织传播方法

1、宗族祭祀:仪式传播

祠堂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祭祀祖先。祠堂的祭祀活动充满着仪式感,对族人的行为方式也有着教化的作用。

教化族人尊重祖先、孝敬父母、长幼有序、和睦友爱、懂得感恩,从而更加增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人之间的情感。通过仪式传播,释放教化的力量,激活族人内心的集体意识。

2、家谱家规:文本传播

如果说祠堂的祭祀活动是仪式传播,那么祠堂的家谱家规就是文本传播。家谱家规是一种专门编撰的书籍,为后辈留下文本形式的训诫劝勉,也成为后人宝贵的财富。

对于一个大的家族来说,家谱家规乃家族立族之本,可以传承祖先遗留下的文化精神。作为记忆的载体,也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发展演变。

3、楹联雕刻:符号传播

传播最直观的形式莫过于视觉传播,祠堂里的楹联、雕刻艺术装饰作为可视性的符号,直观地向来往的人们传播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祠堂的楹联一般张贴在厅堂,或镌刻在祠堂的柱子上,以表达对祖先的敬畏。楹联的内容大多是训勉后辈祖孙,要有上进之心,珍惜并传扬祖辈的名誉、声望。

一种组织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宗族组织的内部成员流淌着共同的血脉,拥有着共同的祖先。是人们情感的源流,也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它在维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历史的更迭,宗族组织已经逐渐瓦解、消亡。但在宗族组织下所衍生的传统祠堂、家礼文化的道德精神及内涵,还在继续影响着中国的民众、中国的社会以及中国的文明。

标签: 宗族

更多文章

  • 行省制度的历史由来 古代行省的权力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行省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行省制度的问题,很多人也都发现了这个行省制度还是非常的科学的,到现在我们也都在用,那么这个行省制度的概念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说说行省制度的概念吧,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1、行省制度释义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

  • 东周造成礼崩乐坏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周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孔子所提出的这个礼崩乐坏就是指西周“郁郁乎文哉”的礼乐制度到东周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但是对于在东周时期造成礼崩乐坏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好奇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四大制度西周有四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

  • 东汉末幽州刺史公孙瓒为何败于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东汉末年军阀之一,割据幽州一带,麾下大军十余万,更有一万白马义从,威震塞外,可惜后期与袁绍争霸之时,被袁绍率军击败,最后下场悲凉。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从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公孙瓒的军事力量还要强过袁绍,但最终却被袁绍击败了,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公孙

  • 秦二世东巡路线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二世

    秦始皇于出巡途中驾崩,车队在“秘之,不发丧”的情况下继续行进。秦二世胡亥与载运秦始皇尸身的辒凉车经行直道回到咸阳。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曾效法“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以扩张行政权势为目的东巡,至辽东,还至咸阳,很可能再次经历直道。导致望夷宫之

  • 赵佗为什么会到岭南称王 赵佗是否背叛了秦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佗

    秦始皇完成一统大业后,便开始进军岭南百越之地。此后赵佗率领大军平定岭南,并任龙川县令。赵佗一边防止范越人反抗,一边大力安抚当地民众,还传播中原文化。而秦朝所面对的情况越来越糟,赵佗也是看在眼里。等任嚣病逝后,赵佗将南海郡的官吏换成自己的亲信,此后找准机会在岭南自立建国。有人觉得赵佗此举是背叛了秦朝,

  •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什么要解散湘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曾国藩,湘军

    说到清朝曾国藩的实力,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他所带领的湘军可是击败了太平天国运动,而且当时的湘军可是数量庞大,就连清朝政府都会忌惮。但是为什么曾国藩最后却把湘军给解散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864年6月,湘军攻破天京城,太平天国灭亡,一个月后,也就是1864年7月,曾国藩下令,将12万湘军全

  • 畲族历史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畲族

    在我国的南方各地都居住着畲族人,人数很少,他们刀耕火种过着游耕生活,到一处,烧一处,烧毁了森林的地方种植粮食,产量低,人口发展不起来。畲族语言单调,自已没有文字,结绳记事,而且互相争斗。社会原始,属于原始部落奴隶制社会结构,黑暗,野蛮。汉族人称这个族群为南蛮。随着大量汉人的南下,这个族群进入了深山之

  • 唐朝“会昌中兴”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会昌中兴

    唐武宗李炎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性情沉毅,雄谋勇断。在位期间,对内打击藩镇和毁佛运动,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幸福来得有点儿突然,作为唐穆宗的第五个儿子,唐敬宗和唐文宗的弟弟,王爷李炎眼看着大唐皇帝宝座在哥哥们的屁股下面挪来挪去,原想着

  • 秦朝与隋朝的区别 为何两朝都是短命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朝

    秦始皇嬴政横扫八荒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可惜的是,繁荣强盛的秦国,却仅仅只存活了15年便二世而亡。和秦朝相似的是隋朝,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却也只能二世而亡。秦朝和隋朝都是在乱世中建立的王朝,为何最后却都二世而亡?历史往往存在着惊人的相似,秦朝和

  • 周朝赏赐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赏赐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无疑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虽然自从平王动迁洛邑后,周王朝的局势发生巨变,但它仍是天下共主,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宗周灭亡以后似乎周王朝也不复存在了,因此论著中总是较少提及周王室。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渐渐兴盛,周王室走向衰微。在周王室衰败的过程中,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