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桓公和晋文公能迅速称霸中原的原因

齐桓公和晋文公能迅速称霸中原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794 更新时间:2024/2/17 17:16:01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其中,就《史记索隐》和《荀子》的版本,应该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认同度。

《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这两个版本的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榜上有名。尤其是齐桓公和晋文公,更是被后人称之为“齐桓晋文”,也即类似于秦皇汉武这样的称呼。

对于齐桓公和晋文公来说,都是在成为君主之后就迅速称霸准备中原了。齐桓公在齐桓公二年(前684年)出兵灭掉谭国,谭国君主逃向莒国。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在齐国举行“北杏会盟”,这无疑是齐桓公霸业的开始了。对于晋文公来说,晋文公五年(前632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那么,问题来了,齐桓公和晋文公,为何能迅速称霸中原?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显然要感谢他们的父亲。

首先,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在即位之后,可以迅速称霸中原,自然离不开齐国和晋国的综合实力。不过,在此之前,不管是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还是晋文公的晋献公,都为他们儿子日后的称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就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来说。齐僖公(?―公元前698年),一作齐釐公,姜姓,吕氏,名禄甫,齐前庄公之子,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731年―公元前698年在位,是春秋三小霸之一。齐僖公十八年(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二月(一作正月),齐僖公在中丘会见鲁隐公、郑庄公。二月二十五日,三方在邓地结盟,决定出兵日期。十月壬午日,齐僖公与郑庄公因郕国违背周天子会师攻打宋国的命令,于是派出联军攻打并攻进郕国。

齐僖公十九年(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七月,齐僖公会合鲁隐公、郑庄公攻打许国。七月初一日,军队汇合攻打许城。七月初三日,便占领许国。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早在齐桓公之前,齐僖公就多次会盟诸侯,并联合郑国、鲁国等诸侯国展开行动了。齐僖公二十一年(鲁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春天,宋国太宰华督弑杀宋殇公。同年三月,齐僖公和鲁国国君鲁桓公、陈国国君陈桓公、郑庄公在稷地会见,商讨平定宋国的内乱。

齐僖公二十六年(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秋天,齐僖公联合郑国、卫国攻打盟邑、向邑。周桓王把盟邑、向邑的百姓迁到郏地。齐僖公三十三年(鲁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冬天,齐僖公联合宋国、卫国、蔡国、陈国攻打郑国,郑国毫无准备,被打得大败。对此,在笔者看来,齐僖公在位期间,可以说是把齐国周边的诸侯国都教训了一遍。而这,无疑提升齐国在中原地区的威望,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齐僖公在位时期,曾先后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平息宋国与卫国之间的争端,与郑国、鲁国以宋殇公不向周天子朝觐而讨伐宋国,以郕国不听从周天子之命而伐郕国。平定许国,使许庄公出走,立其弟许桓公为君。平定宋国华督之乱,与郑国击败狄戎,后讨伐鲁国和郑国,使齐国形成一个小霸之局面,被后世称为春秋三小霸之一。公元前698年十二月丁巳日,齐僖公去世,太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最终让齐桓公登上了齐国君主的宝座。

对于齐桓公来说,即位之后重用管仲,对齐国上下进行了变法。自此之后,齐桓公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对此,在笔者看来,齐桓公会盟诸侯的策略,无疑受到了齐僖公的影响,也即齐僖公通过多次会盟诸侯,已经巩固了齐国在中原诸侯国中的地位了。另一方面,就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来说。晋献公(?前651年),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

晋献公在位时期兼并邻国,开拓疆域,除消灭虢国和虞国外,又先后消灭了北边的霍国(今霍州市西南)、杨国(今洪洞县南),南边的芮国(今芮城县西部和陕西大荔、朝邑一带)、魏国(今芮城县中部和东部)、郇国(即荀,今临猗县南)、耿国(今河津市东南)、冀国(今河津市东北)、骊戎(今陕西华县)、赤狄(即东山皋落,今垣曲县境)等国家和部族,黄河中游皆为晋国所有,与齐国、楚国、秦国成为当时四强。对此,在笔者看来,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应该是消灭诸侯国最多的一位君主了。比如秦始皇嬴政,主要是消灭了山东六国。再比如楚国虽然吞并周边的小国,但是,这一过程历经了多位君主。

最后,因此,非常明显的是,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让晋国拥有了辽阔的疆域,这无疑是晋国日和和楚国争霸中原的重要基础。没有晋献公奠定的基础,晋文公也不敢即位之初就和楚国进行了城濮之战。并且,在笔者看来,晋献公虽然在位后期出现了昏庸的行为,也即想要废长立幼。但是,在大部分事情内,晋献公这位君主任人唯贤。起用士蒍、荀息、里克、郤芮、郭偃等一批异姓人才为卿大夫,诛杀“富氏子弟、桓庄之族”,彻底地解决了“公子作乱”的问题,削弱了晋国公族大夫。

虽然晋献公削弱晋国公室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三家分晋的结果,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卿大夫家族的崛起,让晋国人才济济,这是晋国能够在春秋时期遥遥领先其他诸侯国的重要原因。对于晋文公重耳来说,即位之后重用的卿大夫,往往也都是在晋献公时期就得到用了。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晋献公无疑为晋文公重耳留下了众多可造之材。和齐桓公类似,晋文公在父亲去世后,也没有马上即位,而是历经了其他君主和内乱,这才获得君主之位的。晋文公重耳即位后,于城濮之战击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标签: 齐桓公

更多文章

  •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九品中正制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官措施,但是对于这个具体的措施是什么样的,很少有人知道,而且这个最开始还是由三国时期魏国的陈群提出来的。这个制度一直用到了隋朝,那么这个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九品中正制,严格来说是九品官人法,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

  • 唐朝五代藩镇之定难军及定难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定难节度使

    定难节度使,又称夏绥节度使,是唐朝在今中国西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唐德宗贞元中(785805年)置夏州节度使,治夏州(今陕西靖边白城子),为朔方节度使辖地所分的京西北八镇之一。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此据地自立,成为西夏的渊源。历任节度使韩潭(787-798年)韩全义(798-805年)杨惠琳(8

  • 唐朝五代藩镇之安西四镇及安西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安西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又称安西四镇节度使、四镇节度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为防御天山南路安西四镇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712年九月安西都护领四镇经略大使,驻安西都护府(龟兹,今新疆库车县)。718年,副都护领碛西节度使,驻西州。727年,改为伊西节度使,731年与北庭节度使合并为安西四镇北庭节度使。74

  • 唐朝五代藩镇之北庭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庭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为防御天山北路部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712年九月北庭都护领节度,727年,分为伊西北庭节度使,731年合并为安西四镇北庭节度使。741年,再次分为北庭节度使和安西四镇节度使。北庭节度使防御突骑施、坚昆,下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西州和伊州,领两万人。790年

  • 唐朝五代藩镇之河西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河西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唐朝在凉州设置的节度使。唐玄宗时天宝十大节度使之一。晚唐以后复置的河西军,是作为唐末五代时凉州一带的官军残a余势力。盛唐时历史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负责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伊州

  • 唐朝五代藩镇之陇右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陇右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是唐朝在西北地区为防御吐蕃部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714年出现,717年,正式设立,驻鄯州。陇右节度使领75000人,下辖临洮、河源、积石、莫门、白水、安人、振武、威武、宁塞、镇西、宁边、威胜(宛秀)、金天、曜武、武宁、天成、振威等军和绥和、平夷、合川守捉。763年,被吐蕃吞并

  • 唐朝五代藩镇之朔方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代朔方节度使名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朔方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又称灵武节度使、灵州节度使,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区为防御后突厥汗国等游牧民族所设置的节度使,治所在灵州(今宁夏吴忠西北古城镇),天宝十节度使之一。属于唐朝关内道,南部辖区与关中接壤,北部辖区尽唐之北境。朔方节度使是唐朝中期管辖面积最大军镇,辖地民族众多,统兵6.4万,管辖范围包括今宁夏全境、

  • 唐朝五代藩镇之河东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是唐朝时的一个节度使。开元十一年之前称天兵军节度,同年三月四日改为太原以北诸军节度。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更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为河东节度。自后节度使领大同军使,副使以代州刺史领之,复领仪、石二州。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又于边境设置十节度使,三经略守捉使,以遏制四夷。河东节

  • 唐朝五代藩镇之幽州(范阳)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幽州节度使

    幽州节度使,又称幽蓟节度使、燕蓟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卢龙节度使,是唐朝在燕蓟(今北京、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之一。安史之乱的根据地,后直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历史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设置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族、契丹,治幽州(又称“燕州”

  • 明朝中期“刘台案”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台案

    刘台案可以说是张居正改革初期遇到最棘手的一个难题,起因是巡按御史刘台违制奏捷,而张居正出于保护刘台和自己改革的目的就想大事化小,可刘台居然直接上疏弹劾张居正。如果不是张居正背后有皇帝、太后和冯保的支持,他的改革很可能因此次事件而被葬送。下面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万历三年(1575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