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的巡抚制度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区别

明朝的巡抚制度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区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39 更新时间:2024/2/17 15:36:05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处,承袭元代制度,在朝廷设中书省统领六部,主管全国政务,职权甚重。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管各地的军、政事务。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之罪杀了时任中书省左丞相的胡惟庸后,乘机废掉了中书省,将中书省之权分到六部。随后,在各地又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掌政务)、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务)三司并立的制度来取代行中书省。

三司的设立虽然解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问题和宋、元地方权力过重的问题,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帝国的稳定,但随之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三个和尚没水吃。

比如说始终困扰着大明的流民问题,他们原本都是在籍的民户和军户,所以解决流民问题应该归布政使和都指挥使负责。可是,当他们群聚为盗后,似乎又该按察使来处理这事。如果他们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始攻掠州县后,那就应该由都指挥使领着卫所士卒前去平定。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都不想对这个流民问题负责,都认为这个事是其它两司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并且,由于三司互不隶属,所以谁也管不了谁。

这下,就轮到朝廷头大了,在三司的互相推诿扯皮中,流民问题愈演愈烈。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只能派出一个人前去协调三司共同负责。这便是明代巡抚制度的开端。

明代巡抚设立之初是属于临时性质,‘有事派出,事罢回朝。但是由此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个问题,比如有些地方的问题还没解决,其它地方又出了问题需要朝廷派遣巡抚来解决,或者是巡抚在解决了某地的问题后开始回朝,在回朝的路上当地又出现了问题,他还得再回去。长此以往,不仅朝廷不厌其烦,就连派出的巡抚往往也因一出去就是三年五载而苦不堪言。

最终,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明代宗朱祁钰于景泰四年下令将巡抚与各地镇守官合二为一,仍称巡抚,并节制三司,常驻各地。

单从表面上来看,明代的巡抚与唐代的节度使似乎区别不大,因为两者都是掌管一地军、政事务的封疆大吏。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明代的巡抚与唐代的节度使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

明代的巡抚成为常设官职后,朝廷一直在采取措施给他减权。一开始,跟巡抚同时设立还有总兵与镇守中官,这样虽然巡抚能一体节制都、布、按三司,但有了总兵与中官的制约,巡抚的权力实际上并不大。可是随着武将地位的持续下滑和镇守中官的断续设置,巡抚的权力又开始不断加强。

对待这个问题,大明朝廷又设立了巡按御史这一常驻地方的官职。虽然巡按御史品级不高,但由于其是代表朝廷监管、督察地方,所以他对巡抚产生了很强的牵制作用。尤其是嘉靖以后,朝廷开始陆续各地派出总督,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对巡抚的控制。

不仅如此,巡抚和其他地方官吏的升迁、赏罚都归吏部掌管,巡抚没有人事权。在军事上,巡抚只有取得兵部发给的令旗才能调动所辖地域的卫所士卒。

在这种层层制约、不断分权的情况下,明代巡抚虽为封疆大吏,但远没有割据自雄的能力。

反观唐代的节度使,设置之初,只是作为各地的军事统帅,主要负责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但是后来,节度使的权力不断被加强,逐渐总揽一地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

安史之乱后,大唐朝廷对节度使的控制力进一步减弱,节度使不仅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事民政、官吏任命、将士升赏、征税,还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父死子继,自以世袭,号为留后而不待朝命。这样,节度使就发展成了一方诸侯。

如此一来,唐代节度使就与明代巡抚产生了本质上的不同,所以唐代出现了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而明代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局面。

标签: 巡抚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宋朝“杯酒释兵权”收权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在当时确实是明智之举,但这一事件却给后期宋朝留下了隐患。杯酒释兵权下面就来论述上面的论点。一。“杯酒释兵权&r

  • 齐桓公和晋文公能迅速称霸中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齐桓公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其中,就《史记索隐》和《荀子》的版本,应该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认同度。《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这两个版

  •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九品中正制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官措施,但是对于这个具体的措施是什么样的,很少有人知道,而且这个最开始还是由三国时期魏国的陈群提出来的。这个制度一直用到了隋朝,那么这个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九品中正制,严格来说是九品官人法,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

  • 唐朝五代藩镇之定难军及定难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定难节度使

    定难节度使,又称夏绥节度使,是唐朝在今中国西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唐德宗贞元中(785805年)置夏州节度使,治夏州(今陕西靖边白城子),为朔方节度使辖地所分的京西北八镇之一。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此据地自立,成为西夏的渊源。历任节度使韩潭(787-798年)韩全义(798-805年)杨惠琳(8

  • 唐朝五代藩镇之安西四镇及安西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安西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又称安西四镇节度使、四镇节度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为防御天山南路安西四镇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712年九月安西都护领四镇经略大使,驻安西都护府(龟兹,今新疆库车县)。718年,副都护领碛西节度使,驻西州。727年,改为伊西节度使,731年与北庭节度使合并为安西四镇北庭节度使。74

  • 唐朝五代藩镇之北庭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庭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为防御天山北路部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712年九月北庭都护领节度,727年,分为伊西北庭节度使,731年合并为安西四镇北庭节度使。741年,再次分为北庭节度使和安西四镇节度使。北庭节度使防御突骑施、坚昆,下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西州和伊州,领两万人。790年

  • 唐朝五代藩镇之河西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河西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唐朝在凉州设置的节度使。唐玄宗时天宝十大节度使之一。晚唐以后复置的河西军,是作为唐末五代时凉州一带的官军残a余势力。盛唐时历史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负责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伊州

  • 唐朝五代藩镇之陇右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陇右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是唐朝在西北地区为防御吐蕃部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714年出现,717年,正式设立,驻鄯州。陇右节度使领75000人,下辖临洮、河源、积石、莫门、白水、安人、振武、威武、宁塞、镇西、宁边、威胜(宛秀)、金天、曜武、武宁、天成、振威等军和绥和、平夷、合川守捉。763年,被吐蕃吞并

  • 唐朝五代藩镇之朔方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代朔方节度使名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朔方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又称灵武节度使、灵州节度使,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区为防御后突厥汗国等游牧民族所设置的节度使,治所在灵州(今宁夏吴忠西北古城镇),天宝十节度使之一。属于唐朝关内道,南部辖区与关中接壤,北部辖区尽唐之北境。朔方节度使是唐朝中期管辖面积最大军镇,辖地民族众多,统兵6.4万,管辖范围包括今宁夏全境、

  • 唐朝五代藩镇之河东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是唐朝时的一个节度使。开元十一年之前称天兵军节度,同年三月四日改为太原以北诸军节度。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更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为河东节度。自后节度使领大同军使,副使以代州刺史领之,复领仪、石二州。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又于边境设置十节度使,三经略守捉使,以遏制四夷。河东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