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徐州相王”历史事件介绍

战国时期“徐州相王”历史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006 更新时间:2024/1/19 11:31:49

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为对付秦国,魏惠齐威王于公元前334年在徐州相会,互称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下面由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为何这个历史事件如此重要呢?有种说法是春秋、战国这两个时代真正的划分,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也就是说,不少人认为,春秋战国真正意义上的分水岭不应该是三家分晋,而是徐州相王。而从徐州相王之后的影响来看,诸侯彻底地实现了对周天子的僭越,这一观点也确实有其道理。

徐州相王,其实就是齐魏两国在徐州这一地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号这一历史事件。而这一历史事件之所以能够如此具有影响力,其实也是有这两个国家影响力的加成。当时的齐国和魏国都是诸侯国中处于顶尖地位的国家,他们的相会并互相承认对方称王,这自然会在当时引起所有诸侯国的关注。而其中,反应最大的莫过于楚国,在第二年楚国就直接因此对齐国用兵。那么,为什么本是齐魏两国之间的徐州相王一事,会使得楚国如此震怒,甚至不惜兵戎相见呢?

这就要从头说起了,早在春秋早期,楚国在楚武王的统治之下,迅速强大,楚武王因为看到中原地区的诸侯们相互攻伐,而自己实力又如此强盛,于是想要参与其中扩大影响力。但因为楚国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国,加上楚国最初在周朝的封爵只是一个小小的子爵,没有和中原那些公侯之国平起平坐的地位,所以楚武王请求周天子,提高自己的封爵,以便楚国能够顺利参与到中原的攻伐中。

结果楚武王没想到的是,周天子一口回绝了自己的请求,这使得楚武王十分窝火。楚武王认为自己祖先曾经做过周文王之师,而楚国在楚地又如此强大,四周的蛮夷都服从于楚国,周天子居然拒绝自己提升爵位的请求。既然如此,那就自封,不仅要自封,还得和周王室平起平坐,于是楚武王在诸侯国中率先称王,而周王室竟然衰弱到拿楚国无可奈何的地步。

之后楚国一直享受着在诸侯大国中唯一可以以“王”自称的地位,虽然之后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也曾以王自称,但吴国和越国不论是影响力还是国力,都无法与楚国媲美。到了徐州相王的战国时期,吴国早已灭亡,而越国也早已衰落,失去了当年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也就是说,楚国在当时能自称为王是一份独特的荣耀。

而徐州相王这一事件的发生,意味着中原诸侯国也开始了自称为王这一行为。这无疑威胁到了楚国一直以来的骄傲。楚国认为,吴越两国和自己一样是边远之地,自称为王也就罢了,没有人会真的把它们的王号当回事,但中原这两个国家可不一样,它们的称王影响远不是吴越两国能比的。

首先,齐国作为周天子最早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在周朝这几百年间一直是诸侯国中的大国,并且还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以维护周王室权威的马前卒的形象出现。其次,魏国是战国前期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在三家分晋后迅速成为了诸侯国霸主,其魏武卒曾经威震天下,虽然到了魏惠王统治中后期,魏国已经没有了当时的霸主地位,但其影响力依然没有完全消失。

这两个国家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可以说是为中原诸国做了一个榜样,曾经最为维护周王室权威的齐国,以及战国前期最为强大的魏国,都带头僭越周礼自称为王,那么其他诸侯国自然也会蠢蠢欲动。而楚国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作为诸侯大国中唯一以“王”自称的荣耀,加上为了防止其他诸侯国因为齐魏两国的带头作用,从而纷纷效仿这一现象的发生。楚国自然要枪打出头鸟,通过杀鸡儆猴,来给诸侯国们形成一种震慑作用。

还有一个原因就更为现实了。徐州相王,看似是齐魏两国互相承认对方的王号,但齐魏两国在这一事件中根本不是平等的地位。整个事件的最初其实是魏惠王主动带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去朝见齐威王,并尊称齐威王为王,而齐威王则是害怕自己独自成为众矢之的,于是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

事件的整个过程齐国是处于明显的强势一方,加上齐国在田氏代齐后,齐国再次成为了诸侯国中的大国并日渐强盛,这使得楚国感到了来自齐国的威胁。而徐州相王这一事件的出现,无疑证明了齐国已经取代了魏国,成为了中原诸侯国中新的霸主,楚国自然不会甘心,于是在徐州相王后的第二年就发兵攻打齐国,以此来对齐国进行打压。

楚国试图通过对齐国用兵,来维护独自称王的荣耀,还想顺便打压其中原新霸主的地位。但是,楚国的如意算盘最终还是落空了。楚国攻齐的行为,最终在双方均有胜负的情况下收场。楚国并没有从齐国手上讨到什么便宜,而楚国凭一国之力也难以阻止诸侯国们在徐州相王后纷纷开始自称为王的历史大势。

标签: 徐州相王

更多文章

  • 连坐制的历史由来 秦国连坐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连坐制

    连坐制度不同状态下的起伏,实际上源自以君主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为政变化。这实际上是法制和君权的动态博弈。连坐作为法家重刑思想与其他治国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一旦有变则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意味着既要保证其稳定性,也要顺应潮流与时则俱进。一种法律制度的优劣,要看它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任务。历

  • 西汉为何多次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外戚

    西汉是我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国家,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西汉的历史上,外戚专权的现象一直屡禁不止,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西汉历经初期的“文景之治”后,在汉武帝执政时期发展到巅峰,史称“汉武之治”。后来又经历了&ld

  • 汉朝的契约分为哪三种?汉朝契约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朝

    契约,古代又称为劵书,即现代的合同,是当事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契约自我国古代起便已有之,从西周中期的铜器铭文是有文字可证、有实物可考大的最早的契约。直至汉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契约发展的已是相当规范,这些规范涉及了百姓在交往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个领域,而且他的保证制度也随

  • 唐末五代200多年的河北河朔三镇为何压而不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唐朝末年它一直是历任皇帝的心头刺。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唐朝历任皇帝都想灭掉河北三镇,但是真正行动起来却又发现困难重重。例如唐宪宗在位时期也进行了削藩,藩镇势力得到了暂时削弱;但最后他却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后来唐穆宗即位,他沉于酒色,对朝廷疏于管理,

  • 三国东吴“两宫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吴

    赤乌十三年(250年),吴大帝孙权突然下令废黜孙和的太子位,并赐死自己的四儿子孙霸,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东吴两宫之争”的结局。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所谓两宫之争,是指孙权晚年的时候,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但是,他的四儿子孙霸,却同样对太子位虎视眈眈。于

  • 在古代为何会允许三妻四妾制度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妻四妾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历朝历代对男女联姻的规定大同小异。但古代与近现代最大的区别是,封建社会是允许一夫多妻的,换句话说,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都说爱情是自私的,那么,对于这种“一夫一妻多妾”制来说,“妻子”是如何能

  • 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的现象有多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汉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东汉、晚唐和明代是宦官专权较严重的三个朝代。究其主要原因是朝廷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管理缺陷,让宦官在政治管理的中枢肆意妄为,导致了各自王朝的覆灭。《三国演义》大家都很熟悉,东汉末期皇帝都是幼主,皇室的权力大都落在宦官与外戚之手,宦官与外戚交替把持朝政,而外戚又极力想独揽大权。士大夫阶层

  • 中国历朝盛世有哪些 中国历代盛世一览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盛世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哪些,其实也真的是挺多的,很多人也估计只知道4大盛世,什么文景之治,什么贞观之治,还有什么康熙盛世等等,但是话说也不仅仅如此了,中国历史上这个盛世还是很多很多的,下面给大家带来这个中国历代盛世一览表了,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成康之治;宣王中兴;文景之治;昭宣中

  • 宋朝疆域地图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

    南北宋疆域图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朝开国时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不敌北方邻国,先于1127年使徽、钦二宗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

  • 东汉后期军阀幽州刺史公孙瓒实力强大为何败亡迅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公孙瓒

    在东汉末年的诸侯中,公孙瓒是早期最具实力的北方诸侯之一,巅峰时期完全碾压袁绍与曹操等人,只不过公孙瓒缺乏战略眼光,最后迅速败亡了。公孙瓒出身比较低,不像袁绍四世三公的背景,也不像曹操上面有人罩着,公孙瓒原来就是一个小吏,因为样貌好,声音好,辽西郡太守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说来还颇有点倒插门女婿的味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