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汉为何多次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

西汉为何多次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966 更新时间:2024/2/17 13:25:28

西汉是我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国家,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西汉的历史上,外戚专权的现象一直屡禁不止,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西汉历经初期的“文景之治”后,在汉武帝执政时期发展到巅峰,史称“汉武之治”。后来又经历了“昭宣中兴”,将整个西汉王朝都推向了新的高峰。然而,盛极一时的西汉王朝最终却亡于外戚之手。如今史学界很多人都认为,导致西汉灭亡的罪魁祸首就是王政君

如果不是她过分依赖自己的娘家兄弟,也就不会出现王莽篡政的悲剧。但这样的结局并非王政君一人之过,仰仗外戚干政一直以来都是汉家传统。

早在高祖皇帝时期,吕后以及其背后的吕氏家族就有着很大的势力。在高祖皇帝驾崩之后,吕后更是以皇太后的身份把持朝政不肯放权,吕氏家族更是权势滔天。

由于吕后对整个西汉的历史影响实在很大,司马迁还将她的传奇写进了《史记》中专写皇帝的“本纪”一栏,是为“吕后本纪”。

一、西汉的外戚专权是如何兴起的

外戚专权的现象在西汉一直屡禁不止,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统治者的需要。如果每一任皇帝都能做到武帝那样“立子杀母”,以强硬的政治手段斩断祸源,那么外戚专政现象也就不会发生了。

1、外戚势力是制衡宗族势力的重要力量来源

汉高祖在建立西汉之后,听从丞相萧何的建议,吸取西周和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国内实行起“郡国并行制”。他规划出一部分土地,专门用于分封诸侯王。其中不仅有同姓的刘氏宗族子弟,还有功勋卓著的异姓王。

然而,在“家天下”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历代帝王都对异姓王充满忌惮。在西汉政权初步稳定之后,高祖皇帝就与吕后联手,一同消灭了数位野心勃勃的异姓王。殊不知,经历了几代的更迭之后,血缘逐渐疏远的同姓诸侯王也开始生出异心。

为了制衡宗族势力的发展,汉文帝时期开始重用外家子弟,抬举母族势力,使外戚力量与宗族势力相互制衡。如此一来,皇权就能在宗族与外戚势力的争斗中保持独尊地位,从而实现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

2、外戚势力依赖于皇权而生,是皇帝最重要的心腹力量

在西汉时期,基本上历任太后都会参与到前朝政事当中,并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强势的吕后,还是温和的窦太后,她们都曾在皇帝势弱的时候站到前朝独挑大梁。

对于尚不成熟的皇帝来说,母族势力就是帮助他们坐稳皇位的唯一力量。在他们稳坐皇位之后,为了巩固统治,也会将很多机密之事交给外家兄弟来做。毕竟外戚不同于宗族兄弟,他们的一切皆来源于皇帝的恩宠。

只有皇帝稳坐皇位,他们才能守住家族荣耀。在这一方面,外戚与皇帝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因此,比之同宗子弟,皇帝往往会更加信任外戚。

二、西汉时期的外戚干政事件

纵观整个西汉的发展历史,外戚干政的现象虽然一直存在,但真正造成巨大影响的其实只有四件。它们分别是吕氏集团、窦氏集团、霍氏集团和王氏集团。

1、吕氏集团

吕氏集团的带领人物是吕后,作为高祖皇帝刘邦的结发之妻,她在政治上一直以铁血红颜著称。高祖皇帝病逝后,她的儿子刘盈登基继位,是为“汉惠帝”。然而惠帝自幼懦弱无能,在政治上没什么作为。

惠帝此举正好给了吕后发展外戚势力的机会,在临朝称制后,她无视高祖皇帝立下的“白马之盟”,将自己的娘家兄弟悉数封了侯。

此后数年间,整个朝堂之上都是吕氏家族的人,吕氏一族俨然成了大汉帝国的掌权人。倘若不是当年追随刘邦的旧部及时阻拦,恐怕刚建立不久的西汉就要遭遇江山易主的悲剧了。

2、窦氏集团

相比较于吕后而言,窦太后就要温和许多了。她干政并非贪图权势,而是为了稳固汉景帝的皇位,帮他一起治理好大汉江山。

窦太后干政期间,国家将黄老之学落实得十分稳妥,为“文景之治”的功绩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汉初的繁华景象,也有窦太后的一份功劳。

3、霍氏集团

霍光作为霍氏家族的大家长,虽然在朝堂上有着高于皇帝的权势,但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取而代之,也算是西汉著名的忠良之臣了。

遗憾的是他的妻子霍显,格局并不像他一样宽广。霍显因为贪图更大的荣华富贵,甚至教唆自己的子女弑杀皇帝、动摇国本,险些给西汉皇室带来灭顶之灾。

4、王氏集团

王氏集团是西汉最长寿的太后王政君背后的外戚势力,虽然王政君本人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欲望,但她娘家的子弟们却不是这么想的。面对弱小无依的小皇帝,王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篡位,建立起王氏政权,史称“新朝”。

外戚集团的力量虽然可以被用来巩固皇权、加强统治,但它实质上就是一把双刃剑,当君主能够把控它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利大于弊。倘若君主式微,那么外戚势力很有可能会借机取而代之。

西汉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王太后在天子年幼的情况下选择了相信外戚,最终发生外戚篡位、江山易主的悲剧。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将外戚势力彻底为自己所用,就必须先发展一股可以与之相抗衡的力量,让二者彼此制衡、牵制发展,如此方为帝王的权衡之道。

标签: 外戚

更多文章

  • 汉朝的契约分为哪三种?汉朝契约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朝

    契约,古代又称为劵书,即现代的合同,是当事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契约自我国古代起便已有之,从西周中期的铜器铭文是有文字可证、有实物可考大的最早的契约。直至汉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契约发展的已是相当规范,这些规范涉及了百姓在交往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个领域,而且他的保证制度也随

  • 唐末五代200多年的河北河朔三镇为何压而不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唐朝末年它一直是历任皇帝的心头刺。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唐朝历任皇帝都想灭掉河北三镇,但是真正行动起来却又发现困难重重。例如唐宪宗在位时期也进行了削藩,藩镇势力得到了暂时削弱;但最后他却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后来唐穆宗即位,他沉于酒色,对朝廷疏于管理,

  • 三国东吴“两宫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吴

    赤乌十三年(250年),吴大帝孙权突然下令废黜孙和的太子位,并赐死自己的四儿子孙霸,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东吴两宫之争”的结局。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所谓两宫之争,是指孙权晚年的时候,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但是,他的四儿子孙霸,却同样对太子位虎视眈眈。于

  • 在古代为何会允许三妻四妾制度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妻四妾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历朝历代对男女联姻的规定大同小异。但古代与近现代最大的区别是,封建社会是允许一夫多妻的,换句话说,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都说爱情是自私的,那么,对于这种“一夫一妻多妾”制来说,“妻子”是如何能

  • 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的现象有多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汉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东汉、晚唐和明代是宦官专权较严重的三个朝代。究其主要原因是朝廷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管理缺陷,让宦官在政治管理的中枢肆意妄为,导致了各自王朝的覆灭。《三国演义》大家都很熟悉,东汉末期皇帝都是幼主,皇室的权力大都落在宦官与外戚之手,宦官与外戚交替把持朝政,而外戚又极力想独揽大权。士大夫阶层

  • 中国历朝盛世有哪些 中国历代盛世一览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盛世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哪些,其实也真的是挺多的,很多人也估计只知道4大盛世,什么文景之治,什么贞观之治,还有什么康熙盛世等等,但是话说也不仅仅如此了,中国历史上这个盛世还是很多很多的,下面给大家带来这个中国历代盛世一览表了,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成康之治;宣王中兴;文景之治;昭宣中

  • 宋朝疆域地图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

    南北宋疆域图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朝开国时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不敌北方邻国,先于1127年使徽、钦二宗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

  • 东汉后期军阀幽州刺史公孙瓒实力强大为何败亡迅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公孙瓒

    在东汉末年的诸侯中,公孙瓒是早期最具实力的北方诸侯之一,巅峰时期完全碾压袁绍与曹操等人,只不过公孙瓒缺乏战略眼光,最后迅速败亡了。公孙瓒出身比较低,不像袁绍四世三公的背景,也不像曹操上面有人罩着,公孙瓒原来就是一个小吏,因为样貌好,声音好,辽西郡太守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说来还颇有点倒插门女婿的味道。当

  • 三国姜维北伐的重心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姜维

    姜维北伐,文学作品中称为九伐中原,是指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战争。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随后,姜维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

  • 明成祖朱棣迁都的意义 朱棣迁都北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棣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古代迁都这个事情,那可是相当大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毕竟迁都这种事情劳命伤财,不管是对老百姓还是对当地都是没多少好处的。但是朱棣为什么最后还是迁都了呢?朱棣迁都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明朝建立之后,一开始的都城是定在的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