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连坐制的历史由来 秦国连坐制度历史介绍

连坐制的历史由来 秦国连坐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536 更新时间:2024/1/5 1:23:17

连坐制度不同状态下的起伏,实际上源自以君主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为政变化。这实际上是法制和君权的动态博弈。

连坐作为法家重刑思想与其他治国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一旦有变则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意味着既要保证其稳定性,也要顺应潮流与时则俱进。

一种法律制度的优劣,要看它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任务。历史在不断流转中,有挫折、有前进、有倒退,当时的权衡取舍,后来人清官难断。

探析秦国连坐制度,需从连坐制度的由来、连坐制度的起因、以及连坐制度不同时期的表现三大方面进行了解。

定连坐制度发展历程,以及其产生的必要原因,有利于了解连坐制度维系发展的根源。针对其不同时代的表现,确定连坐制度的价值变化。

一、连坐制度的由来

连坐,又叫缘坐、相坐、收孥,所谓“无余刑非杀者,谓尽奴其妻子,不题其种类……不杀之”。周文王说,“罪人不孥”,使其成疑,不免需要斟酌权衡。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真正确立了连坐法,为什伍连坐。

二、连坐制度的起因

1、原始奴隶制国家的遗存

使用连坐解决王国问题,往往简单粗暴、直截了断,以至于动辄灭族灭宗,夷灭政敌。这样既可以大范围、快速化决服反抗势力,也不至于一患刚平一患又起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晋之赵氏一族之与屠岸贾,便是如此。一旦反覆,赵武灭屠岸之日可指日而待。

2、血缘亲疏为衡量标准

以家族为本的聚居方式,血缘亲疏成为一大衡量标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则家族蜂起,满室生辉。损则不一独存,全族凋亡。这种以血缘关系的思想,蔓延至整个中国封建制度体制内。

又往往因为阶级固化,对社会各方面发展和君主权力矛盾愈演愈烈,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什伍连坐制度,对消解世家氏族,始终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拉锯战里。

3、原始奴隶生产的特性

奴隶来源,不外乎战争攻伐俘获、世代奴隶、自由农转化与连族削割。有时虽可转化,不过总体而言。通过战争和政治连坐,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劳动力。

至秦朝建立,官奴隶与私奴隶仍存,且以赏罚为要。体现在军功、田产和奴仆劳力上,无疑什伍连坐能为此提供一定规模的助益。

4、时代变迁

西周到东周,以至于春秋战国,井田制日渐衰弱,各国分立并起。随着战争的逐渐扩大和生产生活的品类增强,对于劳动力资源的攫取也在与日递增。

虽然有农民化为奴隶及战时俘虏补充,毕竟时长人限。如果举族收孥,不单达到离异分化效果,又能迅速补充为己方劳动力此消彼长自不待言。

5、政治传统

以周之礼治分异,商之封建营卫,稍有不及即以灭族亡国为策略。宗主国自大而待,诸侯国自小而削,由此能始终保持一种政治上的优势和特权。

至于国家宗族内部,又加以层层设计,蚍蜉撼树不可谓不理想。智氏、中行氏,曾操一国之权柄,终归于灭绝,正是权力斗争的产物。

三、秦国连坐制度的不同时期表现简述

1、萌芽期

从文公二十年,到献公十年400年。值得注意的是,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佩剑这个传统,一直以来是封建阶级衡量身份的标志之一,秦国允许吏民带剑这显然是打破了贵族佩剑的传统。

周朝这个绵延几百年的封建大国,正一步步被其他诸侯国所赶超,直到大势已去。而枯萎中往往见新生,以此代彼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令人几不察觉,等到发现时,已成参天大树了。

2、迸发期

秦孝公在商鞅辅助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什伍连坐”本身是一种兼具户籍管理效用和牵连追索功能的一种制度,人人皆入什伍,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控制。

国家可以借此实现对基层控制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传统的氏族势力的影响。缺点同样很明显,和“乡遂”制度的缺点如出一辙。

由于事实上利用的还是传统的模式,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于基层家族势力的力量。既担负有摧毁瓦解旧有制度的使命,又不能不借助于它的力量谋求发展,这似乎是一种悖论。

惠文王继位后,以车裂商君以殉、灭商君之家而告终。商鞅死而法不止,惠王之世奉行法治,明修政令吸收诸家一定程度上对秦法进行了再创造。

3、稳定期

昭襄王在位55年,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君臣戮力秦国一动诸国震颤。无论军中还是基层,连坐制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这与秦国内外政局战况分不开。后来由于长期征战民生凋敝兵行不利,加之诸侯国联合打压,优势去尽。

及至秦王政继位,又是一变。作为忠实的法家拥护者,秦王政虽极度推崇法家治国理政,却并不排斥李斯人士。还大力起用山东客卿,唯才就任。

这时以连坐制度为首的秦国法治,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提供了巨大助力。秦国这辆马车,也终以汹汹之势,开到了历史的大拐点上。是紧是收,对这个善于驾车的民族来说又是一个艰难抉择。

4、衰弱期

秦国自商鞅变法到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经历100多年。王朝疆域和人口的扩大,随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秦国原有社会制度,一推广至全国,原有的一些矛盾就显现出来。

人心不稳,加之动辄连坐的剧烈刑法,一时难以接受是必然的。终至二世而亡,连坐制也随之暂时销声匿迹却死而不僵,等待下一个运用者。

连坐制度既继承了前代乡遂制度的基本架构,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因此才能克服传统意义上的不利因素,而着重发挥秦国“民力”。

正是由于关注点的不同,才导致同种类型的制度实施结果却大相径庭。沿着这条脉络,秦国后代国君虽然沿袭却并非一成不变。事殊世异,法也因此有所改变,并带有一些强烈的君主个人色彩。

标签: 连坐制

更多文章

  • 西汉为何多次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外戚

    西汉是我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国家,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西汉的历史上,外戚专权的现象一直屡禁不止,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西汉历经初期的“文景之治”后,在汉武帝执政时期发展到巅峰,史称“汉武之治”。后来又经历了&ld

  • 汉朝的契约分为哪三种?汉朝契约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朝

    契约,古代又称为劵书,即现代的合同,是当事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契约自我国古代起便已有之,从西周中期的铜器铭文是有文字可证、有实物可考大的最早的契约。直至汉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契约发展的已是相当规范,这些规范涉及了百姓在交往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个领域,而且他的保证制度也随

  • 唐末五代200多年的河北河朔三镇为何压而不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唐朝末年它一直是历任皇帝的心头刺。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唐朝历任皇帝都想灭掉河北三镇,但是真正行动起来却又发现困难重重。例如唐宪宗在位时期也进行了削藩,藩镇势力得到了暂时削弱;但最后他却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后来唐穆宗即位,他沉于酒色,对朝廷疏于管理,

  • 三国东吴“两宫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吴

    赤乌十三年(250年),吴大帝孙权突然下令废黜孙和的太子位,并赐死自己的四儿子孙霸,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东吴两宫之争”的结局。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所谓两宫之争,是指孙权晚年的时候,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但是,他的四儿子孙霸,却同样对太子位虎视眈眈。于

  • 在古代为何会允许三妻四妾制度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妻四妾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历朝历代对男女联姻的规定大同小异。但古代与近现代最大的区别是,封建社会是允许一夫多妻的,换句话说,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都说爱情是自私的,那么,对于这种“一夫一妻多妾”制来说,“妻子”是如何能

  • 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的现象有多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汉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东汉、晚唐和明代是宦官专权较严重的三个朝代。究其主要原因是朝廷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管理缺陷,让宦官在政治管理的中枢肆意妄为,导致了各自王朝的覆灭。《三国演义》大家都很熟悉,东汉末期皇帝都是幼主,皇室的权力大都落在宦官与外戚之手,宦官与外戚交替把持朝政,而外戚又极力想独揽大权。士大夫阶层

  • 中国历朝盛世有哪些 中国历代盛世一览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盛世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哪些,其实也真的是挺多的,很多人也估计只知道4大盛世,什么文景之治,什么贞观之治,还有什么康熙盛世等等,但是话说也不仅仅如此了,中国历史上这个盛世还是很多很多的,下面给大家带来这个中国历代盛世一览表了,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成康之治;宣王中兴;文景之治;昭宣中

  • 宋朝疆域地图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

    南北宋疆域图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朝开国时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不敌北方邻国,先于1127年使徽、钦二宗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

  • 东汉后期军阀幽州刺史公孙瓒实力强大为何败亡迅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公孙瓒

    在东汉末年的诸侯中,公孙瓒是早期最具实力的北方诸侯之一,巅峰时期完全碾压袁绍与曹操等人,只不过公孙瓒缺乏战略眼光,最后迅速败亡了。公孙瓒出身比较低,不像袁绍四世三公的背景,也不像曹操上面有人罩着,公孙瓒原来就是一个小吏,因为样貌好,声音好,辽西郡太守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说来还颇有点倒插门女婿的味道。当

  • 三国姜维北伐的重心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姜维

    姜维北伐,文学作品中称为九伐中原,是指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战争。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随后,姜维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