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姜维北伐的重心在哪里?

三国姜维北伐的重心在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791 更新时间:2023/12/15 13:55:50

姜维北伐,文学作品中称为九伐中原,是指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战争。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随后,姜维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后诸葛亮时代,姜维逐渐成为蜀汉独当一面的大将。当然,对于姜维来说,也扛起了北伐中原的重任。

按照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公元238年公元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连年征战,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对于姜维北伐来说,虽然他喊着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可是,姜维的主攻方向,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之地,而是集中在今甘肃省一带。那么,问题来了,姜维喊着北伐中原,为何却经常往甘肃跑?对此,在笔者看来,姜维把主攻方向放在今甘肃省一带,才是他的高明之处。

首先,对于中原之地,主要指今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陕西省等地。至于最核心的区域,自然是今河南省一带。而就曹魏来说,则定都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而就姜维来说,历次北伐的目标,则大多在今甘肃省一带,这显然是远离中原的地方。比如公元247年(延熙十年),姜维率兵出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洮水以西)。比如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秋,姜维督军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依傍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筑两城。

再比如公元254年(延熙十七年)六月,姜维乘机率军攻魏,李简献城降,姜维占狄道(今甘肃临洮)。十月,姜维率军进围襄武(魏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南)。不久之后,魏军撤退,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百姓入川,率军撤回。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后,姜维北伐的主攻方向,都放到了远离中原的甘肃一带。对此,在笔者看来,姜维之所以经常往甘肃跑,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失去荆州之地后,蜀汉事实上无法直接进攻中原之地。

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发起了襄樊之战。彼时,关羽率领大军包围了曹魏的襄樊之地,而在襄樊之后,就是南阳等中原之地。因此,对于关羽来说,直接威胁到了中原之地,这也是曹操一度想要迁都,从而来避其锋芒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襄樊之战中,孙权派遣吕蒙偷袭了荆州,导致关羽大意失荆州。在失去荆州三郡后,不仅诸葛亮的《隆中对》难以实现了,蜀汉也失去了进攻中原的重要平台。而从益州出发的话,想要威胁到中原之地,显然是非常现实的,因为这中间隔着关中等曹魏重兵把守的地方。

在不具备直接进攻或者威胁中原之地的背景下,姜维选择将主攻的方向放到今甘肃省一带,无疑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正是因为远离中原之地,导致曹魏在该地区的兵力部署是比较薄弱的。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时候,陇右多个郡县就背叛了曹魏,归降了蜀汉,这意味着曹魏在该地区的根基不是非常深厚。在曹操逐鹿中原的时候,该地区是韩遂马超等诸侯的势力范围,直到公元215年前后,曹操名义上占据了该地区。当然,因为长期在荆州、扬州等地和蜀汉、东吴作战,促使曹魏能够在该地区投入的资源是比较有限的。

所以,在笔者看来,姜维经常往甘肃跑,显然是在践行避实击虚这一兵法理念。避实击虚,意思是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出自《孙子·虚实》。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曹魏实际上在整个雍凉地区的兵马,都是比较薄弱的。不过,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之后,曹真、司马懿等大将坐镇的关中等地,已经聚集了大量精兵。在此基础上,不仅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难以实现,直接进攻关中之地,更是以卵击石,几乎不可能获得什么成果。

既然如此,姜维喊着北伐中原,吸引曹魏的注意力,却兵锋一转,攻打曹魏的陇右地区,无疑是比较灵活的策略。另一方面,对于本就出自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的姜维,显然对这一地区的情况比较熟悉,从而起到知己知彼的效果。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姜维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诸葛亮的重用。

最后,作为天水郡人士,姜维对于今甘肃省一带的风俗民情是比较熟悉的,这有助于分化瓦解该地区的势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朝廷授予姜维符节。秋,姜维督军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依傍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筑两城。姜维熟悉陇西风俗民情,欲诱羌胡归蜀,以控制该地区。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再比如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姜维认为自己熟悉陇右、陇西等地的风俗,又依仗才兼文武,想用羌族、胡族为羽翼,并说“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在此基础上,公元250年(延熙十三年)十二月,姜维再次出兵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联合羌人,攻魏西平未克,俘魏国中郎将郭修而还。

在东汉末年,羌胡一带的叛乱是比较频繁的,也即东汉朝廷都难以掌控该地区。对于曹魏来说,同样难以在该地区完全扎根,这无疑给了姜维进攻这一地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反之,如果姜维攻打曹魏根基深厚的关中等地,注定是事倍功半的。更为关键的是,蜀汉的国力,本来就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也即经不起如此巨大的消耗。出于节约成本,降低对蜀汉国力消耗的角度出发,用偏师来攻打雍凉一带,也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当然,因为姜维经常往甘肃跑,曹魏也在逐步强化该地区的兵力,特别是伴随着邓艾的到来,姜维几乎没能在甘肃一带取得什么太大的战果,也即其进攻基本上都被邓艾给化解了。

标签: 姜维

更多文章

  • 明成祖朱棣迁都的意义 朱棣迁都北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棣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古代迁都这个事情,那可是相当大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毕竟迁都这种事情劳命伤财,不管是对老百姓还是对当地都是没多少好处的。但是朱棣为什么最后还是迁都了呢?朱棣迁都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明朝建立之后,一开始的都城是定在的南京,

  • 中国古代“子贵母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子贵母死

    其实关于这个“子贵母死制”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这个制度是出现在北魏时期,当时的北魏可以说是非常的残忍了,为了维护统治的秩序,所以如果自己的儿子变的尊贵的话,那么就要处死自己的母亲,对于这个制度真的是惨绝人寰啊!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说

  • 宋朝“地方公务宴会”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

    宴会是地方公务活动的组成活动,到了宋朝时期,地方公务宴会更是成了一种制度形态。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宋代地方公务宴会制度是继承前朝旧制的基础上日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也显现出一些与前代不同的特点,对当时地方公务运转、社会管控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当地方官员违反法律规

  • 元朝创设局盐法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元朝

    盐在封建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不同朝代都会对食盐进行严格管理,元代则是创设了局盐法。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天,而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本质都是剥削民力而敛财为用,一旦暴虐无制便是水覆龙舟。那么,元代与其他王朝一样,对于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粮食,其次也

  • 唐朝“质子”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

    质子外交指的是皇帝、军阀将自己的子女、妻子等亲近家属送到他国,在战略上形成外交妥协,是古代一种重要的外交策略。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质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有着很深的渊源。质子们是存在于特殊条件下的一个特殊群体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他们逐渐成

  • 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局面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外戚

    宦官外戚,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存在,互不相干的两个群体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东汉初期还好,但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年幼,再则皇帝又更换频繁,就出现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这里就简单的说下。东汉后来,

  • 楚汉争霸时期项羽的战败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项羽

    彭城之战后,刘邦惨败之下心灰意冷,张良则向刘邦提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计策,“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而事实证明,项羽之败的确与这三人密切相关。韩信:攻占魏

  •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为何盛行“侠客”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侠客

    少年鲜衣怒马,执剑走天涯,嫉恶如仇,潇洒又自在。这大概是很多人对侠客的印象吧。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侠客是很多中国人心中的理想化身,不管是在古时候还是在现在,侠客一词都是很多人心里的“白月光。”我想这大概是很多人迷恋金庸的一个原因吧。那为什么偏偏是在这纷乱不堪的

  • 关羽留守荆州时实力有多少 关羽手下有多少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关羽

    想要了解关羽手中有多少人马,我们要先看看当时蜀国的情况。平常在小说或者演义中大家看到的都是数十万的规模,比如说单单就看这个夷陵之战中,刘备方的兵力就被夸张的描写到有七十多万人。但是在实际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真实的兵力其实也就十万左右。如果当时刘备的总兵力有十万人的话,那么能留给关羽的差不多也就是三四万

  • 北魏三长制与均田制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长制

    北魏时期,统治者在适应和改造中原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实施了三长制与均田制两种制度,对社会尤其是下层阶级进行了重新整个。这两种制度作为硬性控制手段,为北魏政权的稳固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尽管豪强对依附客横征暴敛比国家的赋税高出几倍,之所以大量人口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