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辟召制”制度历史介绍

中国古代“辟召制”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632 更新时间:2024/1/22 1:50:42

跟现代的高考制度差不多,古代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也是人才选拔的一种手段。发展到唐朝时,科举制度算得上是最为公平的一种选拔形式了,尤其是在当时权力地位至上的年代,这份公平实属不易。无论是哪个阶级的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求官。广纳能人志士,将真正有能力的人拉到上层阶级,国家也因此具有了明显的进步性,这一点在唐体现得一览

科举制度确实是广为人知的选拔制度,但几千年来不止这一种考试模式。国家稳定快速的发展离不开能人志士,怎样挑选出政治正确且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一直以来都是个难题。在科举制度被大力推广以前,其实各朝各代都有着自己的人才选拔体制。魏晋南北朝的辟召制,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其优越性可想而知。

一、辟召制彰显时代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可谓一片混乱,封建割据不停、战乱纷争不断,朝代更迭最为频繁。外教与异域化的流入,多因素互相融合、交相渗透,社会大环境“杂乱无章”,以至于许多制度都受到了影响。辟召制就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富有时代特色的选拔制度,是封建社会中与贵族利益密切相关的难得的机会。

1、社会背景

在三百年左右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交替灭亡。政治局势不算稳定,但辟召制仍能盛行近千年,起初占据了主体地位的便是九品中正制度,富有贵族政治特色。这项制度有利于世家大族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特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最终获利方只是上层阶级的贵族,滋生出的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为了更好的弥补九品中正制度存在的问题,辟召制应运而生。

2、辟召制的特殊之处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不安,但是文化和思想的格局却极其开放。也是在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及孔子的形象等问题,被重新审视,逐渐趋于复杂化。

儒学被取代后,文学的社会地位逐渐增高,多因素的文化成了辟召制的衡量标准。而辟召制保留了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模式,都是从上往下的筛选。

辟召制本质上并没有真正的对贵族利益造成很大的损伤,但是又很好的筛选出了颇具才能的人。作为九品中正制度的弥补制度。

改善了先前低级层百姓无法求取仕途的处境,不偏不倚,取其正中,将中庸思想发挥到极致。加强官僚实力的同时,也照顾到了贫民百姓求官的心情,这也是辟召制广为传播的重要原因。

二、实行辟召制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较于同为九品中正制弥补制度的察举制,辟召制的人员筛选涉猎范围要更广更大,无论是务农从商,还是族大夫,都需要通过辟召制进行选拔

古时候虽然重农抑商,但是步入仕途自然是上上之选,所以许多低阶层的百姓都挤破脑袋的想进入官场。

1、辟召制对社会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国家更迭频繁,流水的皇家铁打的贵族,这种境况是历史上少有的贵族权势滔天的时代。

把握了多条国家财政命脉,人才的选拔自然不会放过,贵族掌握了这条求官路的主动权,高等官职基本都收入囊中。到后期贵族的权势甚至威胁到了皇家。

辟召制逐渐形成主流的人才选拔模式,也是朝代更迭加快的必然结果。究其根本,其实这种制度没有一套规范正式的选拔流程,高阶层的贵族掌握了官职分配的主动权。

自己身居高职还远远不够,仍然贪婪的想把家族的人都送上仕途。不仅自己在官场上有了实力强劲的党派,还巩固了自己的权势。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做法后患无穷,同时也是辟召制不可忽视的一大弊端。但乐观的来看,辟召制在不动摇贵族权利根基的基础上,又抬高了入仕为官的门槛。对贵族从官人员要求变高了,就能将混日子的纨绔子弟关在门外,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2、辟召制对后世的影响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了三百多年就覆灭了,但是辟召制并没有因此退出时代的舞台,甚至还为日后科举制度的出现奠定了时代和思想的基础。

辟召制对人才的选拔并不受到阶层的影响,文学才华才是筛选的衡量标准。掌握了主动权的高位官员还可以亲自提拔为自己所用的低位官员,这种势力网在后来的官场中仍很见,辟召制的深远影响一直存在于往后的千百年。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贵族体系也较为稳定,将各方权势与人才的选拔结合在一起,稍有不慎高位官职就可能被贵族垄断。

辟召制给了平民百姓进入仕途的机会,推动加强了官僚队伍实力,而且还不动摇贵族的权益,可谓一举多得。辟召制的盛行得益于魏晋南北朝独特的社会环境,以至于该政策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特色,对后来朝代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标签: 辟召制

更多文章

  • 明朝锦衣卫和东厂分别设立于何时?权力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锦衣卫

    厂卫,特指明朝内廷的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所以合称厂卫。在明朝时期,东厂系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京城东安门北;西厂系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于旧灰厂;内行厂系正德初年设于荣府旧仓地;锦衣卫原为内廷亲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式成立。虽然在明朝历史

  • 中国古代“恩荫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恩荫

    所谓冗官冗兵现象,就是指士兵人数众多、军队规模过于庞大,机构繁杂人数众多、多是无用的官职。而这一现象在宋朝异常严重,甚至成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个难以根除的“毒瘤”。说宋朝经济强大、百姓生活幸福这确实是事实,但宋朝也是长期积贫积弱的朝代,历史上的众多朝代中,在这一点上能与之匹敌的寥

  • 唐朝中后期宦官权力变大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

    唐朝的中后期,宦官的权力开始膨胀,宦官在军权,政权,以及财政等方面,都开始越发的膨胀。在每一个朝代建国的初期,宦官都是不参与朝政,不干涉军事的。但是自从唐朝天宝年间之后,宦官的权利就大了起来,他们开始逐渐的越发的插手朝中事务,甚至拉帮结派,祸乱朝堂。从天宝年间开始,之所以唐朝的宦官开始越来越厉害,最

  • 唐朝时期审美的标准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

    古代审美与现代审美有着天壤之别,说不清道不明古人的审美观究竟是什么样,但只要人们一提到唐朝审美,十有八九都说:“当然是以胖为美,杨玉环多胖啊!”那么唐朝时期为什么以胖为美呢?1、唐朝时期审美的标准是什么?根据历史记载,唐朝是以胖为美。唐代繁荣昌盛,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

  • 唐朝牛李党争有什么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

    唐朝末期时间,宦官专权把持朝政,朝臣们只能靠攀附宦官来求得官运亨通。这些依附宦官的朝臣分为两派,争斗不息,史书称为“牛李党争”。所谓“牛李党争”,就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李德裕为首的“李党”

  • 牛李党争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背景政治唐太宗时期,统治集团内出现了一种浓厚的“民主”气氛和许多敢于直言极谏,专折廷

  • 五代十国和东汉末年有什么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五代十国

    如果一定要把中国的古代史浓缩为两个王朝的历史,那么创造巅峰盛世的汉唐无疑是首选。不过古语有云:“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两个强大王朝结束之后,中华大地都曾陷入过空前的战乱与分裂之中,但同样是乱世,两段分裂割据的时代又各有什么不同?这其中历史的演进又遵循怎样的逻辑?1、

  • 北魏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

  • 夺门之变成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政变事件,后世许多人认为“夺门”事件违背了礼制,其严重程度仅次于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然而与历史上其他政变所不同的是,“夺门之变”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一切都

  • 明朝重用宦官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用宦官理政的朝代,相比于唐朝宦官一手遮天的局面,甚至能够做到肆意立君废君,所以历代王朝都禁止宦官干政,为什么唯独明朝皇帝反其道而行之,大力重用宦官呢?制衡文官势力明朝在朱元璋开国初期,朝廷对待文官和武官都一样不分左右。但是到朱高炽登基后,朝廷便开始重文官轻武官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