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党争的特点

北宋党争的特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574 更新时间:2024/3/3 19:14:28

历史上先后出现的皇权以外的政治力量不外乎有外戚、宦官、后宫、宗室等。这些政治集团往往产生于皇权衰弱之时,这些皇帝要么色令智昏,不问朝政;要么昏庸愚钝;亦或是年少无知。朋党彼此之间或争权夺利,或相互勾结,在历史舞台上上演着一幕幕争权夺利的斗争,。

而自北宋一代,党争一直是与变法扯不开的话题,两者相生相克、互相联结。变法是党争的导火索,而党争又是变法中不同势力相互较量的必然表现,北宋的党争,历经"庆历新政"

和"熙宁变法",终以徽宗皇帝钦定奸党名录,于端礼门外树起《元祐党籍碑》暂告一段落。这期间高潮迭起,由最初的士大夫之间的政见分歧逐步演化为党同伐异,称为导致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北宋的党争尽管频频发生,却有着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点。

参与的各派力量完全由官僚士大夫组成。

在汲取以往朝代兴衰成败的教训时,宋代帝王清醒地看到历史上的宦官、外戚、宗室等集团等弄权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因此自开国起,君臣便制定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日后定为"祖宗家法",为历代谨守:

宋世典常不立,政事丛脞,一代之制殊不足言,然其过于前人者数事:如人君宫中,自行三年之丧,一也。外言不入于捆,二也。未及末命,即立族子为皇嗣,三也。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四也。此皆汉、唐之所不及,故得继世享国至三百余年。若其职官、军旅、食货之制,冗杂无纪;后之为者,并当取以为戒。

"外言不入于捆",意思就是,"外边的话不要带进家门槛里。""外边"指有关国政之事,而"家门槛里"可以理解为内宫内宫不得干预朝政,以此杜绝后宫、宦官等势力成胁皇权,这是开国所制定的"祖宗家法"之一。

而"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则从制度上确保了士大夫们的人身安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之畅所欲言,尽忠职守。皇帝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必须依靠某一群体来管理国家纷繁复杂的内政外事。

考虑到诸多政治力量在历史上对权力的渴望及追逐所造成的深重灾难,而相比较之下士大夫群体所显现出的自律性及政治建树,促使宋代皇帝做出与士大夫群体"共治"的决定。

两者从内外两方面对这几种政治势力采取了极力抑制的策略,并固定为"祖宗遗训,一直不容有丝毫的松懈,并由此造就了宋代"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的政治局面。

参与党争的士大夫都是"集官僚、文人、学者三位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宋太祖经过对历史的反思,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通过扩大科举,网罗社会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鼓励文人从政,使其成为效忠大宋王朝的官吏。

集官僚、文人、学者三位于一体的士大夫作为北宋党争的主要参与者,他们之间的政见、文学、学术上的分歧是导致党争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北宋党争最初的政见之争逐步演化为熙宁后愈来愈严重的喜同恶异、党同伐争党过程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时代朋党之争的特点,即以异党中人的"文字"为攻击的重点。

王安石范仲淹,他们所推行的变法最终都以党争不了了之

而正因为他们是同读一本儒经、同走一条科举之路进入的文臣阶层,他们之间的阅历、爱好甚至身世的差别就微乎其微,这样也就造成了"自己像对手,而对手也像你自己"的局面。

在激烈的党争中时常会发生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昨日还称兄道弟,今日却又反目成仇;同一阵营的内讧,不同阵营之间的相互勾结屡见不鲜。

北宋的党争不以皇权的削弱为前提。

宋代自开国起制定的建国、治国的方针大政,都是针对唐五代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建立和制定的,以至后来沿袭为"祖宗家法"。这些国策无一不是以巩固、加深皇权为终极目标。

有宋一代,宦官、宗室、后妃、外戚集团之所以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对中央皇权构成威胁的独立的政治力量,这与皇帝与士大夫对"祖宗家法"的谨守是密切相关的。

熙宁变法时,宋代的君权与相权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仍没有背离"君尊臣卑"的原则,宋代士大夫阶层尽管担负着与皇帝共治天下的重任,成为维系、支撑宋王朝的主要政治力量,但却从不会慕夺皇权。

这充分说明宋统治者所作的与士大夫群体"共治"天下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祖宗家法的影响下,宋代士大夫作为封建政体的重要组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以及优待。

而作为士大夫群体,也以与皇帝同治天下作为应有的政治权力。这种主人翁意识折射出了宋代特有的政治氛围,也是宋代士大夫群体有别于其他朝代的特殊气质。

北宋自开国以来,一直持对文人群体的抬爱态度,宋代帝王也从未想要削弱手中的集权,他们收兵权、分事权、扩大科举,无一不是想把权柄握在自己手中。

这样一来,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被送上了政治舞台,甚至允许不同政见的大臣并立朝堂,评头品足。但正是这种集权制度下的一丝多元意识形态,引发了党争这样一个新征兆。

宋代的党争,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这直接造成了政治决策效率的极端低下化。这给中国的政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内耗方式,而这种内耗,统治者既不能自我抑制又不能被社会消化,实是自北宋开国以来集权制下的必然产物。

宋代文臣在经学的教导下,怀着的一腔热血,带着理想化的政治抱负,却未能带来国家富强与民族的团结,实乃是历史的遗憾。

标签: 党争

更多文章

  • 北宋冗官现象为什么会越来越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北宋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古人云:“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富国强兵。然而这句话对北宋却完全不适用。当时的大宋王朝虽然在经济文化方面高度繁荣,可军事实力却弱得一塌糊涂。北方强大的辽国它打不过,西北弱小的西夏它也搞不定。那么问题来

  •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晋齐两国的君王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家分晋

    春秋四强国是指当代史学家列举的东周春秋时期的四个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四个诸侯国分别是齐国、晋国、秦国、楚国。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襃大

  • 统一后的秦朝15年间发生了哪些大的历史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朝

    从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建立,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灭亡,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朝代,国祚虽然仅仅只有十五年,但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却一点也不少。接下来,就让我们透过这些历史事件,来回顾一下秦朝短暂而又辉煌的兴亡史。【注:秦朝采用颛顼历,以十月初一为一年之始】1、秦王政二十六年(

  • 安史之乱历史影响及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

  • 唐朝“永徽之治”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是指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治世,因唐高宗在位第一个年号为永徽而得名,时间起于贞观二十三年(649),讫于永徽六年(655)。唐高宗即位之初,君臣都牢记唐太宗的遗训、遗嘱,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经济,提倡文教,由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当时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

  • 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玄武门之变

    从古至今,大部分历史学家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持理解、同情甚至赞赏的态度。《旧唐书太宗本纪》史臣曰:“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

  • 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玄武门之变

    事件背景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在李世民支持下,十一月占领长安后,李渊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根据《唐创业起居注》中说,太原造反是李

  •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玄武门之变,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期的转折点,面对皇族之间的政治斗争,由于李世民更改历史造成了李建成的黑化,使得李世民发动政变看似不得已而为之,但实际究竟如何?首先看看两人的实力对比:军事上,秦王李世民手下战将智囊自不必多说,关键是李建成当时的实力究竟如何?答案是比李世民强很多,因为太子府本身就有士兵数千加上齐王的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

    中国古代科技不发达,节气、历法之事多依赖于观察天象,依据天象还衍生出了推断事物发展的玄学,历代封建王朝都有专门负责观察天象的机构,比如秦汉时期有太史令、唐朝有太史局、明清有钦天监等等。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太白金星出现在正南方,六月初三,太白金星又在正南方出现,按照古代天象玄学解释,这

  • 西汉“诸吕之乱”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诸吕之乱

    汉高后七年(前180年)八月,一代权后吕雉去世,随后西汉国都长安便爆发了一场血腥的权力斗争,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人以吕氏诸人谋反为名,彻底铲除吕氏集团,史称“诸吕之乱”。那么,“诸吕之乱”的原因真的是诸吕谋反吗?周勃、陈平杀了汉少帝和汉惠帝刘盈的其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