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辽东公孙渊为何要叛曹魏称燕王?

三国辽东公孙渊为何要叛曹魏称燕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055 更新时间:2023/12/11 4:24:48

公孙渊字文懿,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军阀。以上问题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在三国时期,虽然主要是魏蜀吴三方之间的较量。但是,实际上,在魏蜀吴三国之外,还存在公孙渊这一势力。

公孙渊是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公孙康死时,因其子公孙晃和公孙渊等年纪尚小,众人于是拥推其弟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对于公孙渊的祖父公孙度来说,早在董卓篡夺东汉朝廷的大权后,公孙度就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继则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从而成为汉末群雄之一。等到了公孙渊即位之后,先是向曹魏称臣,后又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那么,问题来了,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他的底气是什么呢?

首先,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逼夺叔父公孙恭之位。魏明帝曹叡不听刘晔劝告,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由此,在公元228年,公孙渊名义上臣服于曹魏,或者可以称之为曹魏的附庸了。不过,公孙渊并不满足于向魏国称臣,在他执掌大权后,就开始与吴国往来。太和七年(233年),公孙渊企图向吴称臣,以其为外应。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自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等人都劝谏孙权,认为公孙渊必败,因此反对孙吴对公孙渊的支持。

不过,张昭等人的真知灼见,并没有被孙权采纳。对于固执己见的孙权,遣张弥、许晏等,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在此背景下,公孙渊经过一番抉择之后,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曹叡。对于孙权来说,这显然是被公孙渊戏耍了一次。

在公孙渊做出示好的举动之后,魏明帝曹叡非常开心,于是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他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到了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毌丘俭等携带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公孙渊闻讯,立刻发兵,在辽隧阻击毌丘俭,并与之展开激战。毌丘俭见形势对己不利,便退兵。不久之后,公孙渊于是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予鲜卑单于印绶,给周边的游牧民族加封晋爵,并促使鲜卑人去侵扰魏国的北方。

并且,公孙渊又再次称臣于吴,希望得到外援。由此,在笔者看来,虽然曹魏实力强大,但是,公孙渊基于以下几点原因,还是选择了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一方面,这是因为公孙渊刚刚击退了魏国大军的讨伐。在公元237年,毌丘俭等人率军进攻公孙渊,结果无功而返。对此,在笔者看来,公孙渊很可能认为曹魏已经没有能征善战的将士了,于是,逐渐失去畏惧的他,选择自立为燕王,想要和魏国、蜀国、吴国这三国平起平坐。

另一方面,蜀汉、东吴对于曹魏的牵制,也是公孙渊敢于背叛魏国的重要原因。在公孙渊自立为燕王之前,蜀汉丞相诸葛亮曾五次北伐中原,这促使曹魏逐渐在雍凉一带集结了大量的兵马。当然,对于曹魏来说,也不能忽视东吴的存在,在淮南等地,曹魏同样驻守了大量的兵马,以此防备东吴的进攻。所以,非常明显的是,蜀汉和东吴的存在,牵扯了曹魏的大部分兵力。对于曹魏来说,如果只派少量兵力的话,很难彻底消灭远在辽东的公孙渊。

但是,如果征调大量兵马的话,曹魏就会在存在防御空虚的问题,这很可能会给蜀汉或者东吴以可趁之机。在公孙渊暂时危害不到曹魏腹地的背景下,曹魏确实没有必要承担风险来征讨辽东。当然,对于公孙渊来说,还是低估了魏明帝曹叡,作为曹魏历史上非常骄傲甚至自负的皇帝,魏明帝曹叡对于公孙渊的背叛,无疑是难以容忍的。而这,自然也成为公孙渊最终败亡的重要原因。

最后,对于公孙渊来说,之所以自立为燕王,其底气也是因为辽东一带远离中原之地,曹魏想要征讨自己的话,不仅需要调集重兵,后面的粮草供给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召回太尉司马懿,令其率兵四万讨伐公孙渊。对此,在笔者看来,对于拥有40多万兵马的曹魏,只能派出4万兵马来讨伐公孙渊,这也确实说明曹魏因为蜀汉、东吴的牵扯,无法投入更多的兵力来征讨辽东。不过,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于公孙渊来说,这一次面对的不是毌丘俭,而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面对司马懿率领的大军,公孙渊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公孙渊派将军卑衍、杨祚等率步、骑共一万多人驻守辽隧,在周围挖壕沟二十多里。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巧当时连日大雨,三十多日不停,辽水暴涨,司马懿的运输船可以从辽口直驶到辽隧城下。雨一停,司马懿立即在城周围堆起土丘,造望楼,准备了大量的石头,用弩弓直向城中发射。没多久,公孙渊全军溃败,他与儿子公孙修带着数百骑兵向东南突围而逃。在公孙渊败退之后,司马懿没有放虎归山,而是在后面穷追不舍,终于成功斩杀了公孙渊父子。在此基础上,司马懿成功平定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郡。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评价道:“度残暴而不节,渊仍业以载凶,秪足覆其族也。”此外,在笔者看来,因为公孙渊建立的燕国存在时间太短,也即只有1年左右,所以在相关史料中,自然没有资格和魏蜀吴三国相提并论了。

标签: 公孙渊

更多文章

  • 东林党的性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东林党

    最近不少的这个人也都在说这个东林党的事情,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东林党其实对明朝的灭亡是有起到推动作用的,也是罪人一枚了,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个东林党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利益组织,还有到了清朝上位后东林党又是怎么被大清收拾的呢?这些个问题也都还是值得去讨论的,对于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

  • AD196曹操胁迫汉献帝迁都许昌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许昌

    建安元年8月,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了许昌,他以许昌为中心,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了整个北方,可是许昌在当时是一座普通的县城,并没有作为都城的先例,那么曹操为什么会放弃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而迁都于许昌?首先来说洛阳,其实在当时洛阳早已经被毁坏了,当初董卓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带军进入

  • 义和团运动让西方列强意识到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义和团运动

    此起彼伏的枪声,无数中国军民应声倒地,但同时也会有着更多的民众举起大刀和长矛冲向敌军。这一场战争虽然列强赢了,但是也让列强明白了一个他们想了很多年都没有想通的问题,那就是为何中国能够存在着5000年的历史,强盛5000年?这些冲在最前方的民众都有着同样的一个身份,那就是义和团成员。期初义和团与清朝时

  • 明朝九大边军哪个最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明朝时期的九大边军的事情,很多人对这个明朝时期的九大边军也非常的感兴趣,很多人也都说了,假如我们来做个对比,这个明朝时期的九大边军到底哪个更加强呢?其实也很简单,拿出数据一看就知道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详细的数据吧。明朝九大边军是明朝为了加强北部的防务而设立的九大防御军事机构。

  • 吕后一共称制几年 如何评价吕后称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吕后

    吕后称制几年吕后是历史上女性统治者第一人,那么吕后称制几年?对于吕后称制几年这个问题,要从她生平事迹了解。吕后名雉,她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刘邦称帝册立吕雉为后。吕雉为人有勇有谋,在刘邦铲除异姓王的过程中立下很大的功劳。当时太子是刘盈,刘邦嫌弃太子刘盈太过羸弱,想要立宠姬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做太子。但

  •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主要内容中国封建统治末期的清政府有着悲惨的遭遇,对于中国来讲是多灾多难的,各种掠夺性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说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再多的资源也是会有山穷水尽的一天。一八九八年,因为法国想要扩展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英国看不惯,也要扩大自己在中国的权益,于是

  •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新文化运动的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标志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的思想文化和文化革命的运动。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古典传统文学走向没落,也标志着新型文化思想潮流的崛起。在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但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思想,想要扭正过来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当时政治方面,仍存在着“复

  • 秦朝户籍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朝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今天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秦朝的户籍制度乃是商鞅变法以来的延续,而商鞅变法时所制定的户籍制度,则是为了便于朝廷对百姓加强管理,其核心仍然是为“耕战”服务,且与连坐制度息息相关。秦朝的户籍制度,可以说是

  • 为什么古代得四川得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四川

    四川简称“蜀”,但是在叫四川省之前,蜀就是正式的称呼了,包括了四川大部分地区。自秦人李冰父子治水之后,蜀地就一跃成为了天下粮仓,这里的粮食物产非常的丰富,几乎是历史上每个王朝的粮食原地,被称之为“天府之国”。在以往的乱世时期,基本上是谁占据着蜀地,谁就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何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

    公元228年的春天,蜀汉大军已经准备发北伐曹魏。在大军出发之前,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魏延建议由其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但是,丞相诸葛亮认为此计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未必能如此顺利,一旦失利将陷于进退维谷之地,最终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