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尼布楚条约割地多少 尼布楚条约签订时间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尼布楚条约割地多少 尼布楚条约签订时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642 更新时间:2024/2/16 7:06:12

《尼布楚条约》,俄方称为《涅尔琴斯克条约》,这是清朝和俄罗斯帝国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

简介

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就东段边界等问题进行交涉。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俄历7197年8月28日),中方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等与俄方代表戈洛文等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以拉丁文本为双方共同签署的正式的文本。条约规定: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边界,乌第河地区为待议地区;两国严禁越界入侵和收纳逃人;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通商贸易。

《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

背景

1734年中国北部边界在尼布楚(位于俄方边界内)附近。

从16世纪后期沙皇伊凡雷帝年代开始开始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殖民。1636年俄国人到达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这个地区成为了俄国人的殖民地。

当俄国的势力接近中国时便发生了军事冲突。1652年(顺治九年)俄国人东入黑龙江,“驻防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于乌扎拉村”。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之后中俄之间发生多次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1685年康熙帝于平定三藩之乱后派将军彭春于5月22日从瑷珲起兵5,000人,5月25日攻入雅克萨,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在受降仪式上发誓不再返回雅克萨,在清军撤军后背弃誓言卷土重来,1686年清军再攻雅克萨并围城10个月。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尼布楚条约》正式签字,中俄双方达成和议,俄军撤出雅克萨,拆毁雅克萨城。

签定条约

两国在雅克萨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后于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俄罗斯全权代表陆军大将费奥多尔·戈洛温伯爵和清政府全权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国舅佟国纲在尼布楚(现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定边界条约。

参与者

俄国代表费奥多尔·戈洛温伯爵,波兰翻译AndreiBelobotski等。

清方代表索额图、佟国纲,耶稣会士葡萄牙人徐日升和法国人张诚等。

条约内容

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十数人以上集体越境须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

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双方在对方国家的侨民“悉听如旧”。

两国人持有往来文票(护照)者,允许其边境贸易;

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意义

根据此条约,俄国失去了鄂霍次克海,但与清朝建立了贸易关系。此条约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分两国边界,但没有确定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

最早的国际法条约之一

清俄谈判双方的人员组成都是国际性的,俄方有俄罗斯人、哥萨克人、蒙古人和波兰人,清方则有满人、蒙古人、汉人及欧洲传教士,从世界史角度看,《尼布楚条约》算是最早的现代条约之一,条约文本经由耶稣会士,很快就传递到了欧洲。中俄两方的谈判过程颇为艰钜,双方时常强硬,也都有妥协,但所依据的谈判精神,是当时在欧洲才出现不久的国际法原则,而两名耶稣会士对此起予关键作用。

对“中国”一词的重塑

清朝康熙帝为测绘东北地区,特详谕大学士哪些属于“中国地方”,以及以什么为界线。

“中国”一词古已有之,该词在文献上最早起源于西周武王时期,或指一国的都城京师,或指处于一国中土的位置。以后因年代久远,记载互异,含义演变更大。从中国历史文献中,“中国”这一称谓大抵可以分辨出多种不同的含意,可指京师、帝王都城之地、诸夏(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诸国)、春秋齐、宋地以及三国时魏国等。以上“中国”词义,基本上指地理、政治和文化意义。在华夷观念下,“中国”一词并不具体指代任何国家,而是一种尊号,如明朝万历年间遣使给日本丰臣秀吉正式诏书上的“中国”一词:“当兹盛际,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国体意义上的“中国”,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界约》签订后才首次正式出现在国际法条约文件上。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第一次与欧洲国家按照国际法原则、以对等方式谈判达成的平等条约,该条约也被指是最早明确使用“中国”一词来指代大清的国际法文件。条约中的“中国”指蒙古地区和中国东北在内的整个清帝国。

《尼布楚条约》以拉丁文、满文和俄文为正式文本,当中拉丁文是基准。满文本中没有使用大清国(Daicinggurun)一词,而是使用汉语“中央之国”的直译(Dulimbaigurun)。条约(拉丁和满文本)中还规定要使用拉丁文、俄文和“中文”(Dulimbaigurunibithe)镌刻界碑,翌年碑成,一面是拉丁文和俄文,另一面则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另外,清方所指的“中文”不是单一文字,而是包括了汉、满、蒙三语的复数中文(Dulimbaigurunibithe)。

新清史学派学者、哈佛大学汉学家及亚洲历史教授欧立德(MarkC.Elliott)表示,正是清朝将“中国”的定义从“中原地区”转变成“国家主权”的概念,康雍乾之后的中国,是被清朝皇帝、满人、汉人等其他族群共同认同并加以再造过的中国。

后续发展

1693年俄国派使节赴北京觐见要求通商,由于其使节行三跪九叩礼,康熙帝特准俄国在北京建俄馆,每3年可以派200人商队入京逗留80天,其他国家不得享受此待遇。

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重新划分了大部分东部边界,加上尼布楚条约原先划定的以额尔古纳河为界的部分,确立了俄国和中国的现代疆界。

评价

中国称此条约为“清朝做了让步的平等条约”,俄罗斯(包括苏联时期)则称此条约为不平等条约,声称俄罗斯在《瑷珲条约》中收复了在《尼布楚条约》中被中国人强占的失地。

中方评价

闻一多在他的《七子之歌》中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1930年北平文化学社印行的《中国国耻地理》一书中也曾认为尼布楚条约为不平等条约。

中俄《尼布楚条约》承认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遏止了俄国继续向南扩张。清政府获得雅克萨之战胜利后,为了和平发展虽做出了一些让步,但该条约更主要是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俄方通常认为尼布楚条约不利于俄国,对俄而言是不平等条约,而认为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是对俄真正平等的条约。清史专家戴逸先生说:“《尼布楚条约》保障了中国东北边境一百多年的安定和平,为清王朝后来平定西北、西南地区的叛乱提供了稳定富饶的大后方,对于清朝的发展和繁荣、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杨方指出,当时在尼布楚地区游牧的是蒙古布里亚特部落,他们在当时并不属于清朝,清朝也从未对当地实行过有效统治,否定了“清朝割让了领土给俄罗斯”的说法。他亦指出,条约签订时,喀尔喀蒙古也不属于清朝。

俄方评价

俄方认为俄国以失去大片领土的代价与清代中国达成了和解,由于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导致从来不属于中国的阿穆尔河上游左岸和额尔古纳河右岸大片俄罗斯的土地被划归中国。俄罗斯远东考察家涅维尔斯科伊认为,被迫签署《尼布楚条约》,对俄国人而言是“悲惨的结局”。

全球通史的评价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欧洲一大国签订的第一份条约;由于中国代表团有耶稣会传教士任翻译人员,条约用拉丁语拟定。边界确立在沿阿穆尔河以北的外兴安岭一线上,所以,俄罗斯人不得不完全地从有争议的流域地区撤走”,“以后170年中,俄罗斯人一直遵守条约规定,停留在阿穆尔河流域以外的地区。”

标签: 尼布楚条约

更多文章

  • 明朝“甲申事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甲申事变

    甲申事变是指1644年李自成灭亡明朝,随后清兵南下入关作战的历史事件。明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朝政涣散,官员腐败,民不聊生。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大明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在众多农民百姓的支持下,相继攻克了襄阳、汝州并顺利占领西安。而日渐壮大的义军,目标远不如此,明天子所在的北京,才是他

  • 隆庆新政历史背景 隆庆新政的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隆庆新政

    隆庆新政是明朝明穆宗朱载垕统治时期出现的承平时期。简介明穆宗统治期间以隆庆作为年号,明穆宗因为即位前一直生活在宫外藩邸,所以较为体查民情,《明史》说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明穆宗比较宽容,用人不疑,文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杨博,武有谭纶、王崇古、戚继光、李成梁。因此果断地清

  • 隆庆开关的历史背景介绍 隆庆开关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是指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明洪武年间,为维护政权,隔绝海上反明势力和倭寇的袭扰。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禁海令,宣布“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洪武十四年,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r

  • 明朝俺答封贡的历史背景及历史影响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俺答封贡

    俺答封贡,是隆庆五年年(1571年),明朝少数以非军事手段解决与外族敌对关系的事件。简介明朝中央内阁大臣张居正和高拱,以及地方上的宣大总督王崇古及大同巡抚方逢时,趁把汉那吉与其祖父、鞑靼首领俺答因家事争执而降明的机会,与鞑靼达成了封贡及互市的协议,结束了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明朝又借机铲除赵全等汉奸,

  • 明朝张居正改革之:考成法内容介绍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考成法

    考成法,是明代万历时期中确立的的官员考核制度,由张居正在万历元年(1573)提出,后来推广到全国。简介新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有效实现了考评与纠偏相结合,改变以往仅仅主要靠吏部

  • 夺门之变爆发的原因介绍 夺门之变为什么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是景泰八年(1457年)被代宗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历史事件。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定下一条规定,自他开始,以后的国君在位期间,只采用一个年号。区别过往,这也是为何后世在谈论明清两朝的帝王时,用年号即可指代相应之君主。但明朝却有一个皇帝例外,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就用过

  • 明朝“仁宣之治”出现的原因 仁宣之治表现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仁宣致治,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明代仁宣时期是指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统治时期,前后历时不足11年,却被誉为有明一代的“黄金时

  • 王振擅政时间 王振擅政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振

    王振擅政,又叫王振用事、王振专权,是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王振专权时期的一系列事件。简介王振擅政使得仁宣之治在明英宗时期没有得到延续,后来明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亲征蒙古,不幸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王振专权是明朝第一次内官摄政,对明朝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的汪直擅政与刘瑾擅政、明朝

  • 土木堡之变死了哪些名将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它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立国以来,最可怕的一场灾难,二十万明军死伤过半,面对瓦剌铁骑,败得是一塌糊涂。跟随朱祁镇亲征的明军都是精锐之师,战败后京城防卫空虚,而且皇帝朱祁镇被俘,事态迫在眉睫

  • 明朝“北京保卫战”发生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或称京师保卫战、明京师保卫战、北京之战、明保卫京师之战,是指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开始的一场首都保卫战。背景及起因瓦剌是当时漠北蒙古三部之一,另外两部是鞑靼和兀良哈。明初,脱欢统治瓦剌。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继父位,自称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