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党锢之祸是怎么回事_汉朝两次党锢之祸的原因_党锢之祸的起因过程

党锢之祸是怎么回事_汉朝两次党锢之祸的原因_党锢之祸的起因过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863 更新时间:2024/1/19 4:54:13

公元162年,杨秉任太尉,与司空周景联合上书,要求将宦官的爪牙从各级官位上驱逐下去。得到桓帝支持后,捕杀或免官达50多人,天下人莫不肃然。在地方上,清流与浊流之间同样展开了争夺。南阳豪强张汜依附权宦,胡作非为,郡太守成缙查明其罪后,不顾朝廷的赦免之命诛杀了他,令宦官们愤恨不已。不久,山阳太守翟超没收了中常侍侯览的财产;东海相黄浮诛杀了权宦徐璜之侄徐宣一门。但翟超、黄浮等人也遭到了报复。

公元166年,有一名叫张成的方士,以方术曾经结交了不少宦官,连汉桓帝也很相信他的占卜。一次占卜之后,张成当众推断不久皇上要大赦天下。张成怕人不信,居然叫自己的儿子去杀人,以便日后验证。张成算得倒挺准,只是没算准会撞到李膺手中。李膺拘捕了张成的儿子之后,果然有宦官求下了皇帝的大赦令。李膺更加愤怒,按律杀了张成的儿子。谁也没能料到,就是由于这么一件事,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张成的弟子上书,诬告李膺结交太学生共成一党、诽谤朝廷。汉桓帝自从依靠宦官力量灭了梁冀之后日益荒淫,便下令逮捕李膺,然后清剿党人势力。李膺、杜密等三百多人被捕。对于逃亡的各地党人,权宦四处搜捕,悬赏捉拿。

被捕的党人在监狱里接受残酷的折磨。他们的头颈、手、脚都被上了刑具,叫做“三木”。由于当时被捕的都是有名望的人士,很多人以不在党人名单为耻。一些儒生纷纷上书,称自己也是附党,应该连坐。桓帝只好置之不理。

李膺等人入狱,并没能钳制朝野之口。毕竟宦官专权,实在不得人心。城门校尉窦武是窦皇后的父亲,与太学生有些交情。太学生贾彪劝说窦武出面营救,窦武也对宦官擅权不满,便与尚书霍胥联合上书。汉桓帝释放了李膺等党人,遣送他们各自回到老家,禁锢终生,不准回到京师,更不准做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汉代第二次党锢之祸:学士与官宦集团的抗争

第一次党锢之祸使清流派受到沉重打击,但没有被彻底击垮,被禁锢的党人还得到社会的广泛同情,声望空前提高。

公元167年,汉桓帝驾崩,灵帝即位,外戚窦武辅政。窦武为了打击权宦,起用了陈蕃为太傅,士人胡广为司徒。为了壮大势力,他们重新起用了李膺、杜密、尹勋等人。一时间,士人们对铲除权宦势力无不翘首以待。但宦官势力盘根错节,尤其是中常侍曹节、王甫,他们与灵帝的乳母赵娆勾结,组成了宦官集团的核心。

灵帝继位,陈蕃、窦武趁机上奏太后,控诉宦官越轨不法、培植亲信、扰乱朝政、触犯天颜,应当全部诛杀。结果太后任由二人处死了作恶多端的宦官。

不久,陈蕃、窦武为了扩展势力,任命了一大批士人掌管京师要职,继而上奏了一批准备捉拿的宦官的名单。但奏章被搁在一边没加理睬,反而让曹节、王甫从太后那里抢了玉玺和印绶,把太后和汉灵帝软禁起来,然后以汉灵帝的名义宣布窦武、陈蕃谋反把他们杀了。

李膺、杜密等被撤职回到家乡。一些名士、太学生们由此更加痛恨宦官;宦官也把他们看做死对头,找机会再次陷害。

有个名士张俭,曾经告发过宦官侯览,侯览一心报复。正好张俭家赶走了一个仆人。侯览利用那个仆人,诬告张俭跟同乡24个人结成一党诽谤朝廷、企图造反,要求汉灵帝再一次下令逮捕党人。

逮捕令一下,各州各郡又骚动起来。有人得到消息,忙去报告李膺。李膺坦然说:“我一逃,反而害了别人。再说,我已经60岁了,死活由他去,还逃什么!”就自己进了监狱,不久被拷打而死。杜密知道免不了一死也自杀了。汝南郡的督邮奉命到征羌(今河南郾城)捉拿士人范滂,范滂也主动投案入狱。

除了李膺、范滂被杀外,还有六七百个人在全国有声望的,或者跟宦官有一点怨仇的,都被宦官诬指为党人,结果不是被杀就是充军,或禁锢终身。朝廷里的比较耿直的官员都遭到打击,大小官职差不多都由宦官和门徒占据了。

标签: 党锢之祸

更多文章

  • 甘露之变是怎么回事_甘露之变的历史原因_甘露之变为什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甘露之变

    唐文宗太和九年阴历十一月廿一,文宗坐殿,金吾将军韩约高声奏称:“左金吾听事房后石榴树上,昨夜降下甘露,特向陛下禀报。”文宗皇帝欣喜,百官齐齐拜舞,向皇帝称贺。天降甘露,是国家大治、天下清平的瑞兆。文宗忙乘软舆往含元殿升座,命宰相李训、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众宦官前往验看。仇士良

  • 魏忠贤为什么篡权_魏忠贤跟明朝乱政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忠贤

    魏忠贤年轻时是个无赖,走投无路之下入宫当太监,改名叫李进忠。后来得到皇帝宠爱才恢复原姓,皇帝赐名忠贤。魏忠贤性情残忍,善于阿谀奉承,却深得皇帝的信任。因此气焰更为嚣张,不仅除掉了大太监王安,宫廷中的人也没有人敢顶撞他。王安死后,魏忠贤升为司礼秉笔大监。熹宗皇后张氏多次向熹宗谈起魏忠贤的过失,但明熹宗

  • 中国历史上变革运动有哪些_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变革运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变革运动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改革和变法运动,一起来看看。盘庚迁都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商朝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前后经历了五代九王,史称&ldqu

  • 庆元党禁案是怎么回事_庆元党禁案韩侂胄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庆元党禁

    庆元党禁指的是南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宋宁宗是由赵汝愚和韩侂胄拥立为帝的,赵汝愚出身皇族,韩侂胄则是外戚,二人不合。赵汝愚为相后,收揽名士,朱熹就被召入经筵为皇帝讲书。韩侂胄图谋排斥赵汝愚,将赵汝愚和所有支持赵汝愚的人都罢官放逐,凡是和他意见不合的都被称为道学之人,后又斥道学为伪

  •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新旧党争_王安石与司马光党争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安石,司马光

    宋代中期,辽国、西夏屡屡入侵,内外矛盾加剧。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主张变法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新党”。“新党”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力图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但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的猛烈攻击,由此揭开了北宋

  • 唐朝朋党之争指什么_唐代朋党之争原因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朋党之争

    唐朝的选贤任能的科举制让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打破旧的封建等级界线,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这让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感到强烈的心理失衡。于是,一场政治斗争在文人间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就是“牛李党争”。书生牛僧孺、李宗闵在不知不觉中踏入了党争的泥淖。唐宪宗元和三年,长安制科考试,举人牛僧孺、

  • 刘秀设尚书台皇权下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秀

    西汉时期,朝政设立三公,权势滔天,致使皇权下移。刘秀从中吸取了教训,虽然设立了三司(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但是这三者之间却是互不干涉,各司其职,不能逾越。这样一来也就平衡了这三者的权力,防止一方独大。公元51年,三司之一的大司马改为太尉,而其他两个则改为司徒和司空,这二者的权力都低于太尉。这样一

  • 党项羌会农耕吗_党项羌学习农耕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党项

    唐朝对内徙的党项羌实行了“羁縻府州制”。党项羌虽有叛乱,但总体上与中原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这种环境为党项羌诸部的发展和勃兴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内徙后的党项羌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化。内徙党项羌的原氏族、部落的血统关系逐渐松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组织逐渐向地

  • 党项羌族大迁徙的原因_党项羌族为什么大迁徙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党项,羌族

    在唐朝,党项羌族有过两次大的迁徙,这两次大规模的内迁是唐同吐蕃争夺西域控制权失败的直接产物。唐朝初年,吐蕃族崛起于青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并不断向外扩张,与唐朝展开了争夺青海及西域的斗争,使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复杂化。唐政府想利用这一地区的党项羌和吐谷浑来遏制吐蕃的北上,而吐蕃也借唐政府的策略

  • 党项羌民族是怎么来的_党项羌民族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党项

    建立西夏王朝的主体民族党项羌,是我国古代羌族中派生出的一支。“党项”一词,是中原汉族对这个少数民族的称谓,最早见于隋代的史书。吐蕃族称党项为“弭药”,党项羌族也自称“弭药”或“弭人”,北方的突厥族则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