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成事者,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曾国藩:成事者,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742 更新时间:2024/1/23 6:15:27

成事者: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农家子弟出身,最终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还让子子孙孙都能获福。

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曾国藩的半部家书,也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纵观曾国藩一生经历,曾国藩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体现在这九个字里: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1

事不拖:一勤天下无难事

曾国藩说: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大多数人一辈子平庸,只因懒惰。梅兰芳最初也资质平庸,但他不甘于此,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宗师。

庸人败于懒惰,天才却输于狂傲。李自成勇猛有才略,起义称王,却因胜利滋生骄傲,最终惨败。

曾国藩在军中时,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

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

“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他还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曾国藩还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2

话不多: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嘴茬子厉害未必是好事,留起一些话,也是一种境界。

说话需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要把自己置于进不可攻,退不可收的境地,一个剑拔弩张、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的人。

曾国藩说: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务实。

在生活中,精辟的、有价值的见解才能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招人生厌。曾国藩的“戒多言”源于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俗话说,“祸从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轻浮和自满,从而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话,或者为了自我夸耀而撒谎吹牛。因为这样一来可能会给自己招致灾祸,而来也会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最终都难成大事。

3

人不作:有智者,方圆有度

不作,就是要把握好“度”。曾国藩家训中有一言,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此举可谓福不可受尽也。

在为人处世中,事事断然不可冒进直击,当拿捏有度。

纵观历史,不乏才华横溢者因“作”而遭贬谪,丢命,比如水浒里面:牛二面对杨志,喊你来砍我啊!结果是一刀毙命!或许,有时一味的直与进看似一种忠贞、一种激昂,但如能审时度势,掂量片刻,就会发现,某些场合下,与其相对的软与退也不失为另一番智慧。

韩信的胯下之辱,苏武的茹毛饮血,是在掂量完小辱与大节后的以退为进;东方朔的机智幽默,春秋晏子的巧言诙谐,是在掂量完直言与婉言后的迂回才能,而魏徵的刚毅纳谏,狄仁杰的清廉直抒,则是在掂量完君心与民意后的激进慷慨。

无论是以退为进、迂回婉转还是激进慷慨,用对时,则为良方,用错时,都是足以致命的武器,而其中平衡的度,则着实需要用者亲自掂量才可拿捏得当。

李密庵在《半半歌》中曾言:“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酒至微醺,花开半朵,是恰到好处的趣味,道破了人生交际处世的真谛。林语堂先生亦评此诗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成事者: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农家子弟出身,最终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还让子子孙孙都能获福。

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曾国藩的半部家书,也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纵观曾国藩一生经历,曾国藩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体现在这九个字里: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1事不拖:一勤天下无难事曾国藩说: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大多数人一辈子平庸,只因懒惰。梅兰芳最初也资质平庸,但他不甘于此,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宗师。

庸人败于懒惰,天才却输于狂傲。李自成勇猛有才略,起义称王,却因胜利滋生骄傲,最终惨败。

曾国藩在军中时,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

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

“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他还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曾国藩还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2话不多: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嘴茬子厉害未必是好事,留起一些话,也是一种境界。说话需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要把自己置于进不可攻,退不可收的境地,一个剑拔弩张、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的人。曾国藩说: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务实。

在生活中,精辟的、有价值的见解才能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招人生厌。曾国藩的“戒多言”源于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俗话说,“祸从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轻浮和自满,从而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话,或者为了自我夸耀而撒谎吹牛。因为这样一来可能会给自己招致灾祸,而来也会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最终都难成大事。3人不作:有智者,方圆有度不作,就是要把握好“度”。曾国藩家训中有一言,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此举可谓福不可受尽也。在为人处世中,事事断然不可冒进直击,当拿捏有度。纵观历史,不乏才华横溢者因“作”而遭贬谪,丢命,比如水浒里面:牛二面对杨志,喊你来砍我啊!结果是一刀毙命!或许,有时一味的直与进看似一种忠贞、一种激昂,但如能审时度势,掂量片刻,就会发现,某些场合下,与其相对的软与退也不失为另一番智慧。韩信的胯下之辱,苏武的茹毛饮血,是在掂量完小辱与大节后的以退为进;东方朔的机智幽默,春秋晏子的巧言诙谐,是在掂量完直言与婉言后的迂回才能,而魏徵的刚毅纳谏,狄仁杰的清廉直抒,则是在掂量完君心与民意后的激进慷慨。无论是以退为进、迂回婉转还是激进慷慨,用对时,则为良方,用错时,都是足以致命的武器,而其中平衡的度,则着实需要用者亲自掂量才可拿捏得当。

李密庵在《半半歌》中曾言:“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酒至微醺,花开半朵,是恰到好处的趣味,道破了人生交际处世的真谛。林语堂先生亦评此诗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珍妃:皇上救我 光绪:谁动了朕的爱妃?慈禧:你的爱妃必须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1894年的一天,几个太监不顾珍妃的挣扎,将她放到刑凳上,其中两名太监上来就将珍妃的衣服扒掉。还有两名太监将她的肩头和双腿按住,使珍妃动弹不得。慈禧一声令下,太监抡起粗大的竹杖,狠狠地打在珍妃的臀上,顿时皮开肉绽。为何慈禧要对其使用如此严重的惩罚?还要从珍妃说起。珍妃出生于1876年,父亲长叙曾任户

  • 做官的要点在哪里?曾国藩认为就在得人与治事两个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曾国荃像军事上也一片形势大好,同治元年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四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对太平天国的斗争已进入收尾阶段。作战形势图此时的曾国藩已不是初次出山时的曾国藩,经过10余年的军事斗争和地方实务的锻炼,以及多次生死的考验,曾国对人

  •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月,由邮传部尚书陈璧奏请,综合轮、路、电、邮四政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光绪皇帝朱批奏折鉴定,光绪三十三年日历表,光绪年间科举贿赂案

    获准后于同年11月筹备,次年2月在北京前门外西河沿正式开张营业,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初二,前门外西河沿,交通银行正式开业。 民国元年(1912年),交通银行取得了等同国家银行的地位,具有特许发行货币权利,其名义上虽是商业银行,实际已具有国家银行的性质。交通银行旧址位于北京前门西河沿9号。交通银行是中国

  • 富察皇后死前毫无征兆疑点重重,乾隆却说是事故,死因众说纷纭!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此人,有许多可以聊上一聊:例如,她的家族中传奇人物;她自己的节省;乾隆对妻子的感情;皇后唯一活下来的孩子等等。可是本文却打算研究一个悲伤的话题:皇后之死。历史上关于富察氏,也就是孝贤皇后究竟如何死的,一直是一个谜。关于富察氏的死,一直有三种说法。历史上也和剧中一样,成为乾隆皇帝的皇后的富察氏,因

  • 和珅出上联:三斤四两五花肉,纪晓岚巧对下联,和珅吓得当场跪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两个人同朝为官,一忠一奸,一贪一廉,互相攻讦,又同样互为知己,彼此欣赏,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趣事!和珅的“诡计”传闻有一次,两人同时受到了乾隆的邀请,一起陪同用膳。虽然这顿饭吃的不一定多么舒服,但在封建时代,能够陪皇帝一起用餐,对于臣子来说,显然是极大的荣耀!等到满桌子的山珍海味上来后,君臣三人便开始用

  • 大清末代太后隆裕为何会在1913年暴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太后隆裕曾经历大规模的政治变革和战争,身体状况一直不佳。在1898年,太后慈禧逝世后,隆裕成为了摄政,处理了八国联军的侵略和庚子事变的战争。她识时务,推行变法,希望加强中国的各个领域。此外,她还参与了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抵制了帝国的改革,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白莲教起义军首领,为老百姓鸣不平,兵败跳崖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白莲教起义简介,白莲教服装,聊斋志异白莲教动画片

    说到女英雄,有率兵打仗的,有为父报仇的,有替父出征的,还有为百姓出头的,今天我们说的就是嘉庆时期当时发起了规模庞大的白莲教起义,在这场持续九年,波及四川、陕西、湖北、甘肃、河南五省的起义中,最为出彩的无疑便是起义军首领王聪儿。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乾隆年间,由于人口的急速膨胀,再加上土地兼并

  • 清代一直实行苛政,为什么和珅却成为乾隆的宠臣?因为他太会做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时期出过不少名臣,武将有阿桂、文臣有纪晓岚。但是即使混迹在这么多大臣之中,和珅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却颇高。在这些大臣的眼中,他是一个溜须拍马的角色,乾隆也明知他的野心,但是却总是舍不得杀他。因为他将乾隆的习性摸到了极致,没有人再像他一样了解乾隆。乾隆带着众大臣一同去景山公园游玩,上到山顶嘴里突然含

  • 她年幼入宫嫁给66岁的乾隆,却没有一个子嗣,最后却不能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乾隆皇帝一生中最对不起的女人,乾隆最宠爱的五个女人,乾隆一生最大的绯闻

    这位悲惨的女子便是循贵妃,她的出身十分高贵,并且她的父亲是朝廷一品官员,家族名声显赫,她出生于乾隆23岁,就在她19岁那年,奉旨入宫。幸运地是,她一入宫便得到了皇帝的宠幸,皇帝几乎天天都要翻她的牌子,所以在之后的几年里,她接连被皇帝册封为“贵人”和“嫔妃”,这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这其中

  • 皇太极灭了蒙古后 为何要娶末代可汗的老婆?难怪他会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最终还是败给了皇太极女真族大军。至于皇太极是怎么打败蒙古的,这里就不多做阐述,今天重点给大家讲讲皇太极的两个妃子。 这两位就是西宫贵妃娜木钟,次东宫淑妃巴特玛璪。按理说,皇帝的妃子肯定只有一个老公。但是这两位是有前夫的,也就是蒙古的末代可汗林丹汗。那皇太极为何要娶两位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