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勇于担当率民成功剿匪的知县,为何被明宪宗违律凌迟处死

勇于担当率民成功剿匪的知县,为何被明宪宗违律凌迟处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205 更新时间:2024/1/20 2:34:40

潞县知县浚为人刚硬且独断,得知匪帮屠戮治下百姓后当即决定予以剿灭。但是王浚并没有依州府、布政使司申报并等待上级调兵,而是不顾左右劝说,决定自率县衙差役和各乡民勇前往清剿。

王浚率队虽然对匪帮穷追不舍,但人数以及经验不足连续几日也未能围住匪帮,只抓获了掉队的三十多名贼人家眷。一时没有办法的王浚只得以这些贼属为人质,传话要求匪帮投降。

但匪帮并未按王浚的“预设”出牌。他们趁王知县不备,偷袭了两个村庄并抓了六十多名村民为质,随后匪帮向王浚提出了“两命换一命”的要求。

如果答应这些盗贼的要求,官威在、国法何在?如果不答应,那些村民的性命怕是难以保全。左右为难的王浚最终决定先交换人质,再从长计议。这个决定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王浚的具体操作却出了大问题。

首先,因怕上司责难以及上官不同意交换,王浚就没有向上汇报此情,后续由此而产生的不少事实王浚也不得不继续瞒报。这让山西的三司两院(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巡抚、巡按)对这次剿匪的认知产生了严重偏差,最终导致了明宪宗的不信任和猜忌(见后)。

其次,释放匪帮家眷属于“故纵”,依《大明律》 --“故纵者,各与盗同罪”,所以县衙不能出面交换人质。王浚就以县牢人满为患为由,将俘获的三十多名贼属交给村民们“看管”。

王浚的意思是让村民自行和盗匪交换人质,这样日后即便曝光被上司追查,也可诿过于村民来避责。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王浚掉进了自己挖出的大坑里。

县衙差役在移交贼属时没注意,将他们交给了之前被盗匪烧杀祸害的村子,而不是这次被绑架人质的村庄。这些村民为了给亲人报仇,就“一报还一报”,将三十多贼属赶入土窑并放火烧杀。

王浚得知此情后急忙去打探盗匪手中人质的情况,却得知匪帮为报复已将人质全部处死。这下王浚更不敢向上司汇报了,他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剿灭匪帮以“将功折罪”。

王浚再次召集全县乡勇,兵分三路并成功将盗匪合围。王浚以为百姓报仇之名下达了必杀令,要求乡勇们不论盗匪是否投降全部“登时杀死”。因为这些盗匪被俘获后需走司法流程,上司必然要参与审理,难保之前瞒报的情节不被曝光。

这次围剿很成功,当天就胜利结束,剩的近四十名匪徒全部被歼灭,王浚也将剿灭匪帮的捷报向上做了汇报。

一个知县未请求上级调动军队,当机立断自率民勇剿灭匪帮,不要说当时在整个明朝也是不多见的。山西的“三司两院”官员纷纷褒赞王浚勇于任事、刚正有为,为王浚报功请赏并建议朝廷破格提拔。

不过明宪宗收到山西表功捷报的同时,一份东厂弹劾王浚的奏章也摆在了皇帝御前。

王浚麾下有一名管理府库的差役,是他当年在京师等待铨选时收用的。这名差役在这个当口,因涉嫌用假银替换真银被告发,王浚准备将他下狱治罪。为了脱罪这名差役就逃回京师,并向东厂揭发王浚“残忍不仁,害死多条人命”。

因此东厂的奏报里展现了“另一个面孔”的王浚 -- 私自将人犯交由治下百姓并放任他们滥用私刑烧杀三十多人 ……

虽然这些人是盗匪家属,但并不见得他们都是死罪。而且即便是死罪,决定他们生死的权柄也在朝廷和皇帝。除此之外,这还关系到六十多名人质的安全,岂能草率行事?所以宪宗认为王浚视民如草芥,血残忍而至百余无辜枉死。

而这样的人居然被山西三司两院大力举荐,宪宗自然就觉得地方官员们沆瀣一气、避重就轻,想欺瞒朝廷、愚弄自己。因此宪宗命刑部员外郎华仲贤前往山西彻查此案。

华仲贤到达潞县后,经调查很快就证实了村民私刑处死三十多盗匪家眷属实,而且王浚也承认是自己将这些贼属转交予百姓。不过王浚坚称自己无意处死他们,只是办事不妥导致了悲剧。

华仲贤基本认同了王浚的说法,但是这三十多人因王浚而死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华仲贤遂以《大明律》 -- “杀一家非死罪三人者”律(此罪属于十恶不赦中的不道),拟判王浚“凌迟处死”。

华仲贤的拟判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也不代表他真的想处死王浚。因为大案、重刑拟判后不能直接执行,后面还有三司复核、奏请皇帝批准等流程。这期间议功、赎罪、恩减等都可以减罪降罚。

所以一般情况下拟判都是从重、加重判罚,给朝廷和皇帝的减等、宽宥留下空间,在彰显皇恩浩荡的同时又不至于枉法。但是这次宪宗没有按套路出牌,他既没有同意议功(王浚这次剿匪之功是可以减罪的),也没有主动宽宥、减等,而是直接同意了“凌迟处死”的判罚。

知县王浚,残酷不仁,以致非死罪者三十余人死于非命,其导民仇杀报复,无视国法,情殊可恶,著凌迟处死。所有举荐各官,均交部严加议处。 《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三》

宪宗的批复表明,他认为王浚的所作所为不但导致了三十多名盗匪家眷的死亡,还坑死了六十多名无辜村民。不仅残忍冷酷,还是在变相鼓励民众“私斗报复”。因此必须严惩,以儆效尤。最终王浚被凌迟处死,保举王浚的山西官员也全部被降职、罚俸。

虽然宪宗的说法有其道理,但还是可以说他冤杀了王浚。因为《大明律》将官员犯罪分为“公罪”和“私罪”两种。公罪指官员在执行公务期间,因个人能力、判断、违规等(非为谋取私利)而导致的错误、罪行(类现今的渎职)。

王浚的罪行明显属于“公罪”,而《大明律》中公罪是没有死刑的。所以宪宗的判罚不仅难以用“从重处罚”来解释,还有枉法的嫌疑。

而且王浚的判罚结果传出后,不仅潞县百姓,连京师民众听闻后也为其伸冤。在公义、道义高于律法的古代,面对汹涌的民意,宪宗还坚持如此严厉的判罚,说明原因不光是他表面上说的这些。

虽然明代史官称宪宗是“委任大臣,略无猜忌”,但是宪宗与外朝官员的矛盾冲突依然在明朝诸帝中排在前列。不说群臣哭门逼宫,宪宗宠信权臣,设立“内行厂”让宦官权势达到巅峰也足以说明,皇帝对自己的臣子们充满了不信任。

此案宪宗在严惩王浚的同时,也严惩了“举荐各官”。不论他们是不是在包庇、粉饰王浚,宪宗认为他们是在官官相护、结党营私对抗皇权。而皇帝们一旦有了这种看法,下手就没有最重,只有更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电影剧本定稿《大将李牧》完成,现在放出自拍的精彩片段分享给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图片来自网络嬴政:“听说李丞相率领燕朝军队,很有条理,燕朝弱旅一举打败匈奴十万余骑兵,李丞相是军神!我太佩服他了!”李牧:“李牧实太有名不敢称王!”嬴政:活该!你敢问李丞相是怎么治军练兵的,用什么战术打败了数万蛮族的大军?还望李丞相不吝赐教。“李牧:“陛下太谦虚了!治军之道在于练兵,而不

  • “靖康之耻”有多耻?三千妃嫔上身扒光、身披羊皮,皇后受辱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靖康之耻的记载真实性,靖康简介,靖康帝姬的真实照片

    导语: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历史上,北宋时期是出文人最多的朝代,因为重文轻武的原因,最后导致被金兵破城而入,北宋被灭。而金兵攻入北宋之后,还发生了“靖康之耻”,这在历史上是非常耻辱的一件事,三千妃嫔上身被扒光,披上羊皮被人羞辱,而皇后在“牵羊礼”之后,不忍受辱选择自尽。北宋到了宋徽宗时期,国家已经变成了

  • 孔子的儒家学说与他从政失败有关?谁是第一个祭孔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主人公叫丁龙。丁龙是一个山东的农民,在一百多年以前的晚晴时期漂洋过海到了美国的大都市纽约去谋生。因为没有什么学问,只能给人家干仆人。正好在纽约有一个南北战争时期退休的将军叫做卡宾特,这个人一个人独居,但是有一大套房子,需要找一个男仆来打理他的生活。但是这位卡宾特将军性情古怪,所以

  • 不许笑,宋高宗在杭州段子一般的几件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高宗的缺点,最近调侃杭州的段子,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失节之谜

    德寿屁股不在龙椅上,不过,威望在禅让前后,几乎丝毫未变。有一次,屁股还在龙椅上时,宋高宗赐宴众大臣。席间,忽见张循王(张俊)手持一扇,扇坠是一个玉雕小孩,很面熟。沉首一思,果然,此玉孩儿是十年前,乘船渡江,失手坠入江中之物,数次派人潜水寻找不得,最终不了了之。睹物思物,于是,宋高宗询问张循王何处得此

  • 异族入侵,改朝换代,为何孔子后人“衍圣公”总是第一个俯首称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衍圣公简介,异族称臣,孔子的第七十三代衍圣公

    朽木不可雕也。——孔子说到孔子,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甚至已经非常熟悉了,他是我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就算到今天,他的很多思想和道理依然被人们所学习,孔子的名气也不再仅仅是在中国影响深远了,就算在外国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很多国家都设有“孔子学院”,就是他们处

  • “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宋朝只是个戏曲版,汉朝倒有个现实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油画《孟良与焦赞》评书《杨家将》里有一句“焦不离孟,孟不离焦”,说的是杨延昭部下两员大将孟良、焦赞结为兄弟,情同手足,形影不离。事实上,孟良虽然史上确有其人,但关于他的史料有限,只记载他是杨延昭部将,“授朝散郎守殿中丞,致仕骑都尉。”而焦赞则是北宋枢密副使(后升任宰相)富弻的部将,和杨延昭毫无瓜葛。

  •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秦汉风云课程分享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秦汉风云是一门深入浅出的历史课程,内容丰富,讲解生动,让我在学习中不断领略历史的魅力,以下是对该课程的评价。首先,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熊逸老师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深入剖析,让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讲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汉武帝的

  • “吃货”张小敬,可惜你没活在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网络热播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可以说赚足了口碑,精美的服装造型,考究的细节设计,以及对历史的尊重,为观众还原了一幅盛唐景象。相比起之前同样展示盛唐题材的《妖猫传》和《狄仁杰》系列,《长安十二时辰》的视角更加“平民”——除了长安城华丽的宏观视角,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一饮一酌等微观视角也有着重呈现

  • “看上去”很酷:被误会的锦衣卫,缉捕刑罚是副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锦衣卫的雅称,锦衣卫御用的小捕快,锦衣卫完整版免费看

    在三法司之外,明朝司法机构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存在——锦衣卫。锦衣卫不同于三法司,他游离于明朝的刑罚体系之外,而缉捕刑罚对于锦衣卫来说也只是副业。电影《绣春刀》中的锦衣卫形象锦衣卫的前身为仪鸾司,作为官署名称早在后梁朱温时期就已出现,作为皇帝的贴身保镖还有仪仗队存在。而在明朝,朱元璋登基的四年前,也就是

  • 苏轼笔下的海南沉香,有哪些神奇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苏轼的一生可以讲是极为坎坷,先是被贬至黄州,又被贬至惠州,在花甲之年又被贬到有着“南荒”之称的儋州 ,也就是现如今的海南岛。 那个时候的海南岛还是一个蛮荒之地,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因为天高皇帝远,此时家破人亡的苏轼已经作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