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鸿门宴真相复盘,项羽说:这彼可取而代之,可不是说说而已!

鸿门宴真相复盘,项羽说:这彼可取而代之,可不是说说而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058 更新时间:2024/1/17 15:47:20

楚汉争霸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至关重要的时代。它结束了“暴虐”而亡的短命的秦帝国,开了“霸王道杂之”、生命力顽强的汉帝国。在这个时代,涌现出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如项羽、刘邦、韩信、张良、萧何、范增等,他们也为我们演绎出了一幕幕秒彩纷呈的历史活剧,鸿门宴即是其中光芒璀璨的故事之一。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不仅能够体察到人情世故之精妙微毫,也能学习到许多传统文化常识,更能从中窥察到历史密码的答案……让我们一起重温那场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吧!

一.座次的奥妙

首先要先截取一下《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故事的“项庄舞剑”一段: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太史公的文字可谓雄奇有力,短短二百字,将范增之杀欲急切、项羽之优柔寡断、项庄之果决狠断、项伯之临机应变刻画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情节起伏有致、一波三折,使读者一读而难忘。然而,我们往往将目光投注于精彩的情节上,却容易忽视掉一处看似无关紧要的妙笔:“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座次如此安排,实则将此刻的人物等级关系呈现的淋漓尽致。

所谓“向”,其实就是“面向”之意,通俗的说,鸿门宴的座次是:项羽、项伯坐西朝东,范增坐北朝南,刘邦坐南朝北,张良坐东朝西。

按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京剧或者部分民间文学来说,正式场合中最尊者应当坐北朝南,大臣北面朝君才是。但为什么此时项羽却不处君位,反而范增看起来倒是地位最尊呢?实质上至少在那个时代,尊卑之位与后世民间文学中所传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经过顾炎武以及近世诸学者结合《仪礼》等古籍考证,在古代室内坐西朝东是最尊贵的,其次坐北朝南,再次坐南朝北,最次坐东朝西。也就是说,鸿门宴座次中,项羽、项伯叔侄最尊,范增次之,刘邦再次,张良最次。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呢?

1.项羽自处君位,视刘邦为臣,可见其气焰之强盛。鸿门宴的大背景是楚怀王令项羽(起初此路统帅为宋义,后来由于作战问题争执被项羽ko掉了)、刘邦两路西征,约定先入关中灭秦者为关中王,刘邦一路先进了关中,从道义上他当关中王是没有问题的。但无奈项羽实力强盛、声势浩大,刘邦完全不是他的对手,故而才选择了“吃瘪”。但终究从法理上看,刘邦、项羽此时同属楚怀王臣子,地位之差还远达不到“君臣地步”。其次,刘邦项羽在伐秦时期曾结为兄弟,且刘邦比项羽大整整二十四岁、处于兄位,以伦理来讲,项羽也不该贸然将刘邦置于臣位。

总而言之,这顿饭局的位次,多少可见项羽威风凛凛、志满意得之态,此后自号“霸王”、杀掉义帝楚怀王也是可以预见的了。

2.项羽集团内部政治关系问题。通晓这个故事的读者们都知道,按照我们的传统叙事,项伯这位叔叔,在侄子项羽即将进攻之前跑到刘邦营中通风报信,本想救出张良却被刘邦三言两语所骗,这才回营让项羽网开一面,造就了鸿门之宴。在宴上还不分敌我,在项庄即将得逞之际主动保护刘邦。可见他目光短浅、行事糊涂,但正是这样一个人,却与项羽同向而坐、同处尊位。那位目光长远、胸怀奇才、苦口婆心的老亚父范增,却只能安居糊涂人项伯之下,坐居其次。

吕思勉先生曾经对楚亡汉兴的原因有过一段总结:“盖项氏故楚世家,其用人犹延封建之世卑不逾尊、疏不逾戚之旧”。范增这样的奇才,由于不姓项,与项羽血缘上有隔阂,故而在宗法色彩浓厚的项楚政权内部无法取得高位与重用。但刘邦出身市井,就不会像项羽这种贵族世家一样看重血缘关系,用人唯才而不唯他,因此就造就了“一多助,一寡助”的结果,是为楚亡汉兴的重要原因。当然,从深层次上说,是“社会之变迁为之矣”,是布衣、贵族两个阶层性质的不同,才造就了二人用人方式的不同以及结局的不同。

二、杀?不杀?——项羽决策再探讨

在以往叙事体系当中,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无疑是极其愚蠢之举,为自己后来的霸业埋下了隐患,如果当时听范增之言果断斩杀刘邦,或许秦的下一个朝代便是楚了……但事实上,历史远远没有我们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下面结合当时的天下大势进行探讨:

秦国当年一统天下,对于旧的东方六国贵族采取了削弱措施,但没有能力将他们完全消灭。自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旧六国贵胄看中了复国机会,纷纷趁乱起义,在关东建立了各自的割据政权,项梁、项羽叔侄拥戴的楚怀王政权即是其中最有势力的一个。

前文已经交代过,此刻的项羽、刘邦分两路入关灭秦,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但看官注意,一同入关的,不只有刘邦、项羽两路人马,还有那些嗷嗷待哺,急着想要分一杯羹的诸侯们。项羽一路,便带着众多诸侯部队。项羽起初并不能完全统御诸侯,直到巨鹿之战消灭秦国主力四十万大军后,才让那些诸侯心服口服。史书记载:“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向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与诸侯联军从此向关中大步挺进。

然而此时,项羽虽然颇有威势,但所率部队并不占多数,《史记》中所谓的“四十万大军”,绝大多数都是诸侯联军。挺进关中后,诸侯们想要依靠项羽扩充封地,割据一方。此时项羽,相当于贵族首领,在威风凛凛的同时,又要小心翼翼的斟酌考虑诸侯们的利益。

此时刘邦率先灭秦,按照怀王之约,做关中王可谓合情合理。如果项羽贸然斩杀刘邦,就是斩杀有功之臣,这样如何让一同入关的诸侯们心服?刚刚推翻暴秦、开创大业,便开始消除异己,其他诸侯会不会心怀不安、由此生事?接下来的分封大计,是否能够照常进行?

三、鸿门之后——项羽的天下秩序

在杀与不杀的决策当中,范增选择不顾分封之计而杀刘邦,项羽、项伯则选择以分封之事为重、不杀刘邦。

这样一来,项羽此后之所以自号西楚霸王而非皇帝,就很容易理解了,迫于天下割据的考量,他不得不使自己的利益与华夏的制度进程向后退却。但同时,他也做到了一种“利益最大化”的极致,具体操作如下:1.分秦为四,其中秦国三位旧将镇守关中、刘邦贬入偏远的巴蜀之地,这样一来,刘邦东出的关口便由旧秦三将自然封锁了。2.分楚为五,将所谓的天下共主“义帝”楚怀王贬到未化之所,对项羽有大功却不安分的英布封到不甚发达却临近西楚的九江,既使其难以生事,又使其易于看管。3.分韩为二。4.缩小魏地。5.分燕为二。6.分赵为三。7.分齐为三……原本战国时代,天下七雄割据,经过项羽的分封,则有了一十八路诸侯。诸侯里边,项羽还刻意将部分有仇之人安排在相邻之国,生怕他们不互相打起来。

此处可以与当年西周分封稍作比较。西周分封的主体对象是同姓亲族,地理位置分布上功臣多居边疆而同姓王多卫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设计了权利-义务关系与严格的宗法等级体系,可以说最大限度上保证了秩序的稳定。而观项羽分封格局,却在竭力制造不稳定因素:原本已经形成各自文化圈的七国被分割的七零八落,诸侯内部自然就会产生激烈的斗争,天下自然就乱起来了。

而渔翁得利者,便是新的天下秩序的建立者——西楚霸王项羽。他可以在乱局当中各个击破,逐步蚕食,从而成就新的帝业,真正实现他对秦始皇车辇前说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公元前206年,项羽杀义帝,杀韩王成灭韩,随后趁齐国内乱而北上伐齐,开启了兼并大业。而被分封西垂的刘邦也伺机而动,发起东征,楚汉争霸的画卷正式展开……

文史君说

看到这,可能读者会疑惑,本文在后半部分所呈现的项羽形象为何与教科书上的如此大相径庭?项羽当时真的有如此深谋远略吗?事实上,真实的历史在它发生的那一刻便消逝不见了,即便是再高明聪慧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将历史完完整整的复现在我们眼前。不论是谁看待历史,都只是寻找一套有机的叙事,使各自心中的历史的深度与意义得以呈现。笔者结合目前研究成果进行的阐释,未必与那位真实存在过的项羽想法一致。不过,即便以真实作为尺度,笔者仍然相信,一位突起于乱世、主宰天下并改变时代走向的人物,不可能那么单纯、那么愚蠢,项羽的历史作为,不应因结局的失败而被扁平化、贬低化。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吕思勉:《秦汉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

王文锦:《古人座次的尊卑和堂室制度——从鸿门宴的座次谈起》。

熊铁基:《论项羽的功过是非》。

李殿元:《秦汉之际的两次分封——应当重新评价项羽“分封十八王”》。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索伦)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工人取土意外发现大洞,出土罕见战国文物珍品,至今无人复制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可能各位读者都不会陌生,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东周时期的中山国。中山国,是由白狄建立的一个国家,存在时间长达350年之久。然而对于这个古国,人们能够查阅的只有史料中一些零星记载。直到1974年,一方铜案的出土,才为我们揭开了古代中山国的神秘面纱。[var1]这

  • 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潜力股,一个比一个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晋文公重耳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可以说是春秋时期潜伏期非常长的潜力股。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但是他这个老爹被美色所迷,宠爱异族女子,后来这女子生下儿子后就天天在献公的耳朵前说他的继承者申生不好,自己儿子应该做继承人,这头晕的献公果然听信谗言废长立幼,重耳因为和申生关系好也被牵连,被迫流亡。异族女子之子果

  • 刘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懂,项羽自刎的内因吗?他可能会这么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说刘邦在临终前才明白,项羽为何年自刎于乌江,我觉得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刘邦才不会想呢!更何况是在临终前,才想项羽为何在乌江岸边选择自刎。刘邦,他要的是,只要赢了就好,不论手段和面子。而项羽就不同了,项羽是想称霸,楚汉之争前期,刘邦还真的没有啥能和项羽争的,项羽完全是吊打刘邦,否则刘邦先进咸阳理应封王,

  • 你不知道的曹操隐藏身份:三国时代的第一“救火队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一、早年的救火英雄曹操入仕的第一任实缺是洛阳北部尉,负责洛阳局部的社会治安。洛阳居住着大量皇亲国戚,高门权贵。此时的朝政乌烟瘴气,权贵横行无忌。谁也不愿意领这个差事去得罪人。于是救火队长曹操诞生了!曹操赴任后,严申禁令、制造了五色棒十多根并悬挂在衙门左右,宣布:“有犯禁者,皆棒杀之”。宦官蹇硕是汉灵

  •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终崛起的终极秘笈是什么?答案是: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国崛起的启示,秦国崛起观后感150字,秦国崛起之路完整版免费观看

    秦国是嬴姓部族建立的诸侯国。相比较于齐、晋、楚等西周初期封建的诸侯国,秦国建国时间较晚。嬴姓部族与子姓商族或源出同祖,因此缘故,嬴姓部族与姬姓周族建立的西周政权,最初处于敌对状态,也因此遭到西周的打击与抑制。直至西周中期,西周政权与嬴姓部族的敌对状态始逐渐消除,嬴姓部族逐渐投靠西周,为其效力。西周末

  • 汉哀帝的爱情故事,是否是禁忌之恋呢?君王的心思真的没人懂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哀帝刘欣的女儿,汉哀帝断袖之癖结局,哀帝语录

    古代同性恋少之又少,大多数都是双性恋,双性恋的皇帝历史上有哪些呢?西汉皇帝很多都有自己喜欢的臣子,比如汉惠帝时的闳儒、武帝时和寒嫣、成帝时的张放,等等,不胜枚举。但是这些都是隐晦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宠妃,大家都不敢给他们定义,只是揣测,直到汉哀帝和董贤,十分高调毫不避讳,大家在这里确定了他们的同性恋关

  • 君臣还是父子?由《皓镧传》到真实历史中的嬴政与吕不韦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于正新剧《皓镧传》正在热播,因其与前段时间的热剧《延禧攻略》为原班人马而再次受到关注和讨论,吴谨言与聂远两位主演也从清代“穿越”到了战国时代,化身嬴政之母“赵姬”与权倾天下的秦相国吕不韦,与茅子俊饰演的嬴异人一起在战国乱世中谱写爱恨离愁之歌与家国天下之史诗。而剧中嬴政与吕不韦的关系也成为推动剧情

  • 诸葛亮得到刘备重用了吗?这3人死后,才掌控大权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初出茅庐,未得重用刚出山的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刚刚出道的谋士,远远没有进入到刘备集团的核心阶层,不仅没有在赤壁之战中大放异彩,而且刘备集团中的军政事务诸葛亮参与的机会也不多。荆州刘表病逝之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寄人篱下的刘备只能选择向南撤离。在这个危难的时刻,诸葛亮主动要求到东吴游

  • 屈原被小人诬陷,一气之下写出一诗篇,最后千古传诵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屈原字平,这就跟诸葛亮字孔明一样,司马迁在写屈原列传时基本上都会称呼屈原为屈平,而屈姓也是当时楚国的大姓,屈原是王公贵族之后,曾跟楚王一起长大,二人情同兄弟,史记也这样记载:“屈原者,字平,楚之同姓也。”意思便是说屈原跟楚王是一家人,两个人是同族兄弟。当时楚王对屈原十分看重,所以他任命屈

  • 亚历山大如果打到秦国,秦国真能完虐对方吗,结局可能会相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亚历山大东征时,我国处于战国时期。当时最西面的国家是秦国,正处于秦惠文王统治时期。秦国已经经过商鞅变法了,国力正在上升。而且更重要的是,秦国已经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这个制度能在短时间内调动所有的资源来做一件事。尤其是在战争年代,优势很明显。而且秦国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作战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