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是如何评价袁绍的呢?为何评价不高呢?

曹操是如何评价袁绍的呢?为何评价不高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144 更新时间:2024/1/23 12:11:54

曹操是如何评价袁绍的呢?为何评价不高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这段话虽出自《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借着曹操的口说出来的,但有史料记载,曹操也确实说过类似的话,罗贯中只是把这些句子整理了一下,编成了段落说出来了而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袁绍这个人,胆小怕事,有点谋略做事情却不果断,想干大事又惜身,看到一点蝇头小利就不要命了,这种人怎么是英雄人物呢?

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击败袁绍的对手加发小,曹操的解释自然很有权威性,但是如果我们对曹操的话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曹操说的并不对。

首先袁绍这个人并不胆小,比如公元189年董卓要废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当时在朝堂上根本就没人敢反对,只有袁绍站了出来表示反对,于是董卓就威胁袁绍说,难道你就不怕我手里的宝剑吗?董卓说出这话,就是有要杀他的意思了,不想袁绍却丝毫不惧,立马回道,难道天下就只有你手上有宝剑吗?说着就要拔出剑跟董卓干起来了,在这个事件中,袁绍始终都没认怂,最后还扬长而去;

又如公元191年的时候,袁绍跟公孙瓒之间爆发了界桥之战,当时袁绍的部队以步兵为主,公孙瓒的部队以骑兵为主,而公孙瓒的骑兵是相当厉害的,主要用于对付匈奴,在当时叫白马义从,后来刘备手下著名的大将赵云被称为白马将军,那个时候赵云就在公孙瓒的部队中。有一次公孙瓒的2000多白马义从就包围了袁绍,而袁绍这边人很少,他身边的人就劝袁绍躲到墙后去,站在前线危险,可袁绍却丝毫不惧,亲自站在一线指挥作战,最后将包围他的白马义从给打跑了。

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其实并不对

从这两件事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袁绍是个胆小的人,反而会觉得袁绍是个非常勇敢的人。

我们再说说第二点,好谋无断,虽然说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在官渡之前,袁绍一生都在征战沙场,从未输过,而且几乎每一仗都是他亲自打的,也是他亲自指挥的,一个在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怎么可能是个好谋而无断的人呢?公孙瓒也评价袁绍“袁氏之攻,似若神鬼”,就是说袁绍在进攻他的时候那个路数就跟鬼神一样,公孙瓒根本就摸不清路数。所以要说袁绍好谋无断,这点其实也说不通。

最后的那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基本就是在鬼扯了,这些其实都是人性,是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的,即便是曹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老曹在攻打张绣的时候,张绣向他投降,老曹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宛城,进城后发现张绣的婶子不错就搞到手上风流了一夜,不过那一夜老曹也是损失惨重,张绣就乘机向老曹发动突袭,老曹的大儿子曹昂、大将典韦都在一战中战死了。老曹为了一时的美色就忘乎所以,还损失了儿子和大将,老曹身上不也有“见小利而忘义”的毛病么?所以这点还是说不通。

那么袁绍的失败既然不是曹操所说的那样,那袁绍究竟为何败了呢?

袁绍主要败在了官渡之战,而在官渡之战中有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靠了老曹,给老曹带去了大量的军事机密,比如袁绍的粮草存在了乌巢,乌巢附近的布防情况等等,老曹得了这些情报,才能率领一支轻骑兵队伍去突袭了乌巢。

其实突袭乌巢并没有奠定曹操的胜局,哪个时候袁绍手上还有十一二万的部队,曹操手上是三四万部队,在兵力上袁绍还是明显占优。要说袁绍是因为没军粮了导致的崩溃,其实也说不通,因为袁绍有青、并、冀、幽四州,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大后方,即便乌巢的粮草没了,他还可以从后方再调过来。而且许攸在见曹操的时候,就问过曹操还有多少军粮,一连问了好几遍,最后逼得曹操坦白,其实那会曹操也没军粮了。

那么同样在没有军粮的情况下,为什么单单是袁绍这边崩溃了,而曹操却没有崩溃呢?后来我们也知道,在乌巢被袭后,袁绍就派了大将张郃、高揽去攻打曹操,张郃和高揽打不下曹操,回去又怕袁绍责罚,就索性投降了曹操,在张郃、高揽投降后,袁绍大军才真正出现了崩溃,最后袁绍带着800骑兵狼狈逃走。

所以我们分析官渡之战,其实袁绍的优势非常大,不仅兵力上绝对占优,在后勤补给方面也是绝对占优的,之所以会输给曹操,其实关键在于许攸、张郃和高揽的背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操这边没有人去投降袁绍,而袁绍那边的人会去投降曹操呢?

或许你会说这是因为袁绍凝聚力不行,在凝聚力方面,袁绍或许不如曹操,但袁绍的江山也是自己一刀一枪地打下来的。虽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袁绍本人是个官二代、富二代,但袁绍是他的老爹袁逢和一个丫环生的,如今北京人骂人喜欢说你丫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就是骂你是丫环生的,说白了袁绍是庶出,与他的弟弟袁术就是天壤之别,袁术是袁逢的正妻所生,是嫡出,所以家产基本都给了袁术,袁绍基本是白手起家的。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文丑、张郃、高揽以及谋士沮授、许攸、郭图、逢纪、田丰这些人也都不是白给的,而是一个一个延揽过来的,如果说袁绍是个没有凝聚力的人,也是完全说不通的。

其实献帝是个关键

而袁绍真正的败因就在于他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我小的时候看《三国演义》,其中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并没有在意,但似乎“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很重要,后来经过一些研究才发现这点还真的很重要。当时来说,汉朝已经存在了400多年,在这400多年中,汉朝始终把刘家江山这个正统的观念灌输到了士大夫阶层当中,刘家的正统其实早已深入人心。虽然我们也知道汉献帝就是曹操的傀儡,但好歹皇帝就在他手中,所以曹操在当时来说就是正统。

不仅袁绍那边的人投靠了曹操,后来刘表死后,当曹操出征荆州的时候,刘表手下的人立马想到的就是投降曹操,虽然荆州的势力并不弱,也能跟曹操比划几下;当曹操打到江东的时候,以张昭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首先想到的也是投降曹操,他们是惧怕曹操的实力吗?实力因素是有的,但这里面更大的关键还是在于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再比如说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他也是为正统所感召而投了曹操,荀彧出于颍川,他就把当时颍川的大量名士都荐给了曹操,如郭嘉、司马懿、陈群、荀攸这些人,都是荀彧推荐的。后来曹操要当魏公,荀彧就知道曹操有取代汉朝自立的打算,荀彧也因此跟曹操闹掰,最后抑郁而死,从中我们就能看出,荀彧投靠曹操,其实投靠的并不是曹操本人,而是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所以对于士大夫来说,手里能捏着汉献帝,代表正统,在当时来说影响何其之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凝聚力。

而袁绍正因为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的充其量也就是个军阀,他手下的人跟着他混,无非就是希望袁绍将来能做大做强,跟着袁绍喝汤吃肉,虽然也有凝聚力,但跟曹操正统的凝聚力比起来,根本是不能比的。

既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重要,那为什么袁绍没有这样做呢?是他没机会吗?其实在汉献帝刚跑到洛阳的时候,袁绍与曹操都有机会把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地盘上去。而且,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还是袁绍的谋士沮授,那么袁绍为什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呢?

其实要弄明白这点,我们还要从袁绍的经历说起,当初董卓乱政的时候,袁绍反对的就是献帝取代少帝。后来董卓为了坐实献帝取代少帝这个事,就干脆杀了少帝,这样一来,灵帝也就只有献帝这一个儿子,献帝取代少帝的事情就生米成熟饭了,但即便事情到了这个份上,袁绍还是没认献帝。之后袁绍带着十八路诸侯建立反董卓联盟,其实反的也是献帝的朝廷,后来反董卓联盟散伙后,袁绍也还是不承认献帝,甚至一度想拥立宗亲刘虞为帝,还被刘虞拒绝了。所以既然之前袁绍一直反对献帝,却又要把献帝迎到自己地盘,并尊其为帝的话,对于袁绍来说,这得有多尴尬呢,完全是打脸了。

不过只是用打脸来解释袁绍没有迎汉献帝,也不完全说得通,袁绍或许可以脸皮厚一点,打脸就打脸吧,反正得了个巨大的好处,丢些面子又算什么呢?其实袁绍没有迎献帝,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在沮授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袁绍身边的其他谋士都是反对的,反对的理由是很能站住脚,那就是迎献帝的代价太大。

其实献帝并不好伺候

如果袁绍把皇帝迎到了身边,皇帝要袁绍去做什么事情,袁绍究竟是做还是不做呢?而袁绍要干一件事,如果皇帝反对,那袁绍究竟是干还是不干呢?如果袁绍即不听皇帝的,也不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干,那袁绍就会成为一个权臣,袁绍的身边就可能出现王允、吕布那样的人,最后就有可能遭遇董卓的下场。即便利用献帝最后得了天下,那袁绍究竟是篡位还是不篡位呢?如果篡位就会跟曹操一样,成了乱臣贼子,变成一张大白脸面对千秋万代,被人唾骂。而袁绍作为士大夫来说,他是要脸的,虽然献帝是个巨大的利好,但也是个烫手的山芋,所以袁绍才最终放弃了献帝。

而迎接献帝的曹操呢?表面上得了个巨大的利好,其实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首先汉献帝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并不是因为把汉朝献给了曹魏才得了献这个谥号,献这个谥号本身就是聪明睿智的意思,当初董卓一眼就看上了献帝,觉得献帝聪慧过人,董卓其实并没有看走眼。

我们纵观献帝的一生,他一直就是个傀儡皇帝,从来就没有实权,可他就利用皇帝这个身份,还搞出了很多事情。比如董卓时期,献帝就跟王允、吕布这些人搞到一起,搞掉了董卓的老命。后来到了曹操那里,还搞出过衣带诏事件,让董承和刘备拿着诏书去讨伐曹操。还有一次,曹操去接见献帝,在进宫的时候只有曹操一人前去,守卫的禁军则站在一旁全副武装,如果当时献帝跟那些禁军串通好,是可以随时要了曹操的命的,曹操形容那次觐见献帝,吓得“汗流浃背”,汗流浃背这个成语也是这么来的。此后,曹操就没去见过献帝,而是采取通信的方式与献帝联系。可以说,献帝给曹操制造了很多麻烦,曹操也是咬着牙跟献帝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这其中的滋味其实也是很难受的。

所以总的来说,袁绍家族的垮台,并不是袁绍的能力不如曹操,相反袁绍其实是个能力相当强的人,袁家垮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迎接献帝,没能代表正统,在凝聚力上远不及曹操,才最终被曹操所击败。

标签: 评价曹操

更多文章

  • 项羽为什么不愿意过江 如果过江又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项羽

    对项羽和乌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人们都把乌江当成了天堑,仿佛江那边就是铜墙铁壁般的另一个世界,刘邦抓耳挠腮、无计可施,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美好而又不现实的愿望罢了。要知道,项羽从渡过江的那一刻就注定会诞生两个现实:一是刘邦称帝,二是他本人成为逃犯。道理很简单,成王

  • 田千秋如何靠着一句话当上汉朝丞相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丞相,千秋

    汉武帝算是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对外征伐四方,创下赫赫武功,是能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的存在,然而晚年的汉武帝也做了不是错事。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却因为汉武帝老年的昏庸,反而仅仅靠几句话就翻身成为丞相,他就是田千秋。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晚年的汉武帝非常的疑

  • 楚汉之争时,恭敬慈爱的项羽为何不如刘邦更得民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恭敬,慈爱,民心

    项羽,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立为西楚霸王。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秦灭楚,项燕战死,

  • 项羽的武力值极高,为什么樊哙还敢对他瞪眼?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瞪眼,项羽,武力

    项羽,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立为西楚霸王。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西楚霸王项羽的武力值极高,除了武侠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之外

  • 司马懿留下一道难题,此后400年困扰无数皇帝,李世民也伤透脑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早在东汉的时候,东北就已经有一个叫做高句丽的小国家。这个国家看到汉朝的制度相当先进,为此就不遗余地加以学习、引进和吸收。待到羽翼丰满之后,周边那些地盘完全就是蛮荒之地,自然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就被他们给侵吞了。到了三国乱世,这个小国家就更是异想天开,居然想着要玩个“蛇吞象”的游戏,把侵吞的目

  •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墓中水银是否消失?墓顶的树不会说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如今出土的兵马俑不过是陵墓的冰山一角,在更深的地下隐藏着更多奇迹,司马迁的{史记}中称:秦始皇在修建陵墓时,命令工匠“以水银百川江河大海”,经过权威部位的多次调查,陵墓地宫内东南,西南测试水银爆表,而东北,西北偏弱一些,正好印证了与黄海,渤海的位置。作为“千古一帝”征服天下的雄心依然实现,对于自己的

  • 三国时期,曹操到底盗取了谁的墓葬,能够养活自己15万军队三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时期曹操最怕谁,曹操时期军事实力,曹操后期仰仗的军事

    三国乱世,战乱不断,打仗是一项烧钱的职业,而曹操在斗争初期,地盘只有那么一点大,部队也没有多少,到哪里去弄钱呢?曹操就打起了过去那些贵族墓葬门的算盘,设立了专门人员去发掘他人墓葬,因为中国古人对先人的遗体是非常尊敬的,这样光明正大的刨别人家的坟肯定说不过去,盗墓的人自然也就被大家称之为贼,曹操认为这

  • 西汉皇帝的诏书圣旨的开头为什么基本都是“制诏御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史料记载,“史”最早指的是处理文字工作的官员(《周礼》: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御”则有侍奉君主的意思(《孔传》:御,侍也)。因此“御史”最初指的是在君主身边负责文字工作的侍从官员。到了秦朝和西汉初年,皇帝与各级官员的文书基本都由御史掌管。御史便在秦朝和西汉初年的中央朝廷的运转流程(特别是皇帝

  • 汉武帝设置刺史并规定其监察的六个方面,东汉刺史权力逐步扩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刺史制度的建立过程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和考核,汉武帝又建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是由秦代的御史制逐渐发展而来的。在秦代,御史大夫之下有监御史“掌监郡”,是代表皇帝监察地方的官吏。汉初,对地方的监察,只是由丞相不定期派使者到各地巡察,“丞相遣使分刺州,不常置”。由于此时郡国并行,郡的权力不算太大,所以

  • 汉末三国时少数民族也曾入侵,但被各割据集团纷纷击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按说,这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绝佳机会,但事实上,这个时期的边境,是异常地稳定。别说入侵了,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北方游牧民族在干啥,因为这个阶段的他们,实在是太没存在感了。是游牧民族变怂了,消失了,温顺了,低调了?怎么可能!自古以来,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的游牧文明之间,就存在着天然的较量,